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歌寫作——第二章 詩歌格律
第二章  詩歌格律
第一節(jié) 古代詩歌格律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但在體裁上分不外乎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因古體詩不講究對仗、用韻、平仄等,故這里的格律是指近體詩的格律。
一、詩的格律
㈠律詩格律。律詩格律要求非常嚴(yán)格,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聯(lián)有定對(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常見的有五律和七律。
1.結(jié)構(gòu)形式。律詩在字句數(shù)、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
⑴篇有定句。每首限定八句(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稱排律或長律)。
⑵句有定字。五言(五律),每句5字,共40字;七言(七律),每句7字,共56字。
⑶字有定音。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聲調(diào)講究粘和對;分仄起、平起兩式。
⑷韻有定位。律詩通常押平聲韻,押韻位置固定,而且全首通押一韻,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⑸聯(lián)有定對。通常一首八句的律詩,每兩句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習(xí)慣上稱:
第一聯(lián)[第1、2句]為首聯(lián)(或起聯(lián));
第二聯(lián)[第3、4句]為頷聯(lián)(頷hàn:下巴);
第三聯(lián)[第5、6句]為頸聯(lián);
第四聯(lián)[第7、8句]為尾聯(lián)(或結(jié)聯(lián))——結(jié)句。
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習(xí)慣是對仗句。每首中對仗聯(lián)可以多到三聯(lián)、也可以少到一聯(lián),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不對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仗。
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抒發(fā)更多更細(xì)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nèi)容充實。五律,簡短、樸直、有力;七律,暢達(dá)、悠揚、紆徐。
2.平仄聲調(diào)。平仄是字音聲調(diào)的區(qū)別,聲調(diào)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⑴漢語中的平仄。四聲是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最先發(fā)現(xiàn)并運用聲調(diào)的是南朝的沈約,他把四聲調(diào)分為平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四類:
①古代漢語中的平仄。四聲聲調(diào)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指平聲(陰平、陽平);仄,指上、去、入三聲(仄,本意是不平)。
②現(xiàn)代漢語中的平仄。四聲聲調(diào)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平,指陰平、陽平;仄,指上聲、去聲。
[附]古、現(xiàn)代漢語平仄聲調(diào)對照表
古代漢語
現(xiàn)代漢語
舉例
特 點
平聲
平調(diào)(較長)
陰平
第一聲
平聲平道莫低昂
(陰平、陽平)
陽平
第二聲
上聲
升調(diào)(較短)
上聲
第三聲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
降調(diào)(較短)
去聲
第四聲
去聲分明哀遠(yuǎn)道
入聲
短調(diào)(較短)
——
入聲短促急收藏
⑵古詩中的平仄。平仄格律的建立是從永明年間的沈約到初唐的沈儉期、宋之問,這個過程大概有兩百年(永明體的出現(xiàn)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biāo)志著詩人們尋求詩歌的音樂美已經(jīng)取得重大進(jìn)展;從永明體到近體詩又是一大進(jìn)步)。平仄的格律配上神韻和對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詩的句數(shù)、字?jǐn)?shù),就形成了律詩、絕句等近體詩。
①音節(jié)的組合——節(jié)奏。漢語是單音節(jié)字,一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一字一音)。律詩每句的音節(jié)是固定的,五言詩五個音節(jié)一句,七言詩七個音節(jié)一句。而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jié)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兩個兩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頓和逗:
A.頓(音組或音步)。頓是閱讀或朗誦一行詩時語音的暫時停頓(頓不一定是聲音停頓的地方,通常吟誦倒需要拖長。頓的劃分既要考慮音節(jié)的整齊和顧意義的完整):
五言三頓,每頓的音節(jié)是:二二一或二一二;
七言四頓,每頓的音節(jié)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例]杜甫《絕句》:
?(五言):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鳥︱香。(二二一)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二一二)
?(七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二二一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二二二一)
B.逗。就是一句之中最顯著的那個頓。中國古、近體詩建立詩句的基本規(guī)則,就是一句詩必須有一個逗,這個逗把詩句分成前后兩半,其音節(jié)分配是:
五言,二三;
七言,四三。
[例]杜甫《絕句》:
?(五言):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鳥香。(二三)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二三)
?(七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四三)。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三)。
——這是中國詩歌在形式上的一條規(guī)律,既“半逗律”。半逗律是中國詩行基于自己的語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為什么有的句子湊成了五、七言卻不象詩?就因為音節(jié)的組合不符合這條規(guī)律;為什么六言詩始終未能成為主要形式?就因為二二二的這種音節(jié)組會無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國詩歌節(jié)奏的習(xí)慣;為什么四言詩節(jié)奏比較呆板,五七言則顯得活潑?就在于四言詩逗的前后各有兩個音節(jié),均等的切分,沒有變出;五、七言詩逗的前后相差一個音節(jié),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讀起來就覺得活潑。五言二三、七言四三,這是構(gòu)成詩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這條格律就好像為一座建筑物樹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仄、對仗,不過是在這柱子上增加的裝飾而已。
