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按:接上一篇《李炯峰:談欣賞,兼及創(chuàng)作》,是李炯峰老師QQ空間文章《李炯峰:關(guān)于書法,我的所知所解》(發(fā)表于2010年4月,也就是7年前)的下半部分。經(jīng)李老師授權(quán),現(xiàn)發(fā)布于此。這部分主要談臨帖的問題,還是本著提升閱讀體驗的原則,我將原文的大段落分成了若干小段落,同時對一些重要字句我特地做了加紅處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二)談臨帖
下面說怎么學習書法,前提是必須臨帖。
有人會說,你前面說了臨帖有可能改變個人的結(jié)字情趣,那不是喪失了個人風格了嗎,為什么還要臨帖呢?在這里要說的還是那句話,書法的前提是要有“法”,不臨帖就沒有可能得到筆法,如果因為怕被同化而不去學習處理線條的方法,那么單純有性情是不足為道的,性情是每個人都有的,而不是人人都是書法家,如果你因為臨帖而被完全同化,那只能說明兩種可能:一、你的審美情趣已經(jīng)與你所學的人相同了;二、你的臨帖方式有問題。
那么這就產(chǎn)生了下一個問題,怎么樣去臨帖?
我的回答是:
一、帶著問題去臨帖;
二、廣泛地臨帖。
一、什么是帶著問題去臨帖?
臨帖不應(yīng)該是傻乎乎地單純?nèi)W帖中字的形狀,線條的模樣,而要去思考,如果你僅僅是因為覺得某一帖名氣大而去學它,那實無必要,因為缺乏自己的思維。
那么帶著什么樣的問題去臨帖呢,我認為起碼有如下幾個問題:為什么我自己這樣寫,感覺是不美的,帖的作者他那樣寫就是美的呢,他寫得比我好的地方具體在哪里,是線條的變化更多?還是結(jié)字更漂亮?抑或是布局更巧妙?如果是線條的變化更多,具體哪根線條變化更多?結(jié)字更漂亮?具體哪個位置更漂亮?布局更巧妙,具體巧妙在那個方面?帶著這些細化的問題去臨帖,你才不會做無用功。
二、為什么要廣泛地臨帖?
一家一派,即使被你完全吸收,你的創(chuàng)作也失去了原創(chuàng)性,畢竟純粹的復(fù)制他人即使再完美,也不可能達到與原創(chuàng)者同樣的地位,你如果想做一個原創(chuàng)者,那么你必須要廣泛地吸收各種元素,根據(jù)自己的性情取向來進行糅合。
舉當下一些書壇頂尖高手為例,大前提都是二王一脈,但成就了出不同的風貌,陳海良借鑒楊維楨、徐渭,寫出了恣肆的才情,李雙陽取法懷素、白蕉,得清雅之氣,梁小鈞從書譜、古詩四帖中得雄強和變化,當然這還只是我們表面看到的一些特征,他們真正吸取的也絕不僅僅是三兩家的內(nèi)容,因此如果你想做一種風貌的原創(chuàng)者,那么進行廣泛的臨帖就是必須的。
臨帖應(yīng)該如何實際進行:
這里提一下我對別人作品的借鑒,我通??匆环玫淖髌?,直覺上會鎖定一些我認為好的部分,然后對這個部分進行分析,同樣是一個字,線條的彎曲程度不同,結(jié)字的方式也就是線條的組合方式不同,甚至于線條的長短、是否連接,都會影響到這個字帶給觀者的感受。那么我們可以知道臨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什么,那就是精臨。什么是精臨?精臨就是對原帖的線條、結(jié)字進行最大限度地精準的重現(xiàn),甚至包括章法布局。下面細說精臨:
一、對原帖線條的精臨。這里要提到的是工具問題,比如你寫大王的行草,雖然沒可能拿到王羲之手中那種鼠須,但起碼也應(yīng)找支較稱手的彈性上好的硬毫,即使不用熟紙,起碼也不要用一下筆就滲得慌,一行筆就滯筆的純生宣來臨帖,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起碼要接近,效果才能出來。
有朋友說我臨這個帖,帖中那根線條我怎么也寫不出,怎么辦?在排除了工具不對這個可能性之外,只有兩個辦法來解決:一、找個線條功夫好的老師,讓他寫給你看,這樣你的學習進度可能會快一些,走的彎路會少一些。二、下點蠻功夫,十遍寫不出,二十遍,再寫不出,更多遍,一開始慢慢地去把它“畫”像,這個“畫”不是指人家一筆寫出來的線條,你臨的時候做很多筆描才描出來,而是指注意提按,同樣一筆把線條的形態(tài)給畫像,只要能畫像,不管多慢都行,因為技巧的熟練通常都有個由慢到快的過程,線條變化再多,終究不離提按兩個字,粗則按,細則提,線條越來越細則在行筆過程中把筆毫越來越提起來,線條越來越粗則是在行筆過程中把筆毫越來越按下去,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付之筆端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可畏難,提按越熟練,駕馭線條的能力就越強,練習的線條種類越多,學習新的線條寫法就越容易,看起來這個辦法有點笨,類似于郭靖學降龍十八掌,但實際上有個好處,你在無人指導(dǎo)的情況下學習一種線條的寫法時往往會出錯,這個出錯的線條也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種你要學寫的線條,無形中你也能學一得三,那么慢就是快,關(guān)鍵在于有耐性去反復(fù)實踐。
