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最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唐代詩人燦若星斗,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有2300多人,而這2300多人中,有三個姓氏的詩人最為璀璨奪目。
一,李姓。
李是唐王朝的國姓,李姓詩人也是唐朝詩人中最有才華的,從太白到長吉再到唐朝最后一位大詩人李義山,人才輩出。
1.李白(701-762)。李姓詩人無疑當首推詩仙太白,“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毫無疑問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其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氣勢雄壯,語言清新明快,夸張大膽新奇,達到了古代浪漫主義藝術的頂峰,“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語),被譽為“詩仙”。
2.李商隱。 李商隱是公認的晚唐詩歌成就最高的詩人,本人給其定義:李義山是唐朝最后一位大詩人。其詩構思嚴密精巧,想象豐富,語言優(yōu)美凝練,色彩絢麗,音調和諧,意境朦朧,具有獨特風格。吟詠內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其愛情詩是最為人們廣泛傳誦的,直到今天他的詩仍被作為流行歌曲傳唱。商隱為唐詩畫上了最輝煌的句號。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并稱“溫李”。
3.李賀(790~816)。 “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人們稱李賀詩鬼,一是說他寫了很多鬼的詩,二者說他的寫作風格詭異。李賀詩的最大特點就是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李賀才華出眾,“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等名句為后世傳誦,可惜時運不濟,不到27歲便離世。-
4.李益。李姓詩人中除了上面三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外,還有一個必須要提一下,可能有朋友會對他有些陌生,他就是李益,李益擅長絕句,詩今存一百六十余首,三分之一是七絕。還是看看人們對他的評價吧。明胡應麟對李益的評價:“七言絕,開元以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諸篇,皆可與太白(李白)、龍標(王昌齡)競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清沈德潛評價李益:“七言絕句,中唐以李庶子(李益)、劉賓客(劉禹錫)為最,音節(jié)神韻,可追逐龍標、供奉(李白)?!?怎樣?可以吧?呵呵。其詩《夜上受降城聞笛》是中唐絕句中的名篇。
5.李頎(690~751),以邊塞詩 音樂詩見長,其詩格調高昂,風格豪放,邊塞詩可與高、岑、王昌齡媲美,其詩《古從軍行》是唐邊塞詩中的名篇;
除上述幾人外,還有很多李姓詩人也較有名字:
6.李紳,提起李紳,大家馬上會想到他的《憫農》二首,其實李紳最大的貢獻是新樂府詩,李紳不僅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作20首新樂府詩,后元稹、白居易分別和了數十首(具體多少記不清了,白居易的多些,有五十首,元稹應該是12首),只是李紳人品不是很好,和大家想象的寫《憫農》詩的人的為人實在是天地之別,和我們想象的清貧、愛民相差十萬八千里,用殘暴來形容李紳也不為過。李紳也是朝中大員,牛李之爭中李德裕的鐵桿,隨著李德裕的被貶也是一路下坡,直至被砍了頭。
7. 李德裕,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官至相位,牛李之爭的李,“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代表作《登崖州城作》。
8.李端也算有些名氣,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代表作《聽箏》、《閨情》。
總言之,李姓詩人有太白掛帥,義山做后衛(wèi),李賀、李頎、李益做大將,可謂有始有終,貫穿整個唐代,排名第一自是實至名歸。
二:杜姓。
由于詩圣杜甫的存在,所以把杜姓列為第二姓毫不為過,而且巧合的是,相同的兩個時期出了兩對“李杜”,前一對代表了唐詩的最輝煌時刻,后者則給這輝煌畫上了最圓滿的句號。
1.杜甫(712-770),河南鞏縣人。 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人稱“詩圣”,其詩歌反映出唐代有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登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是杜甫詩歌的杰作, 其詩《望岳》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永立泰山。
2.杜牧.
