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東北亞的一個古國,發(fā)源于今日中國吉林省一帶,七世紀被唐朝和新羅聯(lián)軍所滅。被近代史學(xué)家認為是東北歷史上的割據(jù)政權(quán)。
據(jù)《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xué)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案呔潲悺弊鳛橐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xiàn)在《漢書》中。
魏明帝攻打高句麗
公元244年,毋丘儉親率上萬名騎兵進行討伐,幾乎全殲二萬高句麗士兵,并攻破丸都山城。一年后,為了徹底征服高句麗,毋丘儉再次掛帥征戰(zhàn),魏軍殺至沃沮境內(nèi),將協(xié)助高句麗的邑落一并攻破,斬殺三千余人,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故地再次納入版圖,同年班師回朝。
前燕攻打高句麗
前燕高句麗戰(zhàn)爭,咸康八年(342)十一月,前燕發(fā)兵進攻高句麗。慕容皝采納建威將軍慕容翰之計策,命王寓率兵1.5萬出平坦開闊的北道,吸引高句麗軍主力,皝自率精兵4萬由狹隘險要的南道出兵。高句麗王釗認為燕軍主力必在北道,遣其弟武率精兵5萬拒戰(zhàn)北道,自率贏兵防備于南道。燕軍前鋒慕容翰出南道與釗合戰(zhàn),慕容皝大軍繼之,高句麗軍大敗。韓壽斬高句麗將阿佛和度加,燕軍乘勝追入丸都(今吉林集安),釗只身逃走。北道王寓所率燕軍敗沒,故皝不窮追。燕軍發(fā)高句麗王釗父之墓,收府庫累世之寶,俘男女5萬余口,燒宮室,毀丸都而歸。次年二月,釗稱臣于燕。
高句麗于公元400-404年大舉出兵遼東半島,將遼河以東的土地全部納入囊中。當北魏掃平北燕進入遼西走廊之時,高句麗已經(jīng)在遼河沿岸建立了堅固的防線,將遼東半島徹底收入囊中。
隨朝攻打高句麗
598年,隋文帝派漢王楊諒協(xié)高颎和大將周羅睺率30萬海陸大軍攻打高句麗。
楊諒的軍隊出征時正趕高句麗的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yīng)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但已無力投入戰(zhàn)斗;高句麗的頻頻襲擊使楊諒的軍隊損失慘重。感到無法攻克高句麗,楊諒決定與周羅睺的海軍會合。
周羅睺的海軍同時也是困難重重。雖然隋的海軍盡可能地靠著海岸前行,但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隋的海軍一拋錨休息,高句麗的先遣部隊就會出現(xiàn)進行襲擊。周羅睺與姜以式的5萬高句麗海軍在渤海交鋒。由于周羅睺先前已疲勞應(yīng)戰(zhàn),元氣大傷,敗于高句麗。
612年,隋的大軍開始出發(fā),由于人數(shù)巨大,此次募集耗時數(shù)年,規(guī)模前所未有。動員了大約113.38萬的作戰(zhàn)部隊,動員的民夫估計在300萬到500萬之間。,全部部隊用了40天才出發(fā)完畢。行進的部隊排成的隊綿延400公里。
隋煬帝的新戰(zhàn)略是在同高句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派海陸軍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壤。30多萬陸軍和十余萬海軍構(gòu)成的先遣隊就這樣出發(fā)。
隋的海軍先于陸軍到了平壤,發(fā)現(xiàn)隋的陸軍沒有到達,為了立功求戰(zhàn)心切。高句麗派出了一小批軍隊與入侵的隋朝軍隊交戰(zhàn)。簡短的交鋒后,高句麗的軍隊假裝被擊敗并向城里撤退。隋朝軍隊將領(lǐng)以為立功的心切,帶領(lǐng)10萬軍隊開始攻平壤。
正當隋朝軍隊掠奪之時,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高句麗突擊隊對隋朝軍隊進行伏擊。毫無防備的隋朝軍隊一時慌了手腳,不知所措,并開始向海邊撤退。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高句麗順勢攻擊水軍艦船使得隋朝水軍物資損失慘重以后來的攻城戰(zhàn)缺糧而不得不退兵。第一次單獨行動失敗后,隋朝軍隊的將領(lǐng)決定還是等隋朝部隊的陸軍到達后再圍攻平壤。
在鴨綠江和平壤之間有一條薩水(清川江),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壩蓄水。隋朝軍隊便涉水過江,正當隋朝軍隊過江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很多隋朝軍隊被淹死和埋伏在兩邊的高句麗軍射死。乙支文德隨后率領(lǐng)高句麗軍隊向圍追堵截,30多萬陸軍成功退回大營的不到三千人。
613年,隋煬帝再次對高句麗發(fā)動進攻,還未出征就發(fā)生了叛亂。在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之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發(fā)動叛亂。隋煬帝擔心兩面受敵,被迫撤退回國鎮(zhèn)壓楊玄感的叛亂,叛軍四起,燎原之勢不可逆轉(zhuǎn)。在平息了楊玄感的叛亂后,隋煬帝于614年又攻高句麗。雖然隋煬帝沖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但由于高句麗的持續(xù)伏擊和對隋朝軍隊供給線的切斷,隋煬帝始終不能拿下遼東。嬰陽王將在楊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麗的斛斯政遣返給隋煬帝要求請降,隋煬帝接受了嬰陽王的請降并撤軍。
