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夫差北上伐齊,勾踐率眾來朝,饋贈大量禮品。伍員憤怒挑明:“這是把吳國當牲口一樣地豢養(yǎng)!越國對于我國如同心腹大病,越國不滅,吳國就要亡了!
結(jié)果夫差伐齊大獲全勝,伯嚭在決戰(zhàn)中立了大功,現(xiàn)在到了收拾伍子胥的時候:老小子竭力提防能讓本太宰發(fā)財?shù)脑絿枞素斅窅河诰蛉俗鎵?!是可忍孰不可忍?/p>
班師回國的一路,伯嚭對吳王開展了動員工作,諸如伍子胥為人兇暴、沒有感情、好猜疑、愛嫉恨、對大王怨恨不滿!早晚要釀大害等等。
還有一條確鑿情報:“大王這次親率大軍,出動全軍伐齊,而伍子胥由于諫議未被采用,便假裝生病而不隨大王一道北上,其心可誅!
據(jù)確報:伍子胥出使齊國之時,把兒子托付給了齊國的鮑氏。竟有這種臣子?稍不得意,便投靠國外諸侯,該殺!”
吳王點頭認可:“我也早就在懷疑他了?!?/p>
隨即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屬鏤”寶劍,并附言:“用它去死吧!”
伍子胥仰天長嘆,囑咐左右:“我死之后,在我墓上種上梓樹,讓它成材;把我的眼睛摘下來懸掛在都城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吳國的滅亡!”
說罷自剄而亡。
夫差聽說了伍子胥遺言,大為憤怒,竟然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入皮袋,投進長江,任其漂浮――還想混個墓碑?不知死的鬼!
神話從此開始流傳:伍子胥的被冤殺氣難泄,挾潮水暴起登岸,錢塘江大潮,就是伍子胥怨氣所致!
其實,伍子胥早就清楚,自己的命運取決于前線軍情:吳國勝,證明自己虛妄上讒言,必死;吳國敗,夫差為了遮羞也會先宰了自己。
至于棄官退隱?伍子胥不是孫武,伍子胥涉政太深,樹敵過多,楚越兩國均視其為死敵,國內(nèi)有伯嚭執(zhí)政,一旦離開朝局,也是死定了,以眼下吳國兵勢,逃亡也不會有國家敢于接納。
孫武不同,孫武還能避開政治紛擾,退歸鄉(xiāng)野,專注于軍事理論研究,著書立說,以傳后世。
公元前478年,勾踐趁吳國天災荒年,動員全國軍隊攻入?yún)蔷常虿钇鸨钟?,兩軍在吳都南五十里的笠澤大?zhàn),越軍采取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shù),把吳軍打得落花流水――此時的吳軍,已經(jīng)彪悍不再。
夫差自笠澤敗后,索性破罐子破摔,干脆沉緬酒色,不問朝政。公元前475年冬,越王勾踐又調(diào)集全國精兵大舉伐吳,在吳都郊外,再次戰(zhàn)敗吳軍。
吳國都城這次被越軍包圍了三年之久!城內(nèi)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士兵們主動打開了城門,越軍占領吳都。
公元前473年十月,夫差逃上了姑蘇山,最終還是被勾踐生擒,自刎而死;伯嚭卻被勾踐以貪賄、不忠罪名處死。吳國被滅,疆土為越國吞并。
孫子沒能活到吳國滅亡,摯友伍員被冤殺,可以想見對孫武的震動,兔死狐悲,怎不心寒?終郁郁不得志而辭世,卒年不詳,可能死于伍子胥被殺后的公元前480年左右。
但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后也葬于吳都郊外?!对浇^書》記載:“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p>
孫子的晚年是個謎團,自伍子胥慘死之后,所有史書、野史都沒有了孫子的任何信息。
曠古兵圣在歷史的天空劃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猶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延伸閱讀:1、“臥薪嘗膽”。成語解釋:臥薪:睡在干柴上。嘗膽:嘗苦膽。原系描述越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yōu)槌烧Z,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p>
故事有兩個版本,其一:越王勾踐兵敗吳王夫差,夫差為了羞辱勾踐就讓他到馬棚里干活,勾踐一直老老實實干活為了迷惑吳王,私下里卻在住處掛了個動物的苦膽,每天干活回來都舔一下苦味,來警告自己還沒逃出吳國,將來一定要回國好好復仇。
終于吳夫差放松了警惕,不聽伍子胥要求殺了勾踐的勸告而把勾踐放回越過。勾踐回國后10年里清明廉政休養(yǎng)生息,逐漸使國力強盛,最終滅掉了吳國。
其二:臥薪嘗膽的故事發(fā)生在越王被釋放回國之后,越王雖恢復王位,但不忘吳國為奴的羞辱,勵志復仇,用品嘗苦膽來提醒自己不要甘于安樂享受,最終苦盡甜來,滅了吳國,除掉夫差,大仇得報。
2、西施傳說:西施傳說產(chǎn)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間口頭講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墨子》和《孟子》等,經(jīng)歷代口耳相傳,流傳范圍擴大,內(nèi)容不斷豐富。
西施傳說以吳越爭戰(zhàn)為歷史背景,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傳說勾踐滅吳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
也有個說法十分風行,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記載:“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后,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浣紗》詩中說法:“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認為吳亡后西施回到故鄉(xiāng),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最理想,可是缺乏證據(jù)。
還有種說法: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國人把一腔怒火都發(fā)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
據(jù)《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shù)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tài),據(jù)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p>
愛恨不一,各取所需,西施被描繪出幾種結(jié)局,這也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