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學大師,相必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想到陳寅恪,他滿腹才華,是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于一身的才子,一直致力于史學研究,對隋唐史、西域各民族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寅恪之所以成為一代國學大師,與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其父陳三立更是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陳寅恪學識過人,先后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中山大學等任職。
今天講的是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的一段奇聞故事,每年清華大學舉行入學的國文試卷,他經(jīng)常參與試卷命題和批閱工作,在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下,他總結了試卷盡量形式簡單而內涵豐富,發(fā)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在1932年,經(jīng)過認真考慮,陳寅恪決定將國文試卷作文的題命為《夢游清華園記》,雖然很多人沒有游歷過清華園。但是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假如能夠考進清華,那就可以實現(xiàn)他們的夢境。
還有另一題為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孫行者”,讓考生對出下聯(lián),可沒想到的是,成績出來的是,竟有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僅有一人得滿分,對出下聯(lián)“胡適之”,他就是著名語言學家和北京大學教授周祖謨。更有甚者,給的答案是西游記中的“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這些都不及格。
對于標準答案的解釋,陳寅恪自有他的寓意,而‘行者’和‘適之’不僅意義而且言韻都能相對,靈感來自蘇軾詩句“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行”與“退”都是動詞,而且意思相反,“者”與“之”都為虛詞。
參考資料:《陳寅恪生平與志業(yè) 》《 陳寅恪學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