②平仄的搭配——音調(diào)。因為平聲沒有升降、較長,而其他三聲有升降(入聲是微升或微降)、較短,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平、仄兩大類型,讓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詞中交錯著就能使聲調(diào)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diào)。平仄律的主要作用是造成音調(diào)的和諧優(yōu)美。詩詞通過字音微妙多變的對比(平仄交錯),可以增強抑揚頓挫效果,形成漢語的音樂美。古人所謂的“聲調(diào)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平仄在詩詞中交錯的方式(平仄律)概括為兩句話(以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句為例):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
B.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橋橫|鐵索|寒)。
以上兩句:就本句來說,(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云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就是對立。
3.基本句型。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diào)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jié)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jié)上。以兩個音節(jié)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gòu)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律詩句型的平仄有一個規(guī)律: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fù)就形成了節(jié)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shù)音節(jié)上,單數(shù)音節(jié)相比而言就顯得不重要了。事實上,寫詩時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特別是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shù)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shù)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yán)格遵守(當(dāng)然這也不完全準(zhǔn)確,在特殊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后面講)。律詩的基本句型是:
⑴五言詩的四種基本句型(以首句之不同):
①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②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③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④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上述①②兩種句型,首尾平仄相同,即平起平收、仄起仄收;③④兩種句型,首尾平仄不同,既平起仄收、仄起平收(把①②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而形成的)。
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下同)。但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一不論”),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zhǔn)(“二分明”)。
※五言詩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
⑵七言詩的四種基本句型(在五言詩的前面加一個節(jié)奏單位):
①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③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詩首句以入韻為常見。
⑶排律句型。根據(jù)粘對規(guī)律,還可十句、十二句…無限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4.粘對。怎樣由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組成一首詩呢?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一聯(lián))為一個單位的,同一聯(lián)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lián)的下句和下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它們的構(gòu)成規(guī)則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⑴對句相對。一聯(lián)中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
[例1]上句 是:仄仄平平仄     [例2]上句 是: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lián),其它各聯(lián)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近體詩:五言的對句除了第一聯(lián),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①第一聯(lián),上句如果不押韻,下句跟其它各聯(lián)沒有差別。
②第一聯(lián),上句如果押韻(平聲收尾),下句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A.平起:平平仄仄平          B.仄起: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⑵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指鄰句的平仄相同,但由于是用以仄聲結(jié)尾的奇數(shù)句來粘以平聲結(jié)尾的偶數(shù)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如:
上聯(lián) 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聯(lián)就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一聯(lián)的上句要跟上一聯(lián)的下句相粘,就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既“頭粘尾不粘”。唐詩鄰句必須相粘(唐以前的齊梁體律詩只講相對,不知相粘)的原因就是為了變化句型。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fù),顯得單調(diào)。但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則,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yán)重。粘的規(guī)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詩中還經(jīng)常能見到失粘的現(xiàn)象。但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dá)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白帝》中的前四句: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yīng)該用平聲卻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復(fù)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律了。
5.拗(ào)救。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有一個規(guī)律:在一聯(lián)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shù)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qū)溥m當(dāng)?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郑ɑ虬哑礁挠秘坡曌郑员3忠宦?lián)之中平、仄數(shù)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后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拗救分為:
