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第一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落下帷幕,來自全國30多個省份/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00多所院校的3000余名教師參加了比賽,共計提交作品2300余件,最終有189件作品獲得決賽大獎。
此次微課大賽的舉辦在全國高校掀起了微課設計和制作的熱潮,微課,這一新興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也走進越來越多的高校外語課堂,成為新形態(tài)課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次,我們邀請到大家——參加微課比賽的老師們,還有老師們口中的“大家”董劍橋教授,一起來聊聊關于微課的那些事兒~~
以前做課很頭疼課件制作的,現(xiàn)在有好大進步,不用依賴別人了。
參賽才有壓力。迫使你去研究,去學習,去改變。
微課只是一個載體,畢竟不能全盤依賴技術,無論你加工技術多棒,都比不過專業(yè)廣告公司。關鍵應該是看是能否實現(xiàn)教學目的,展現(xiàn)教學素質(zhì)。
學生重視的不是形式,而是內(nèi)容。我的微課作品上傳后,學生卻對本視頻的兩個版本(英文版和雙語版)給與了充分肯定,因為兩個版本能夠適合不同層面的學生英語水平,是個性化教學的真正操作。其次,他們對片尾給每位學生一個貼身助教給予了熱烈感謝,因為課后他們有問題時真的懶得去網(wǎng)上和老師交流,而下載到手機中的貼身助教卻幫了他們大忙。我真沒想到學生會對此反響頗深。兩個沒想到是我制作本微課視頻的最大收獲,我學會了站在學生角度去做,因為視頻就是學生使用的,而不是老師使用的。一切為了學生而已。獲獎與否不重要,只想通過本次參賽提高本校教師的課件制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利用本次機會帶領全體老師制作出一批微課視頻,下學期全面用到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改革中去。
感覺如果不參加這次比賽,我可能還在一直用ppt上課。我也老覺得自己現(xiàn)在的上課模式就是當年我們高中、大學老師叫我們上課的樣子。只有我們老師改變了,學生才會改變。這次比賽看到別的作品,真的蠻厲害的!集思廣益,受益頗多。
先來講講實操層面的。在微課制作方面,就大家比較關注的一些問題作以回應:
微課一定要做成視頻嗎?
課件與微課有什么差別?
微課與微課之間都有差別,課件與微課之間就更有差別了。簡單說,課件是微課的要件之一,微課是加上教師講解的課件。當然,如果你一字不拉地讀課件內(nèi)容,即便錄成了視頻,它還是課件,頂多是個多媒體課件。關鍵還在內(nèi)容設計、教學設計上。至于說何者利于助學、何者利于助教,關鍵在于內(nèi)容設計上,而不在作品形態(tài)上。微課的指向明確具體,用于學生自主學習,但并非不可用在課堂上;課件用于輔助教學,是其本意,但是如果你的教學設計本來就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想來你的課件也是可以為學生所用的。
設定微課時長10分鐘與視覺駐留規(guī)律有沒有關系?
有這種說法,還流傳甚廣,甚至出自專家之口或見諸文章,但這種說法不夠嚴謹。這種說法把“視覺暫留現(xiàn)象”和“注意力保持”兩個概念混淆了。前者是“光對視網(wǎng)膜所產(chǎn)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xiàn)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jīng)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jù)”(摘自百度)。而“注意力”或“注意力保持”(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是可以被設計利用的,它歷來就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wěn)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zhuǎn)移都會因?qū)W習者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傾向、任務目的、以及注意對象的性狀特征等因素而改變。這正是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設計的用武之地。那種認為視頻比文本更容易引起注意的說法比較皮相,因為學生不容易長時間專注學習才催生微課的理據(jù)也不足取,想當然地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注意力稀缺說成是教學改革的動力更是搞笑。試問,整日沉迷網(wǎng)游的學生何以不缺注意力?再問,最好的多媒體手段莫過于電影,可是那些爛片能讓你保持多久的注意力呢?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思考。
此外,想與大家交流的是我們對微課的態(tài)度。無論是官方、民間、圈內(nèi)、圈外,是否應該更兼容并蓄、開放包容一些,不要將微課概念化、模式化。
從實際出發(fā),而不是從定義出發(fā)
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先有實踐,后有理論,而不是相反,不必拿著理論找方法,同時也不要把經(jīng)驗當教條,校情各各不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微課本就出自一線教師,教學中碰到什么問題、想用微課來干啥,他們可能比專家或先行者更知情、更走心,不妨老師們之間多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不要怕走入“誤區(qū)”
由于學科門類、學校層次、教學對象、教學實際、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需求和定位必有差異;加上教師的創(chuàng)意應用和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微課的樣態(tài)和功能都會不斷變化生長。所以,我們應該鼓勵探索、創(chuàng)新。反之,盲目被動模仿跟風、不應時宜主動探索,也許才會永遠也走不出誤區(qū)。
莫要盲從,主動探索
利害當前,中國人善取中庸之道,但思考問題時,中國人易走極端,要么粉絲一群,要么憤青一堆。迷信與不信之間,只有喜歡不喜歡、實用不實用一線之隔。微課改變了知識遞授的方式已成共識,但中小學微課可聚焦難點、疑點、考點、知識點,大學微課是否更應關注方法、思路、探究、批判等方面的引導呢?這既是難點,也是高校教師困惑的地方,興許這就是微課暫時的短板,所以格外需要解放思路、尋求出路。
最后,給大家推薦一篇關于微課的網(wǎng)文,2012年美國一家叫EDUCAUSE的教育網(wǎng)站發(fā)表的題為“Seven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s”的文章,非常中肯、平和、客觀、實在地描述了大家所關心的微課,不妨一看。
(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全文”鏈接查看這篇文章。)
第一屆沒來得及參加?沒獲獎?
沒關系!
第二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馬上就要開始了!
有關第二屆大賽的最新信息,
請持續(xù)密切關注我們的微信賬號。
小編在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個關于微課(micro-lecture)的微博,
上面有幾乎關于微課的一切。
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去看看:
http://micro-lectures.blogspot.com/ (需要翻墻哦?。?/p>
這個夏天,一起加油吧!
特別感謝:
董劍橋教授(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