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
福州人過年過節(jié)或在宴席上,總少不了一道菜---魚丸。福州魚丸以包心有餡為特色,與實心無餡的閩南魚丸各具風味。制作以魚肉和精粉為原料加工成富有彈性的皮,再包上豬肉餡,擠捏成丸,味道鮮美,清脆爽口。魚丸有團團圓圓、年年有余之吉祥美意。
選用鯊魚、鰻魚或淡水魚剁茸加薯粉攪拌作外皮,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心,捏成丸狀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皼]有魚丸不成席”,從這句俗語中便可知福州人魚丸的偏愛了。
福州魚丸也是“打”出來的,福州話叫“打魚丸”。不同的魚,軟硬特性是不一樣的。例如,石斑魚硬、馬鮫魚軟、鰻魚中等。打魚丸,按照魚肉軟硬性“三三制”搭配最好。自家制作魚丸時,可在菜板上墊塊生豬皮,用刀刮出魚絨,魚肉刮完后刺會陷在肉皮里,也不會刮出菜板的渣子。偷懶一點的,把魚先蒸熟,去掉刺,弄碎。魚絨加淀粉、蛋清、調味等,用打蛋器攪拌,使魚肉泡漲起勁,到魚絨捏成小丸放入水中能浮起就可以了。
同利肉燕
“同利扁肉燕,人人吃不厭”是陳君方掛在嘴邊的廣告詞。此說在福州街頭巷尾流傳。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jié),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xiāng)親所衷情。
福州太平燕制作材料:
燕皮是用精選豬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干為鮮燕皮。繼續(xù)晾干為干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后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福州鍋邊糊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福建著名佳點,與肉餅等配食,為當?shù)卦琰c佳品,一直流傳到臺灣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攤在鍋邊,半熟后鏟入正在熬煎的蝦湯中,煮制而成。
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其中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xiāng)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xiāng)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像親眼看到了家鄉(xiāng)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xiāng)的風味小吃。
福州撈化
撈化,作為福州的大眾美食,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吃的。能經(jīng)歷這么多年依然這么受歡迎,自然有它過人之處。
撈化雖然好吃,但做法非常簡單,可以用英文的“simple is beautiful (簡者美)”一詞來形容?! 苹龇ǎ?/span>
主料:米粉一團
配料:高湯、豬血、大腸、牛肚、百葉 (注:高湯必須用豬牛骨加水在大鍋內(nèi)文火燉2-3小時)
制作工序:
1、取米粉一團,放沸水沖泡后撈出;
2、用高湯淋上,加上高湯、豬血、大腸、牛肚、百葉和蔥花即可
撈化葷香誘人。冬日食之,大快朵頤之余,舒筋活血,寒氣盡去。 撈化之做法,既含簡而美之哲學真諦,下水內(nèi)臟來者不拒,更顯榕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博大胸襟。佛家云:一滴水見大千世界,其理由家鄉(xiāng)撈化證之。
福清海蠣餅
福清特產(chǎn)小吃,以沿海所產(chǎn)海鮮海蠣為主要原料,味道鮮美。海蠣餅大小有如碗口,是用面粉、地瓜粉、豆粉及其他秘方調配而成。內(nèi)有紫菜、包菜,豬肉,等。勺一舀,隨手壓上七八只海蠣,入熱油炸至焦脆,出鍋瀝油加廈門甜不辣。只先聞味已是讒涎滿滿,待到入口酥脆其外,綿軟其中,更有鮮甜的海蠣湯汁包在其中。三兩口吞下,回味濃香甘甜,不燥不濕,不粘不硬,想不吃第二個是不可能的事。
佛跳墻