⑴本句自救(孤平的補救)。如果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適當(dāng)?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只虬哑铰曌指挠秘坡曌郑员3忠宦?lián)之中平、仄數(shù)量的平衡。
⑵對句補救。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變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的與此相似)。如:
[例1]杜甫《天末懷李白》中的頷聯(lián):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第三句第3字“幾”該平而仄,第四句就把第3字“秋”改成了平聲。
[例2]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尾聯(lián):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第七句第1字“曉”該平而用了仄聲“,第八句第1字“花”就改用了平聲補救。
⑶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一首詩中,同時有本句自救也有對句補救。
⑷拗而未救(星)。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也很常見。如杜甫《登高》中的首聯(lián)(全詩見第五章第二節(jié)四4古代詩歌意境類型-蒼涼沉郁,感慨深沉):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fēng)”,但第一句的“猿”就未救。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lián)之中平仄數(shù)量的平衡,但是這是發(fā)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xiàn)孤平或三平調(diào),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拗,如果出現(xiàn)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
⑸特殊的律句。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dāng)多。如杜甫《天末懷李白》第一聯(lián)中的第一句:“涼風(fēng)起天末”——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逢雙必反的規(guī)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由于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jīng)常用在第七句),幾乎和常規(guī)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dāng)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guī)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diào),讀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干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
6.對仗。用結(jié)構(gòu)、字?jǐn)?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dá)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上看,意義集中而含蓄。律詩的四聯(lián),按照規(guī)定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lián)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lián)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lián)都必須對仗,最后一聯(lián)不對,以便結(jié)束。對仗的特點是:
⑴句法要相同。如杜甫《旅夜書懷》:
細(xì)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lián)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lián)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lián)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⑵詞性要相對。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對形、副對副、代對代、虛對詞。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shù)目對數(shù)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如:
①工對。杜甫《旅夜書懷》中的頷聯(lián)(全詩見⑴句法要相同):
——“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詞相對。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②借對。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如杜甫《野望》中的首聯(lián):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是數(shù)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gòu)成了顏色對。借對也屬工對。
③一聯(lián)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特別工整,其它字也可以對得馬虎一點。如杜甫《春望》中的頷聯(lián):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時”和“別”算不上相對,但其它各字都對得非常工整,合起來也還算是工對。
[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玉不勝簪。
④對于七言來說,第五字可以不拘。如杜甫《蜀相》中的頸聯(lián):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第五字“天”和“老”未對。(全詩見第三章第一節(jié)四㈠2⑴④合)
⑤有一些對仗,表面上看起來不對,實際上是用了別義相對,如“朝”對“顧”用的是“朝”的別義來相對,“下”對“臣”,用的是“下”的別義來相對,而不是用它們在句中的意思;有些對仗要明白其出處才知道是相對。如杜甫《曲江二首》之二中的頷聯(lián):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以“尋?!睂Α捌呤彼坪醪粚Γ鋵崱鞍顺咴粚?,倍尋曰常”,“尋?!眱勺忠部僧?dāng)成數(shù)目字,與“七十”對得相當(dāng)工整。像這樣用了別義、典故,要拐一下彎才對上,出人意料的也屬借對,而且經(jīng)常被認(rèn)為是不俗的佳對,與燈謎的“求凰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⑥流水對。上下句有相承關(guān)系,下句承接上句而來,講的是同一件事,這稱為“流水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聯(lián):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流水對一般也被認(rèn)為是不俗的佳對,如果尾聯(lián)要用對仗,經(jīng)常就用流水對收住全詩。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⑦句中對。有時候一句之中也有對仗。如杜甫《登高》(全詩見第五章第二節(jié)二4古代詩歌意境類型-蒼涼沉郁,感慨深沉):
