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少兒 × 付麗旻
【麗言旻語】
付老師通過分享陪伴孩子成長的小故事
把親子溝通中的智慧生動地傳達給讀者
為哈爸哈媽們提供專業(yè)的家庭教育指導
付麗旻
上海市特級教師、德育特級教師、上海市中小學班主任帶頭人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普陀區(qū)班主任工作室?guī)ь^人、付麗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師范大學德育實踐基地導師、《班主任》雜志2017年第四期封面人物、2009,2010兩屆全國思想道德建設(shè)成果展評一等獎、2010年評為第九屆全國思想道德建設(shè)先進教師、第二屆長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高中組一等獎。
培養(yǎng)一個不“抱怨”的孩子
系列欄目第28篇
作者丨付麗旻
經(jīng)常有家長朋友說,孩子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或者麻煩,就開始怨東怨西,家長為了讓孩子堅持下去要么說服教育,要么威脅利誘,但是收效甚微,尤其是低學段的孩子,未來的求學之路還那么長,怎么讓孩子學會正視自己遇到的問題,不斷突破成長的瓶頸,更好地發(fā)展,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課題,也是付老師今天要跟大家溝通的話題。
“你們?yōu)槭?/strong>么不帶我玩?”
維克多小時候有幾個經(jīng)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這幾個孩子的父母也都相互認識,所以孩子經(jīng)?;丶艺劦剿麄冎g的互動。過了一段時間,維克多回家說起小朋友的時候,有個人的名字就基本不怎么提起了,我問他是不是跟小朋友鬧別扭啦,他說那個孩子太愛哭,遇到一點事情不合意,要么就死纏爛打,要么就哭哭啼啼,跟他一起玩太辛苦。
后來有一天放學的時候我們在學校門口遇到了,那個孩子見到我就說:“你家兒子玩的時候都不帶我,其他小朋友也都不跟我玩,他們太自私了,他們都不喜歡我?!焙⒆計寢層悬c心疼地看著自家寶貝,跟我說:“付老師,要不你回家跟維克多說一下,下次他們玩的時候帶著我家孩子吧,他這么可愛,在家里我們什么事都順著他,從來沒有讓他受過委屈,他還小,最好大家能體諒他一下。”
哪些孩子容易“愛抱怨”
相信大家看到這里都能懂,一個在學校生活中愛抱怨的孩子,應(yīng)該是感覺到失落感,從家人的百依百順,到獨立面對各種人和事,會有心理落差,會找不到存在感,所以會采用一些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能得到周圍人的接納和認可。但是內(nèi)心存在很多不開心的因素,又找不到出口,因此會把問題的矛頭都指向外部和他人,以期引起別人的改觀來適應(yīng)自己。這樣的孩子在校園生活的適應(yīng)期會非常有壓力,因為他不知道怎么跟周圍的人相處,如何讓別人接納自己。所以,被過度保護、過度寵愛的孩子容易變成抱怨的人。從對人慢慢到對事,抱怨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很難改變這樣的內(nèi)心邏輯。
第二種現(xiàn)象,相信大家也見怪不怪,家人看到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撞到了什么東西在哇哇大哭的孩子,家人第一反應(yīng)是沖過去抱起孩子,然后用力的敲打摔疼孩子的地板或者撞了孩子的柜子,口中還會念念有詞:打它,打它,看看它還敢不敢傷著我寶貝。長此以往,在這樣的家庭育兒理念中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把問題的責任推給別人,也很難吸取教訓,更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依賴性很強,容易退縮。所以,當孩子抱怨的時候,我們其實首先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現(xiàn)了問題。
第三種更需要家長反思,那就是這種抱怨的思維方式其實是孩子從家長身上習得或者仿同得來的。我們經(jīng)常說家庭文化基因是可以復制的,其實就是孩子從家長身上耳濡目染的接收了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價值觀,慢慢的就變成自己對人對事的準則,而且最可憐的就是他認為這種方式是天經(jīng)地義的,不能理解為什么周圍的人不體諒自己,如果沒有人及時指出孩子的問題,慢慢可能形成自動負性想法:我就是那個被排斥的孩子,我就是不合群的孩子。
第四種情況有點復雜,輸不起的孩子更容易抱怨。一直在贊揚聲中長大,遇到問題家人總是說你是最棒的,但是這種只給結(jié)論不給策略的肯定對孩子來說并沒有解決他的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表揚其實是沒有給孩子留退路,增加了新的心理負荷,一旦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為了表達自己沒有辜負最棒的稱號,所以盡量從外部或者別人身上找原因,推卸責任,但是內(nèi)心的壓力依然會很大,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影響。
第五種愛抱怨的孩子往往出現(xiàn)在家庭教育相對嚴肅、刻板,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家長從來不表揚的家庭,遇到問題,從家人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父母不會跟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而是選擇責罵、甚至處罰。有些孩子為了逃避家長的責罰,會抱怨,其實就是面對太強勢父母的一種弱者思維綁架:我沒有錯,我不需要承擔責任,所以你們不要責怪我。
辯證地看待孩子的愛抱怨,一般性的抱怨還屬于孩子的心理自我防御機制,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需要教育者進行基本的評估和判斷,不要輕易否定。但是這種抱怨如果是一種常態(tài),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那么就需要反思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正確歸因,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然后對癥下藥,跟孩子一起面對,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如何使孩子不再“愛抱怨”?