大唐滅高句麗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麗大臣泉蓋蘇文殺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高藏為王,自稱莫離支,專制國政。是年,百濟攻占新羅40余城,復(fù)與高句麗連兵,謀絕新羅入唐之道。貞觀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羅向唐求援,唐于次年(644年)正月遣使至平壤勸蓋蘇文罷兵,遭拒絕。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遼東進攻高句麗。唐軍先是連克蓋牟等10城。后因唐太宗過于求穩(wěn),未采納乘虛直取平壤以及放棄安市、先取烏骨城等建議,未能出奇制勝;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氣寒冷、糧運不濟,被迫撤軍。雖然這次戰(zhàn)役最終沒有滅亡高句麗,但高句麗失守十余城,死傷五萬以上,被俘七萬以上,繳獲高句麗的馬匹、鎧甲、兵器不計其數(shù),已嚴重損害了高句麗的國力。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興兵攻討高句麗,最終將高句麗徹底滅亡。
高句麗人
在遷移到內(nèi)陸的高句麗人中間,對于那些高句麗的原先的王公貴族,唐朝本著優(yōu)待俘虜,統(tǒng)一戰(zhàn)線,安定人心的想法,給了他們很好的待遇。投降唐朝的高句麗末代王高藏“思平太常伯”,權(quán)臣泉男產(chǎn)授司宰少卿,起義投誠的泉男生“授使持節(jié)、遼東大都督、上柱國、玄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只有誓死不降,抵抗到底的泉男建等人,才被流放。
至于一般的平民俘虜,就沒有那么好運了,多半被帶回作奴作婢,唐太宗征高麗時,“攻陷遼東城,其中抗拒王師,應(yīng)沒為奴婢一萬四千人,并先譴集幽州,將分賞諸將士。”高宗滅高句麗后,應(yīng)也采取相應(yīng)原則,授予將士功臣為奴者。運氣好一些的,還是自由民身份,但是卻也得背井離鄉(xiāng),開荒種田了。
自然還有在亡國之后,為求生計,謀出路,主動來到中原的,其數(shù)量也較為可觀。
大唐名將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唐朝名將。
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zhèn)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云郡公。吐蕃占領(lǐng)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寶六年(747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jié)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jié)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先約和,后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后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
天寶十四年(756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tǒng)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guān),為監(jiān)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高句麗王
高句麗從建國后一直在遭受中原各個王朝的打壓直至亡國,現(xiàn)在韓國一直在把高句麗當做早期韓國這個有可能,但是經(jīng)過中原王朝這么大規(guī)模的摧殘能活著的人應(yīng)該不多了!現(xiàn)在的韓國了沒有古代高句麗人的勇敢,雖然亡國了但是精神值得贊揚?,F(xiàn)在的韓國人了沒有高句麗人的精神了,現(xiàn)在可以斷言早期高句麗并非韓國人,新羅和百濟建國后一直對中原王朝稱臣并沒有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壓,反而得到了中原王朝的保護。這樣使得他們的國民生存的幾率很高,這部分人一直繁衍到現(xiàn)在就是韓國和朝鮮了!高句麗是個多民族國家《資治通鑒》卷196載:“貞觀十五年,陳大德去高麗所見的漢人,與高麗錯居.殆將半矣?!笨蓽手獫h人至少占三分之一,即20萬余戶。靺鞨各部以每部萬戶計,應(yīng)近10萬戶??赏浦呔潲惾丝谧詈笞疃噙_到30萬戶。所以高句麗不是韓國人現(xiàn)在所說的是朝鮮族建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