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指的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龍泉哥窯”,那兩岸故宮及其它博物館所藏的“傳世哥窯”就不是哥窯。由于這些“傳世哥窯”的器型,釉色及開片等都很不一致,說它們五花八門都不過分,所以它們很可能是不同窯口器物的混合體。筆者認(rèn)為在“傳世哥窯”這個混合體中,至少包含如下三類窯口的器物。
第一類:可能混有北宋官窯的器物。筆者推測北宋官窯的釉色為近白色并帶有點(diǎn)紅暈感覺;開片生動活潑,也較均勻,其開片線紋有兩種顏色,形成所謂的“金絲鐵線”現(xiàn)象,這種“金絲鐵線”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所謂“金絲”,其實并不規(guī)整也不大明顯,呈不均勻分布狀;北宋官窯施厚釉,釉面玉質(zhì)感極強(qiáng);無釉漏胎底足呈“鐵足”狀。
第二類:可能混有南宋官窯仿北宋官窯的器物。其釉色為青色,深淺不一;開片單調(diào),不大均勻;有“鐵足”;玉質(zhì)感不如北宋官窯;“金絲鐵線”也與北宋官窯不同。
第三類:南宋以降各朝仿官窯或仿哥窯器物。釉色為青色或白色;開片單調(diào);“金絲鐵線”中的“金絲”太過規(guī)整與明顯,而且五花八門。
形成“傳世哥窯”這個混合體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人們不認(rèn)識北宋官窯。誤將北宋官窯的“金絲鐵線”特征當(dāng)作哥窯的特征,從而造成了官哥不分的混亂局面。順便說一句,要撿北宋官窯的大漏,就得在“傳世哥窯”里找。第二,是人們不認(rèn)識哥窯。從目前考古成果看,五大名窯中的哥窯極大可能就是“龍泉哥窯”?!褒埲绺G”的開片線紋為白色,即古文記載的“淺白斷紋”,這種白色單色開片線與所謂“傳世哥窯”的“金絲鐵線”完全不同。然而,由于 “龍泉哥窯”的存世數(shù)量極少,見過的人不多。所以,大多數(shù)玩家就不太注意開片線紋的顏色,認(rèn)為只要是滿身開片的窯器就是哥窯或仿哥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