“佛跳墻”是一種高檔次的菜式。原名"福壽全",是福州名菜館聚春園于清代同治年間首創(chuàng)。主要由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魚唇、蹄筋、火腿、瑤柱、冬菇等28種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紹興酒等,貯入酒壇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時而成。味美至極,芳香四溢,是秋冬兩季的佳肴。難怪清時一秀才吟詩贊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佛跳墻"一名由此而來。
福清光餅
福州人做光餅,從前一向用木炭烘爐,現(xiàn)在為圖省事,多半改用電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餅,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鮮,而且有趣,夸張點說,簡直可稱之為融音樂與舞蹈為一體的勞動藝術。
他們烤光餅用的是一口高近兩米、直徑約有一米的外裹黃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內(nèi)點起沖天大火把缸壁燒“白”,缸底只剩余燼,然后把做好的餅胚,由兩人合作,伸手入缸,飛快準確地貼在缸壁之上,若是遲緩一點,就怕那光著的手臂要烤出泡來。由于烤光餅時面對著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兩人都打著赤膊。他們一個遞胚,一個接胚往缸里貼,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動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貼餅聲,仿佛音樂伴奏,節(jié)奏感十分強烈。不消十分鐘,幾百只光餅便全部貼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真是叫人大開眼界。在這種大缸里烤出的光餅,只只金黃,十分香脆。
線面
線面,福州特產(chǎn),以精面粉為原料, 輔以精鹽、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福州線面主要有兩大品種:一種稱為特線面,面條稍租 , 直徑在0.7毫米以內(nèi);一種稱為“面尾”,面條較細, 直徑在0.6毫米以內(nèi)。
因福州民間傳說線面是九天玄女指點創(chuàng)制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
線面的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后撈起,盛放在碗內(nèi),即倒入燉好的羊肉或雞肉、上排等高湯,芬香味美。福州風俗,過生日時要吃線面煮成的壽面,一般用雞湯,再加上兩個鴨蛋,稱為“太平面”,象征平安長壽;外出遠行或迎送賓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順風和居家平安。
福州粿
福州粿主要是糯米磨成漿,經(jīng)過制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時令和節(jié)俗不同,分為4大類。1)為圓形,內(nèi)有虛有實,油炸或流滾粉成,如油、抱滾。抱滾外面滾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邊揉邊吃。2)形扁圓,皮薄餡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絲、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圓形或三角,松軟有彈性,以蒸為主,如盞糕、白發(fā)糕、荸薺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餡粿等是咸味的品種。
福州木金肉丸
1921年由姚木金采用芋頭、薯粉、豬肉、紅棗、芝麻、紅糖等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餡,由于他家住在城內(nèi)后街澳門路營房里口,地方比較偏僻,故每日均頭頂著小甑子,沿街叫賣“木金肉丸真好吃”!路人爭相購買。他還想方設法改變口味,做出了甜中帶咸、咸甜適口、別具一格的木金閫餡肉丸。這種肉丸,晶瑩透亮,如琥珀,似瑪瑙,氣味芬香,味道清純,脆韌耐嚼,具有獨特風味。此時的木金肉丸,除在城內(nèi)鼓樓區(qū)大量銷售外,許多小販還販運到臺江商業(yè)區(qū)、倉山文化區(qū)以及郊區(qū)叫賣。不少名廚和菜館也向他定購這種肉丸作為酒席上的點心。
福州春卷
春卷是福州民間小吃。俗稱春餅,選用精粉煎成,皮薄似蟬翼,“餅可映字”,又輕又薄。餡選鮮嫩的豆芽,佐以韭菜、筍碎、肉絲、豆腐干片等,炒熟備卷。食時,選攤開薄餅,自取包餡,先卷一邊,兩頭覆緊,再卷成條狀,便可入口。如果,把春卷投入油鍋一炸,撈起便成油炸春卷,俗稱炸春。近年有“迷你春卷”上市,便是已制成春餅,購回油炸,尤為方便。