——四聯(lián)八句全都用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盁o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而深遠(yuǎn),“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值得注意的是句中又有對仗:第一句,“風(fēng)急”對“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諧音“青”)對“沙白”;第七句,“艱難”對“苦恨”;第八句,“潦倒”對“新?!?。都是先在本句自對,再跟對句相對。有趣的是,第一句因為押韻,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無法完全相對,而在字義上卻對得天衣無縫。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僅從形式上看,也當(dāng)?shù)闷鸫嗣婪Q。
⑶不能用一樣的字相對。如[北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詞中的: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這兩句中的“有”字,在近體詩中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否則絕不允許,必須避免出現(xiàn)相同的字。當(dāng)然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可以的。
7.孤平和三平調(diào)?!耙蝗宀徽摗辈⒉煌耆_,在某些情形下必須論。比如:
⑴孤平。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押韻)句而言的。
①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dāng)別論)。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么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復(fù)愁十二首》其三第一聯(lián):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第二句本該是“平平仄仄平”,現(xiàn)第一字用了仄聲“故”,第三字就必須改用平聲“今”了。
②七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能改用仄聲,如果用了仄聲,必須把第五字改成平聲,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第一聯(lián):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谝痪浔驹撌恰柏曝破狡截曝破健保F(xiàn)在第三字用了仄聲“客”,第五字就改用平聲“愁”來補救(注意“醒”是平聲)。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而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是可以的,不算犯孤平)。
⑵三平調(diào)
①五言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diào)”,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②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diào)。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diào)”,“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㈡絕句格律。絕句是律詩的一種,起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朝。按字?jǐn)?shù)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
1.結(jié)構(gòu)形式。律絕的格律也非常嚴(yán)謹(jǐn):
⑴篇有定句。每首四句。
⑵句有定字。五絕,每句5字,全首20字;七絕,每句7字,全首28字。
⑶字有定音。律絕的格律和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⑷韻有定位。押韻。
⑸聯(lián)有定對。一首四句的絕句,每兩句為一聯(lián),共兩聯(lián)。
2.基本句型
五言絕句格式
①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②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韻)
③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④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絕句,首句以仄起、不入韻(仄起仄收)為常見(與五律一樣)。
五言律詩跟五言絕句相似,只不過根據(jù)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
⑵七言絕句格式
①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②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③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首句以平起、入韻(平起平收)為常見(與七律一樣)。
3.粘對。五絕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絕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4.押韻。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5.對仗。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lián);但尾聯(lián)用對仗也很常見;首、尾兩聯(lián)都用對仗(全篇用對仗)也常見。
※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
⑴截取前后二聯(lián),不用對仗;
⑵截取中 二聯(lián),全用對仗;
⑶截取前 二聯(lián),首聯(lián)不用對仗;
⑷截取后 二聯(lián),尾聯(lián)不用對仗。
二、詞的格律(詳見第八章第一節(jié))
三、曲的格律(詳見第八章第二節(jié))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詩歌格律
現(xiàn)代詩歌的特征是形式自由,內(nèi)涵開放,意象經(jīng)營重于修辭;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一、自由詩。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nèi)在的節(jié)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jǐn)?shù)、行數(shù)、句式、音調(diào)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
二、格律詩。按照一定格式和規(guī)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行數(shù)、字?jǐn)?shù)(或音節(jié))、聲調(diào)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yán)格規(guī)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詞”、“曲”。
三、韻腳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jié)尾均須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F(xiàn)代韻腳詩屬于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于網(wǎng)絡(luò)的方道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于2000年之后。
四、散文詩。兼有散文和詩歌特點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有詩的節(jié)奏、意境和激情,常富有哲理,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參見第九章附件1散文詩)
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詞格律
學(xué)詩的詩 律 口 訣(實用)
《詩詞格律》要句
詩詞格律葵花寶典——五分鐘學(xué)會寫詩
關(guān)于律詩與拗救
格律詩平仄格式速記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