改變孩子從改變家庭教育理念、改變家長自己的處事方式和價值觀開始。首先自己就開始做一個不抱怨的人,遇到問題主動承擔,積極尋求解決之道,這對孩子也會產(chǎn)生很積極的影響。同時審視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否有付老師前面說的幾種情況?是否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否要做出一些改變?
同時,遇到問題能夠幫助孩子體驗從“受害人思維”到“負責任思維”的轉(zhuǎn)換,并且能夠感受到主動承擔責任,其實內(nèi)心會有一種被需要、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感覺,通過這樣有意識的角色轉(zhuǎn)換體驗,培養(yǎng)孩子積極面對問題,同時也提高孩子內(nèi)在發(fā)展需要的層次。
我們來分析一下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假如今天早晨你沒有聽見鬧鐘,叫孩子起床晚了,孩子急匆匆趕到學校,發(fā)現(xiàn)盡管自己都沒吃早飯還是遲到了,接著又發(fā)現(xiàn)由于太匆忙整理書包,自己昨晚精心寫的作文沒有帶,語文老師因此很生氣,本來有可能拿到作文競賽初賽資格這下可能就泡湯了。相信這一整天孩子都很沮喪,就這樣不開心的一天,我們下面從“受害人思維”和“負責任思維”兩個角度體驗一下內(nèi)心變化。
首先是“受害人思維”:都怪我媽媽,自己沒有時間觀念,說好了到時間叫我還說話不算話,不僅讓我遲到,還沒來得及仔細檢查該帶的東西,昨晚花了那么多心思寫的作文都沒帶來,如果拿不到作文競賽的名額不怪我,都是我媽不好,語文老師也不好,就不能給我一次機會嗎?總之我沒錯,責任都是別人的,我不需要對今天所有的事情負責;
再體驗一下“負責任思維”:遲到這件事真的沒辦法避免嗎?其實以前媽媽也有因為太累沒聽見鬧鐘而起來晚的時候,我其實也可以在自己房間再設(shè)置一個鬧鐘,這樣不僅我不能遲到,媽媽也不會手忙腳亂了,而且如果我昨晚臨睡前整理好書包,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類似早晨忘帶作文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呢?其實這件事本來就是我自己的事,可以不用怪別人的。
親愛的朋友,你可以跟孩子一起體驗,同一件事,不同的思維邏輯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慢慢的這種體驗所產(chǎn)生的變化就會在孩子身上潛移默化出現(xiàn),孩子會學會主動承擔,背后是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擔當,培養(yǎng)了良好的習慣。
當孩子在抱怨的時候,當孩子在亂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們默默的反思一下,除了傾聽和同理心幫助孩子減壓之外,還要思考,接下來的家庭教育是不是需要調(diào)整方向和內(nèi)容?
小哈有感
抱怨,往往伴隨著許多負向能量的輸出,但又不得不承認我們離不開它。因為壓抑想法和情緒可能會造成長期壓力和健康問題,強忍著不抱怨可能會對生理與心理有負面影響。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正如付老師文中說到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孩子的抱怨。
對于孩子“愛抱怨”這個問題,付老師將其分為了五大原因,如果你是有類似困擾的爸媽,相信一定能從中找到共同點。對于如何解決孩子“愛抱怨”這個問題,文中提到的“受害人思維和負責任思維”正是根本所在。
孩子一旦形成了受害人思維模式,就很容易陷入“弱者圈套”,會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無助的境地,而與之相關(guān)的人就很可能被歸類為“非常不道義的人”,從而導致這類孩子總對周圍的人心懷不滿,所以總是在抱怨。而擁有“負責任思維”的孩子具備更強的“自省”能力,能夠更客觀、理智、冷靜地面對問題,并且從小就明白要對自己的一生負責,才會不去抱怨生活中的種種,而是把關(guān)注點放在如何強大自己上。
同時,各位爸爸媽媽也要知道,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如果你不想培養(yǎng)愛抱怨的孩子,自己就要做不抱怨的家長,多跟孩子正面積極地溝通;安排孩子做一些家務(wù),鍛煉孩子承擔責任勇于擔當;遇到挫折,辯證看待事情,帶領(lǐng)孩子一起去嘗試解決,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