三、外耳道癤
外耳道癤是指發(fā)生于外耳遭軟骨都的急性局限性化膿性病變,常用化膿菌。侵入皮膚的毛囊,皮脂腺及耵聹腺而發(fā)病和挖耳損傷及污水入耳等誘固。本病以劇烈跳動性耳痛為主要癥狀,癤腫成熟,當(dāng)潰破膿液排出后,疼痛有所減輕,本病相當(dāng)于中醫(yī)的“耳癤”。
1、三丫苦鮮葉搗爛取汁,滴耳。主治耳內(nèi)生癤(《廣西中草藥》1986·4)。
2、艾條1根,取灸用艾根點燃,置癤腫上.方灸之,距離以病人感覺微燙為度(小兒灸時,醫(yī)者應(yīng)以另一手食指置癤腫旁.試溫)。以癤腫最高點為中心,緩慢均勻種動艾條,灸至癤腫及其周圍皮膚明顯紅暈,皮溫微燙為上,時間約30分鐘,每日1次,7日為1療程。主治各型耳癤(《上海針灸雜志》1988·7)。
3、新鮮野菊花30克,黃連適量,上藥煎成濃汁澄清,沖洗外耳遭。每日3~4次,7天為1療程。主治耳瘡(《中國民間療法>)。
4、胡桃仁50克,食油loo克,冰片少許。將胡桃仁食油炸枯,濾渣取,加入冰片,以其油浸潤小紗布,塞入外耳遭癤腫處,每日l換:主治外耳道癤腫(《家用偏方選萃》)。
5、鮮紅菱柄煅灰,加硼砂,上冰片少許,研極細(xì)末,吹A(chǔ)妙。主治耳癤(《趙氏經(jīng)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