福州烰油
“烰”(音fú),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統(tǒng)稱為“烰”。
福州“烰油米時”色澤金黃油亮,皮餡分離、外香酥,內(nèi)甜軟。
將糯米洗凈浸泡4-6小時后,磨制成水磨粉團。紅糖加水熬成糖漿,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漿、精鹽,制成豆沙餡。糯米粉團加入糖漿,反復揉和制成坯。用坯包上豆沙餡,成為油 生坯,面貼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坯放入油鍋,用鐵勺輕輕翻動,等油皮亮膨脹似球形,色呈焦黃時,即可撈起瀝干油。
福州千頁糕
千頁糕”為選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點。多層美觀,油香軟潤,入口溶化。將面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面團,餳面約2個小時,加堿水再揉勻。肥膘肉切塊放入湯鍋,用旺火煮熟撈起,然后切成細肥肉丁。將面碾成薄面片,對折,一邊撒上1層肥肉丁,再撒上1層白糖,形成1層面餡,如法制作可得4層面3層餡。千頁糕一般做成8層~12層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千頁糕”,是福建大名鼎鼎的特色面點。它如千層疊嶂,香潤軟糯、入口溶化,常被選作筵席的甜點。特別是福州的味和“千頁糕”,油潤無渣、吃不粘齒,味道清甜。揚名了數(shù)十年,一直深受群眾喜愛。
福州馬蹄糕
做法:
1.材料:馬蹄粉80克 鮮百合少許掰開洗干凈 白糖 80克 清水
2.將馬蹄粉和160ml水混合。不要一次把水全部倒完,慢慢加慢慢混合。
3.將白糖,加360ml水,燒開。
4.水開后,關火,乘熱把水沖入,一面沖一面攪拌。
5。容器四周抹油。把混合好的粉漿倒入,撒入百合片。
上籠旺火蒸大約20分鐘??搭伾孔兞司涂梢岳?。
6。 蒸好后,放涼,還可以放冰箱里冷藏,口感更佳。
吃的時候把馬蹄糕扣出模子,切片或者切塊即可。
還可以切片后用油煎了再吃,又是另一種風味。
備注:建議等徹底涼了再扣出模子,和切片。
福州白八粿
白八粿,即白年糕。早在元末明初,民間用以賀年供神。將糯米、晚米浸水磨漿,壓于,掰散,搓成粉狀,加入白糖、香精,摻清水揉成粘漿,中鋪花生仁、梅舌、桂元肉、肥肉,旺火蒸熟,晾冷、切塊而成。
福州蔥肉餅
蔥肉餅,福州傳統(tǒng)風味小吃。以面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制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面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精、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 福州傳統(tǒng)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干肉餅,制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干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福州元宵
元宵節(jié)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湯圓”、“圓子”。據(jù)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元宵的制作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有很大的差異。南方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餡兒捏成均勻的球,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籮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沾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福州拌面
蔥油拌面
主料:切面
輔料:豬油、黃瓜絲、蔥、姜
調料:鹽、雞精、醬油、白糖、料酒、桂皮、大料
操作:
1、坐鍋點火放入少許豬油,下桂皮大料炸出香味,再放入蔥姜煸炒,加入料酒、醬油,白糖、鹽、雞精,倒入高湯燒開后轉小火煮20分鐘。
2、將煮好的湯汁倒入碗中,坐鍋將面條煮熟撈出瀝干水分,放入湯汁中拌勻,撒上黃瓜絲和蔥末即可
