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國一種深奧的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從“玉”字的漢字有約500個,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描述,許多都加了個“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體……即便是為正義作出犧牲,也以“玉碎”來形容。 玉的涵義廣,一般來說,自然生成的、加工后成為細膩勻潤、色彩鮮艷、質地堅韌、化學性能穩(wěn)定的美石,都可歸入玉類。人們平時說的玉,其實是以軟玉和硬玉為主。軟玉是指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組成的玉石,即白玉、清玉、碧玉、黃玉等;硬玉是指與軟玉性狀接近的源自緬甸的翡翠。而鉆石、紅藍寶石、瑪瑙、珊瑚、煤晶、龜甲之類,則屬于“有機質寶石”。人們對于軟硬玉的要求比較一致,即質地堅硬致密、色澤晶瑩鮮麗為佳。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最早的資料見于距今1.2萬年的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它是一件蛇紋石質地的石器。后來隨著磨制技術的發(fā)明,人們終于規(guī)律性地發(fā)現(xiàn)了石材中還有一批經磨制后顯露出特別細潔、美艷的材料。雖然人們尚不知其為玉,但已有意選出,專門用于人體的裝飾。 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兩類。 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tǒng)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軟玉稱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歷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tǒng)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或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臟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xiàn)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色者有人稱之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huán)、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制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后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fā)現(xiàn)。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鑒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面觀察: 一、由于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假玉。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新玉和舊玉的鑒定不同。新玉的鑒定側重于真假品種、質地優(yōu)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鑒定相對復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制作及其歷史價值。 對玉器歷史價值的考證,是以明確時代為基礎的。要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色質,可以經常參閱有關玉器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玉器的斷代水平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而盡可能多地接觸實物,可以校正書中的圖片與實物之間的視差。 前序: 第一種(玉石粉混合化學高強凝固劑經高溫加壓)形成色、料均有一定仿特等玉料的人工玉石, 手感識別:天然的石料相互之間磨擦,手感滑膩,磨擦不會留下擦痕。人工合成制品相互磨擦,手感發(fā)澀,且磨擦后會在磨擦處產生擦痕。這個原因主要是由兩種不同的硬度而產生的。 工具識別:利用放大鏡觀察,只要是天然的石料,無論是什么檔次的,永遠不會有一個小氣泡在玉質里,這是由天然玉質的化學和物理的形成根源決定的(玉的形成原因可參考筆者相關文章)。人工合成玉質由于是混合體,經高溫、加壓等工藝流程,屬于非物理和化學性自然形成的結晶體結構,必然存在氣泡,無論工藝再好,也會存在。 第二種(普通石粉+玻璃+化學強固劑+人工色素) 這種多色技術,就是將制品置入了加入染色劑的強酸中全部或部分侵泡的產品。這種制作工藝加工的制品,在剛做出產品時,通透性、明度亮度都比天然石料高??瓷先ザ己糜谔烊皇?。 觀察識別:這種工藝由于都是經過強酸沉泡,石料的天然結晶結構和原來的化學分子式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視覺上已經沒有了天然石料的油潤感覺。只剩下又光又亮的感覺了。失去了玉本身獨有溫潤色彩,紋理變得鮮艷而富有規(guī)律性了。完全與天然石料的無規(guī)律棉狀物兩種視覺效果。人工加色后的視覺感受就是顏色特別鮮艷。而真正的玉是沒有顏色如此鮮艷的。 高溫識別:可以通過在開水中加熱來識別,在開水中加熱10-30分鐘,天然的玉制品除了表面人工打光的蠟層會消失外顏色和所有其他視覺效果都不會發(fā)生變化,可以通過在溫度較高時再次人工涂抹石蠟完成第二次至第N次人工打光。而經過強酸沉泡的制品,尤其是原來特別通透的制品,在經過長時間的開水加熱后,雖然也可以再次人工打光上蠟,可是原來通透的玉質將會變得很渾濁了。原來的顏色也會隨之而減少。顏色消失的地方才會出現(xiàn)棉狀物。 第三種(人工仿玉)(天然玉石粉末+強固劑+高溫+專用模具)形成仿高檔手工工藝的仿玉類,參考照片如下: 這種工藝多為一次成型產品,不但是石料是人工合成的,而且工藝造型也不是雕刻出來的。這種仿玉大多通透性一般,少棉而多渾濁,亮度發(fā)灰。識別方法可以通過視覺、磨擦和利用放大鐿等最簡單的方法即可。 第四種(天然玉石+專用模具+超聲波)形成,工藝細膩的非手工工藝品。 這種工藝品的石料為天然玉石,只是加工的工藝是非手工工藝,單從美觀上說來,是很不錯的。但是收藏價值與真正的手工工藝比起來,會相差幾十倍或幾百倍。 這種工藝的識別方法有二個。 第一,尋找識別法。模具產品首先是以模具為基礎,加工者不會只為加工一件產品而專門來加工一套模具的。所以這種工藝的產品都是大量生產的,不懂者可以通過尋找第二乃至第三個完全相同的工藝來確認。 第二,觀察識別法。模具工藝畢竟不是手工,加工完成的產品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光,打光必須由手工完成。由于模具是經過超聲波振搗方式加壓在玉制品上的,加工后的制品都沒有棱角,另外在手工打光過程中有很多小的空隙或面由于加工時都不是手工做的,這樣打光時手工也就無法達到。所以最終結論使得模具產品的光亮度都不和全手工制品。 第五種(天然玉石+貼膜噴沙),這是一種專門來處理浮雕效果的手法,參考照片如下: 其工藝是預先將打好圖案的沾貼貼于事先切割好的玉石溥片上,將不需要的沾貼剪去。放于專業(yè)做玻璃噴砂圖案的的專用噴砂機內。經過一定時間的高速度飛砂打磨。沒有沾貼覆蓋的玉石平面就是被飛砂打磨的不光亮。而形成的特殊效果,這種制品一般至少都是天然石料加工,一般多為小工藝品,大多以文字體裁為主,有一定紀念方面的價值。識別方法如市場上的噴砂圖案的玻璃(因此略)。 最后補充一點專家常識給大家,第一國石的岫玉沒有冰種和玻璃種之說,只有等級料和顏色上的分類。這兩個關鍵詞語只適用于純天然翡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