李商隱和杜牧被后人合稱為“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在晚唐業(yè)已沒落的詩風中寫上了瑰麗的一頁。小杜詩風豪健俊爽,清麗淡雅,擅長七言絕句。 唐詩經過初唐的清新、盛唐的恢宏,從中唐就開始從高潮走向低落,到晚唐時期出現了纖靡繁艷的趨向,李商隱和杜牧無疑成為晚唐詩壇中的陽春白雪,其作品代表了晚唐詩歌的最高成就。
3.杜審言。 杜甫說“吾祖詩冠古”、“詩是吾家事”,說的誰?就是杜審言,杜甫的爺爺,那可是親爺爺啊。 杜審言是“文章四友”之一,自己說“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說自己寫起文章來連屈原、宋玉都只配給他打下手,我的書法王羲之都得臣服。
其實杜審言的詩遠沒有他自己和他孫子杜甫說的那樣好,而且其詩只能用一個詞形容:一般。杜甫說“吾祖詩冠古”,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是自己的親爺爺,咱能說不好么。杜審言自己那么說,也完全可以理解,他本身就是很狂妄的一個人(傳審言同志病重,一天宋之問等二人前去探望,審言對宋之問說:這下你小宋該高興了,我要是不死,你什么時候也出不了頭的)。 之所以把他列出來,是其對律詩的創(chuàng)作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胡應麟《詩藪》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 唐律詩到杜審言之后的沈佺期、宋之問得以定型,杜審言詩寫的雖然一般,但其對唐律詩的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的。
杜姓詩人并不多,但因有老杜(杜甫)和小杜(杜牧)在,再加上一個狂人、律詩的奠基者之一杜審言,所以把杜姓列為第二也并不為過。有意思的是老杜和他爺爺都是詩人,而小杜和他的私生子杜荀鶴也都是詩人,只是杜荀鶴留詩不少,但沒有稱得上杰作的,《山中寡婦》、《春宮怨》還算有名,而且也沒有象杜審言那樣對唐詩做了大貢獻,在人才濟濟的唐詩人中,充其量算“小有名氣”吧。
三,王姓。 一個真真正正的大姓。
1.王維(701-761),人稱王右丞(因官至尚書右丞),擅長詩文、書畫、音樂,詩多寫山水田園風光,尤善描繪大自然的嫻靜之美。以山水詩成就為最,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后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在盛唐詩歌中最具有鮮明的特征。特別是在那些描寫山水田園的作品里,禪與畫又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體現王維詩歌的藝術風貌。所以,他的山水田園詩富有音樂美、繪畫美與禪意美。
王維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從觀物方式到感情格調,都帶有受禪宗思想影響的文化意蘊,饒有禪意和禪趣。王維山水詩獨具特色的寧靜之美和空靈禪境,奠定了他在中國山水田園詩發(fā)展史上他人難以企及的地位。
宋蘇軾:“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唐殷蹯:“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
2.王昌齡,字少伯,善七絕,后人譽為“七絕圣手”,其絕句無人出其右,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 以邊塞詩聞名,其宮怨詩亦出色。 其詩〈出塞〉被明李攀龍推獎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明胡應麟說“(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號青蓮居士)、龍標二家詣極”。
清沈德潛:“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p>
在邊塞詩人排名上,王昌齡卻是排在“高岑”詩派高適、岑參之后,可從詩的影響和流傳程度看,王同志的詩是遠遠在高、岑二人之上,或許應該改成“王高岑”詩派吧。
3.王之渙。雖只有6首詩傳世,但《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兩首詩讓詩人萬世流芳。
4.王翰。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名滿天下。
5.王勃。-人稱詩杰 ,初唐最杰出詩人。
其詩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王勃詩文俱佳,為初唐四杰之首,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杰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 -
上面這五個名字,你有不知道的么?沒有吧。
6.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姓詩人,不能不提一個名字---王灣, 王灣,河南洛陽人,王灣在唐詩人中的地位并不高,甚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人,其地位根本無法同上述王氏五名家相比,而且留詩甚少,但一首《次北固山下》卻在唐詩中占有重要一席,也是現在中小學生課本必選之詩,《次》詩之地位可與任一大家名篇相媲美,“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時任宰相、詩人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p>
7.王績。之所以提到王績,是因為提起律詩,大家都知道律詩是初唐杜審言奠基、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然而王績在早于沈宋六十余年就已經寫出了《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誰又敢說后來的杜審言、沈宋不是受到王績的啟發(fā)呢?換句話說王績在唐詩的形成和發(fā)展上是有很大貢獻的。
還要說一句,王績同樣是出身山西王家,高王勃兩輩,王勃是王績的侄孫。山西王家,真的太牛了,牛的無與倫比。
四.劉姓。
既然要排名,咱也舉賢不避親,把咱家也列上。當然,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老劉家有一個不遜于唐朝任何一個大詩人的人,那就是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
1.劉禹錫(772~842)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
“前度劉郎今又來”,我的本家,其詩沉穩(wěn)凝重,格調自然,又富有戰(zhàn)斗色彩,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其詩題材廣闊,風格含蓄宛轉、樸素優(yōu)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抨擊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其詩現存800余首,詞作存40余首,早年與柳宗元齊名,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稱“劉白”。
2.劉長卿。 劉長卿“以詩馳名上元、寶應間”,多寫貶謫飄流的感慨和山水隱逸的閑情。擅長近體,尤工五律,曾自稱為“五言長城”。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洗煉,接近王孟一派。 長卿五言古體、近體詩都有成就,在唐詩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唐詩人中非常優(yōu)秀的一位,“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可見功力。
3.劉希夷 。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傳誦至今。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不知道希夷同學寫這句詩時是不是預感到了什么?據傳他自己也覺得這句詩是不祥之兆,果然寫此詩一年后詩人便遇害離開了人世。
劉姓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詩人,也有很不錯的詩作。 劉方平《月夜》就很不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怎么樣,有些眼熟吧,“蟲聲新透綠窗紗”,你一定想起蘇軾的“春江水曖鴨先知”吧,蘇的詩意,早幾百年前我們老劉家的方平已經充分體驗了,呵呵,說不定蘇軾模仿我們方平的也不一定啊,呵呵。
當然,排名只是排名,而且只是自己一時興起而已,李、杜、王是唐詩人真正的大姓,咱老劉家只有禹錫同志真正無愧于大家稱號。長卿的詩在唐詩中稱得上是好的,也有一定地位,但唐朝大詩人實在太多,長卿還算不上真正的大家,仍需努力。至于小劉,剛寫了一首好詩便歸西了,唉,實在可惜。至于其他,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