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8年),今陜西省興平縣人。
馬援年幼時家貧,到邊疆郡縣墾荒放牧,后來積攢到牛羊數(shù)千頭,糧食數(shù)萬斛,全部分贈給親友故舊。
安定羌族
公元30年,割據(jù)今甘肅東部的軍閥隗囂率軍東向,直指關中。攜帶賓客在長安一帶耕種的馬援向劉秀提出消滅隗囂的方略。劉秀命他率領突騎(當時最精銳的騎兵部隊)五千人出擊。
此時東漢帝國為抵御隗囂進攻,已經(jīng)派出馬武、耿弇、馮異、吳漢、祭遵等頂級大將進駐關中各戰(zhàn)略要地。各將領每有疑惑,都向馬援請教,對他十分尊敬。
在征討隗囂的各戰(zhàn)役中,馬援主要起參謀和協(xié)助作用。到公元35年,隗囂軍閥已經(jīng)平定,征西主帥來歙保薦馬援當隴西郡郡長,馬援到任后,反擊先零部落軍,大破之。隨后和另外一名大將馬成一起深入蠻荒,大破羌軍,把歸降的羌民分別安頓到天水、隴西、扶風三郡。
東漢政府有高級官員認為位于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的金城郡、和位于今青海民和縣的破羌縣,路途遙遠,變亂重生,遍地盜賊,主張放棄。馬援反對,上書陳述這些地方的戰(zhàn)略意義:破羌縣以西,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土地肥沃,水利工程完善。一旦落入羌人之手,將培養(yǎng)出更大、更無休止的災害,不該放棄。皇帝劉秀采納他的建議。馬援在此設置官吏,修建城池,興筑碉堡亭障,挖掘溝渠,鼓勵老百姓耕田放牧,一郡安居樂業(yè)。
公元36年,西羌參狼部落聯(lián)合其他部落攻擊武都,馬援反擊,大破羌軍,一萬多人投降。隴山以西逐漸恢復秩序。
平定交趾
公元40年,位于今越南的交趾郡女子征側和妹妹征貳起兵反抗東漢帝國,位于今越南的九真郡、日南郡,以及位于今廣西的合浦郡等紛紛響應,共占領六十五個縣。征側自稱國王,建都于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的麊泠。交趾州州長及各郡郡長閉城自守,無力反擊。
公元41年,馬援被任命為伏波將軍,率大軍南下,討伐征側。
公元42年,馬援兵團沿著北部灣向交趾郡推進,行軍一千多里,抵達浪泊,跟征側會戰(zhàn),征側軍隊大敗,征側逃走。馬援追擊到禁溪,征側部眾潰散。
公元43年,馬援斬征側、征貳姐妹。繼續(xù)追擊征側余黨,都陽等投降,嶺南地區(qū)全部平定。
馬援班師返回京師洛陽,對迎接他的孟翼說:而今,烏桓、匈奴在北方不斷侵犯邊塞,我打算請求出兵討伐。大丈夫當死于邊野,馬革裹尸,怎么能趟在病床上,死在哭哭啼啼的婦孺身邊?
此時,北疆烏桓部落、匈奴汗國、鮮卑部落不斷攻擊東漢帝國邊境。代郡以東地區(qū),受烏桓傷害尤其嚴重,沿邊五郡家家戶戶受害,城堡破壞,老百姓四散逃生,荒涼蕭條,沒有人煙。
馬援在邊塞興筑碉堡城寨,慢慢恢復從前規(guī)模。馬援率領三千騎兵攻擊烏桓最龐大強悍的部落,未有斬獲,撤回。
馬革裹尸
公元47年,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的部落首領單程等叛變。東漢帝國大將劉尚率軍討伐。劉尚率領一萬多部隊深入五溪,因輕敵冒進,全軍覆沒。
公元48年,馬援統(tǒng)軍四萬人,南下攻擊五溪。次年,馬援兵團抵達今湖南桃源縣,大破蠻兵,俘殺二千余人。馬援大軍抵達今湖北省通城縣,有兩條路可以深入叛軍心臟,其中一條從壺頭山走,路近但沿途兇險;另一條走充縣,沿途比較安全,但補給線過長。馬援主張兵貴神速,從壺頭山深入,緊扼叛軍喉嚨,則盤踞在充縣的蠻兵自然瓦解。副統(tǒng)帥耿舒則認為選擇充縣人馬安全。兩人請旨定奪,劉秀批準馬援方案。大軍遂從壺頭山深入。
蠻兵堅守高山險要,水流湍急,艦艇無法前進,天氣酷熱,突然爆發(fā)瘟疫,很多士兵病死,馬援也被傳染,病死。
馬援是中國歷史上一員名將,他的名言大丈夫當“死于邊野,馬革裹尸”,千載之下讀來,依然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就戰(zhàn)功而論,馬援主要的成就是在隴西擊破、平定羌族部落,以及不遠萬里,南征到今越南北部。聞櫻桃醉認為,馬援可稱為三星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