二、精臨字的結(jié)構(gòu),不要用米字格練習,那樣對結(jié)字的印象沒有那么深刻,我們學習字的結(jié)構(gòu),應(yīng)當直接找準筆畫(線條)與筆畫(線條)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往往寫一個字的第二筆,首先看清楚第二筆是在第一筆的方位,通過第一筆確定第二筆的位置,再從前面兩筆確定第三筆的位置,依此類推,從看前面筆畫確定后面筆畫的位置,我們腦子還要帶著這樣思考,為什么要寫在這個位置,甚至也可以自己做下實驗,試試寫在別的位置,如果大不如原帖,也就明白了原帖作者結(jié)字的用心,如果認為換個位置也差不多,甚至好過原帖,那么也是一種收獲,甚至屬于你的一種創(chuàng)意。
三、借鑒原帖的章法,這里我只能說借鑒,因為線條連與斷的對比,粗與細的對比;大字與小字的對比;字組疏與密的對比都可以再現(xiàn),但墨色的枯濕濃淡變化是很難苛求的,畢竟工具上有差別,古人一筆墨能寫很多字,你的筆未必做得到,因此章法我們更多的應(yīng)該是借鑒和思考,去總結(jié)一些規(guī)律,關(guān)于我自己總結(jié)的一些規(guī)律大家可以去看看拙文《試談硬筆行草書創(chuàng)作》,硬筆毛筆基本同理,關(guān)于墨色變化,我覺得劉洪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一句話,一句詩,不管句子長短,你用一筆墨寫完,下一句再另行醮墨,墨色過渡也就自然,還起到了斷句的作用。
一直以來不斷有人問我,學寫行草之前是不是要先寫好楷書,楷書是不是行草的基礎(chǔ)?我的回答是,行草楷隸篆五體之間互有聯(lián)系,任何一種書體都可以成為另一種書體的基礎(chǔ),都可以為另一種書體提供養(yǎng)分,但要說學寫某種書體必須先寫好另一種書體,就有點過了,行草名家楷書寫得一般的比比皆是,楷書名家行草寫得一般的也大有其人,就以我本人為例,初中開始寫行書,之前的楷書功夫也就一般,后來行草寫得越好,反而偶爾寫寫楷書覺得也挺容易,只能說書體之間有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元素。
對于書體之間有相互轉(zhuǎn)化的元素,我想分兩個部分舉例說明一下:一、正書(楷、隸、篆)中可以被行草轉(zhuǎn)化吸收的元素;二、行草書中可以被正書轉(zhuǎn)化吸收的元素。
首先說第一點,正書稱為行草的“基礎(chǔ)”,主要在于可將其線條的扎實性和結(jié)字的勻稱性轉(zhuǎn)化到行草書中來,比如隸篆的線條多以中鋒行筆,中鋒行筆的好處是可以讓筆與紙的關(guān)系變得如同錐與沙的關(guān)系,寫出來的線條效果如錐劃沙,顯得極為深刻,顏真卿的行書、懷素的草書、甚至于米芾的行草手札使轉(zhuǎn)處亦多是以中鋒行筆,練習隸篆可以使行草的中鋒行筆更加純粹化,使線質(zh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而碑楷(墓志、造像)則行筆多以側(cè)鋒為主,碑楷中顯著的特征就是筆畫的方折和塊狀的線條,而我們寫大王行草、萬歲通天帖時,同樣如有一定的碑楷基礎(chǔ),那么處理起一些直折的、塊狀的線條就會得心應(yīng)手得多。
再則,正書的結(jié)字一般來說較為勻稱,《書譜》有一句話時常被我們所引用:“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我們在追求行草書結(jié)字奇詭多變之前,應(yīng)當先具備將線條勻稱、規(guī)律性分布的能力,能正則自然后能破正,而寫好正書也可以使我們具備這種能力。
其二、正書可以稱為行草的基礎(chǔ),行草同樣有可以被正書所吸收的元素,我們看魏晉小楷、晉唐寫經(jīng),可以發(fā)現(xiàn)不但帶有隸書的影子,而且加入了行草的元素,因此而顯得輕松生動,韻味橫生。行草可以為正書所吸收的地方就是線條多變,結(jié)字相對自由,我們仔細去看,即使是號稱法度森嚴的唐楷,一樣也加入行草這些的元素來增加它的豐富性,王羲之說,字若算子,便不是書。不僅行草如此,正書亦如此。
寫到這里,文章也進入了尾聲,最后批駁一個觀點,很多人認為古人至高無上,今人無法超越古人,主要依據(jù)是說古人平時行文即用毛筆,而今人用毛筆的時間少,功夫不如古人下得足。
我講以下三點:首先,每天用毛筆臨帖或創(chuàng)作超過八小時的當代職業(yè)書家大有人在;其次,不是寫的時間越久便寫得越好,很多人寫了幾十年,水平未必比得過一個在國美經(jīng)過專業(yè)訓(xùn)練僅四年的畢業(yè)生,如果方法不對,花的時間再多未必有用;再則,古人真正能看到傳世名帖的人極其稀少,很難學習到高質(zhì)量的范本,而現(xiàn)今高清精印的字帖,印制效果差不多就是“下真跡一等”,高精度反映了傳世名帖的原貌,有想法學書的愛好者,人人都可以購買,條件比起古人來說不知強上多少倍。在此我只能說,向古人學習是必須的,古人借給我們一個巨人的肩膀,讓我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盲目崇拜,古人是人,我們也是人,我們應(yīng)當拿出“若使古人能至今,敢教前賢慕后生”的氣魄,來寫出真正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屬于我們自己的藝術(shù)風貌。
--------------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