福州扁肉也可以稱為小餛飩,跟上海小餛飩做得很相似。傳統(tǒng)的福州扁肉肉餡顏色呈醬色偏甜,用肉真精,肉餡雖少但味道極其濃郁,吃起來沒有肥膩的感覺。
福州扁肉的皮是很薄的,半透明,吃的時候根本都不用咬,淅瀝嘩啦就可以吸進去。所以沒長牙或者才長牙的孩子都可以吃,因為好消化,經(jīng)常有人到店里光買扁肉皮加湯給孩子或老人當點心。
扁肉的美妙之處在于湯,最早的湯是用豬頭肉熬出來的,后來用改用豬骨頭熬湯,乳白色的湯內(nèi)加上少許調料及必不可少的蝦油,在兒時的記憶中人間的美味莫過于此了。有的老店用特制的油(如蒜頭或蔥頭爆香)來調味,使扁肉吃起來更加香醇。
扁肉詳細做法:
一、肉用棒槌敲打,最好是扁平厚實的木棒,也可用搟面杖,打得像肉泥即可。
二、在肉泥里加入適量鹽、味精或雞精攪拌均勻。
三、像包餛飩一樣包餡料。
四、鍋里的湯水最好是事先用豬骨熬的湯,湯滾后放入扁肉,待那清澈的或微微帶點乳白的湯汁冒出一個個小巧的扁肉,漂浮鍋面片刻,放入少許蔥油就可進食了。
福州芋泥
【原料】
芋頭640克,糖320克,豬油或植物油160克,蔥3條,水1/2杯,櫻桃1粒。
【制作過程】
1、芋頭切1厘米厚,隔水蒸20分鐘,趁熱壓芋茸。 2、燒熱豬油或植物油,將蔥炸香,去蔥渣。
3、放入糖及芋茸,慢火炒至幼滑,逐漸加水煮透。 4、芋泥盛放碗中,隔水蒸至熱透即成。以櫻桃裝飾。
福州謝萬豐咸甜禮餅
福州謝萬豐咸甜禮餅:創(chuàng)始于清嘉慶年間。分甜、咸兩種。外觀呈金黃色,餅面平整,皮薄如紙,餡飽欲爆,香肥軟潤,清甜可口,甜中存咸,芬香鮮美,油而不膩。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系美且有糕餅店于清咸豐年間創(chuàng)制,已有130余年歷史。有椒鹽、桂花、核桃等品種。
芋餃
特產(chǎn)于飛竹鎮(zhèn)倉前守善,用芋頭煮熟去皮,加地瓜粉揉成面,再打成皮,包上肉餡。煮熟撒上蔥末。極品啊 ?。。?/span>
肉夾餅
將芝麻光餅掰成兩半,夾以紅糟熟豬肉,或海苔均可。這種風味小吃流傳福州、福清等地,唯平潭肉夾餅具備香、酥、脆優(yōu)點。
醉排骨
“醉排骨”是福建的一道特色名菜。其制法以熱炸與涼醉相結合而見殊,質地香酥且松軟,酸甜適口,味道尤為醇美濃郁,系佐酒佳肴。
碗糕
每年立夏日,是福州以風味小吃為主的美食節(jié)日。這一天,家家戶戶磨麥粉、米漿,做煎餅,炊碗糕。碗糕以小碗為模具,抹凈油,倒米漿,上面撒些芝麻,將碗上屜,旺火蒸15分鐘,出鍋將糕從碗中倒出即可。碗糕松、綿、軟、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
福州太平線面
細細的線面,像絲線一樣,扎成一小束一小束,福州話叫“籽”。一碗線面用一“籽”也就夠了。線面煮食方法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再一次沸后,即可撈起,抖干水后,即盛入碗內(nèi),與備好的羊肉 、番鴨肉 、上排等高湯相和,滴上幾滴本地產(chǎn)的福建老酒,即成“鴨面” 、“上排面”,線面本身帶咸味的,湯中毋再用鹽。福州人管這叫“泡”線面,一個“泡”字,活龍活現(xiàn),這也是一種飲食文化。線面在高湯中一是一,二是二,一清二楚,一筷拈起,牽絲掛縷,咬上一口,柔韌滑潤,帶起高湯原汁原味的鮮美,怎能用一個“好”字了得。
福州魚面
魚肉制作,耐煮、鮮、味美,福州特產(chǎn)。產(chǎn)自寶島臺灣只有一水之隔的福州黃岐島。
福州魚面,是用純魚肉打制而成的魚肉面條。
材料:鮮鰻魚,太白粉
制作:先是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細的魚肉。然后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太白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接著烤熟后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掛面、細絲面等形式,曬干收存,用時入湯煮。
特色:松軟香脆,則柔滑如面,味鮮爽口。烹食魚面一般多以上湯再配以適當?shù)恼{味料。泡熟之時 , 熱氣騰騰 , 鮮香撲鼻 , 食之爽滑無比 , 鮮味無窮 ,令人百食不厭 , 實屬上乘佳品。
炒肉糕
炒肉糕是福州的傳統(tǒng)名小吃,就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和成漿,然后放鐵鍋里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態(tài)有點像果凍。沒有肉為什么叫“炒肉糕”呢?豬油就是肉。過去福州一帶農(nóng)家娶媳婦,新娘子進門下廚,婆婆考的第一項廚藝,便是要做一道“炒肉糕”,這個做合格了,做媳婦也算合格了。
菜頭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漿,經(jīng)過制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時令和節(jié)俗不同,分為4大類。1)為圓形,內(nèi)有虛有實,油炸或流滾粉成,如油、抱滾。抱滾外面滾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邊揉邊吃。2)形扁圓,皮薄餡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絲、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圓形或三角,松軟有彈性,以蒸為主,如盞糕、白發(fā)糕、荸薺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餡粿等是咸味的品種。
糍團
每逢春節(jié),福州農(nóng)家有做糍團的習俗。特別在夏季,冰涼爽口糍團,質地柔滑,可解暑氣。制法:(1)將糯米洗凈,去砂和其它雜質,置清水中浸泡半天后瀝干。然后碾成粉末,加水揉搓成團,以手指輕按,粉團有柔軟的感覺為準。再把米粉團分別搓捏成12個圓球,按扁后放沸水中焯至上浮,放缽中,用煎匙或光滑的木棍趁熱攪散,越散越好。最后擱3小時,涼后即可。(2)把芝麻放在炒鍋內(nèi)炒熟,涼后和白砂糖拌勻。(3)用筷子或湯勺把制好的糍團取下一小塊,在餡中滾一下,沾滿芝麻和白糖,即可食用。特點:外香甜,內(nèi)滑軟。
[米時]
[米時]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干后搓成的圓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但福州俗定這一天為冬節(jié)。舊時,人們在此節(jié)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時]”。福州人搓“[米時]”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shù)粒、紅筷一雙、紙花一對等。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征“時來運轉”。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如:“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許多歌詞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壽的含義。
芋粿
芋粿,福州傳統(tǒng)風味小吃。以早米、白芋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將早米浸泡后磨漿,白芋刨成細絲,調和攪勻加花生、芝麻、鹽巴等配料上蒸籠蒸熟,切成小塊,下鍋油炸而成。皮呈金黃色,外酥香,內(nèi)軟嫩,味美適口,多與鼎邊糊、肉粥、鴨羹粥、豆?jié){等配食。
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于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nèi)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最后一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后繼有人。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掃墓的供品并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節(jié)前后,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安南粿
安南粿是用糯米、晚秈米磨漿成粉,再揉進紅糖作皮,色作淡紅,包上綠豆沙或赤豆沙,也放入特制的木模內(nèi)壓成扇面形狀,墊上棕葉蒸熟即可。閩南也有這種小吃,只是形狀如龜,入口軟香甜潤,特有滋味。
禮餅
禮餅主要采用肥豬肉,花生,芝麻,梅肉,冬瓜糖以及時令的果仁為餡;以梗米,糯米,面粉經(jīng)過揉搓成皮;再經(jīng)過師傅的巧手制成圓形,撒上芝麻上爐烘烤。不要多長時間就能嗅到一陣陣的香味。去年暑期去宏琳厝湊巧趕上一戶人家嫁女兒,趕制的禮餅很成規(guī)模,主人家的孩子經(jīng)不住餅的誘惑,伸手自取,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了兒時自己,幸??鞓纺鞘嵌嗝吹暮唵我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