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講到,在以范文程為首的漢人謀士的幫助下,多爾袞在后金朝廷坐到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位置。恰在此時,皇太極不幸于1643年9月21日病逝,突然之間就死了。多爾袞終于可以卷土重來了,他要再一次爭奪大清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權,也就是皇帝之位。
皇位資格戰(zhàn)
皇太極在五十來歲的時候會突然死了,這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的。皇太極死得太突然,造成了他沒有留下遺言。最重要的一句話他沒有留下:他死了之后誰來當皇帝,或者如何選舉新皇帝。所有大臣也沒有想到,那么在這個時候,在皇太極沒有任何交待的情況下,清朝皇宮只能依據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時期的遺言來選舉下一任皇帝。
中國歷代帝王的產生辦法無非兩種,一種是父死子繼,另外一種是兄終弟及。當時皇太極死了以后,最有可能爭奪皇位的主要有四個人,其中有三個都是皇太極的兒子。
皇太極生前一共有十一個兒子,其中有三個死于皇太極之前,也就是夭折了。剩下八個兒子當中,到皇太極去世那天為止,情況如下:
·繼妃烏拉那拉氏所生的肅親王豪格三十五歲;
·側妃、庶妃顏扎氏所生的輔國公葉布舒十六歲
·側妃葉赫那拉氏所生的承澤郡王碩塞十六歲
·庶妃納喇氏所生的鎮(zhèn)國公高塞六歲
·庶妃伊爾根覺羅氏所生的輔國公常舒六歲
·不知其生母,名叫韜塞,四歲,大概是庶妃生的。
·永福宮的莊妃所生的福臨五歲
·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所生的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二歲
博爾濟吉特氏
福臨
博穆博果爾
在上述八人當中,有三個人最有資格。
第一個就是肅親王豪格,雖然說是側妃生的,但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年齡最大,三十五歲。
第二個就是福臨,福臨當時才五歲,但是他的媽媽莊妃是最受寵的。
第三位就是兩歲的博穆博果爾,他的媽媽是所有的妃子中地位最高的,要比莊妃高三個級別。
因此我們說,從理論上講,當時有權力、有資格能繼承皇位的,皇太極的兒子主要有上述三人。
除了他們之外,按照兄終弟及,多爾袞也是最有資格的。當時大家的想法不一樣,有的人看好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有的人看好皇太極的同父異母兄弟多爾袞,但是誰都沒有想過福臨是最佳人選。博穆博果爾就更別提了,他的媽媽曾經嫁過兩任丈夫,皇太極畢竟是她的第二任丈夫,生下來的孩子繼位的可能性不大,并且年齡太小。
優(yōu)勢分析
現(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各方的較量。一方是豪格,另外一方多爾袞。到當時為止,肅親王豪格的優(yōu)勢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正值英年。豪格1609年出生,是皇太極的長子,當年是三十五歲。從年齡上來說,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第二,才華出眾。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就是彎弓射箭的本事,特別的準,而且多謀略。
第三,功勛卓著。豪格一生久經戰(zhàn)陣,早在努爾哈赤期間就曾經參與兩次攻打蒙古的戰(zhàn)役,因功被封為貝勒,在皇太極繼位為大汗、后來又改稱皇帝以后,豪格就親自參與或者親自指揮了九次伐明的戰(zhàn)役,還有三次攻打蒙古的戰(zhàn)役、一次打朝鮮的戰(zhàn)役。在這眾多的戰(zhàn)役中,其中的一次讓他難以忘懷,就是在那次戰(zhàn)役中,他和多爾袞兩個人一塊兒出去,結果多爾袞搶了頭功,爭取到了林丹汗遺孀蘇秦太后來降,然后又不費一槍一彈的使得林丹汗的兒子來降;不僅如此,多爾袞還拿到了那枚非常寶貴的傳國玉璽。這次戰(zhàn)役我們前面講過,那是一次攻打蒙古的戰(zhàn)役。就是在那次豪格和多爾袞共同參與的戰(zhàn)役上,多爾袞揚名立萬。不管怎么說,豪格這個人久經戰(zhàn)陣,前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到1643年9月為止,前前后后參與了十五次戰(zhàn)役。
第四,地位高?;侍珮O繼位為皇帝以后,讓他管理戶部,封他為肅親王,與幾位叔叔平起平坐,當時與幾位叔叔平起平坐的只有他一個人。
第五,勢力強大。他有三個旗的支持,也就是三旗效忠。三旗,兩黃旗是皇太極自己掌管,皇太極死了以后自然就應該歸下一任皇帝,如果豪格是下一任皇帝的話,那么這兩黃旗就應該歸豪格管。第三個旗,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藍旗。
正藍旗旗幟
前面說,這正藍旗是莽古爾泰的。莽古爾泰出生于1586年,他比皇太極還大六歲,但是這個人人品不好。前面我們講過,曾經自己手刃自己的生母,所以后來皇太極繼位為大汗以后,他想加強自己的實力,得先拿不受待見的開刀。所以,在1632年的時候,他就設計殺掉了自己的哥哥莽古爾泰。然后把自己哥哥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奪到自己的手里,這是二十一個牛錄。這樣呢,就大大加強了他的實力,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皇太極手上有了三個旗、六十一個牛錄的支持。我們要注意,我們所說的多少個牛錄,仍然以滿洲八旗的牛錄計算,我們不計算后來成立的這個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和打牲八旗(布特哈八旗),在1643年爭奪皇位的時候他們還沒有什么發(fā)言權?;侍珮O死了,這三個旗,尤其是兩黃旗肯定得支持豪格。
睿親王多爾袞現(xiàn)在掌握著鑲白旗,鑲白旗一共有三十個牛錄。十七年前的時候多爾袞曾經參與過大汗的斗爭,結果失敗了,十七年過去了,這個時候的多爾袞,他可不想讓自己再度失敗。他認為,自己與別人相比有五大優(yōu)勢。
第一,正值英年。這一點與豪格沒有什么區(qū)別,他當年三十二歲,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皇太極的弟弟,完全可以接任皇帝。
第二,受父鐘愛。歷史上記載,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就是多爾袞和多鐸這兩個孩子。歷史上曾經記載,說努爾哈赤臨終之前曾留下遺言,九阿哥(指多爾袞)當立而年幼,代善攝位,就是應該立他為大汗,但是由代善來做攝政王。但是代善鑒于當時的那種形勢,選擇了支持皇太極,而拋棄了多爾袞。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
第三,兄弟齊心。這一點豪格不能比,多爾袞是兄弟三人。這兄弟三人指的是他的哥哥阿濟格、他的弟弟多鐸,這兄弟三人掌管著兩個白旗。其中的鑲白旗是他多爾袞和他的哥哥阿濟格兩個人平分的,應該是一個人十五個牛錄;而多爾袞的弟弟多鐸一個人就掌管著三十五個牛錄的正白旗。正白旗是所有八旗中勢力最強大的,只有這個旗達到了三十五個牛錄,別的都是二十多個,十幾個,還有一個是三十三個牛錄,也不如他。所以至此,我們應該看到,多爾袞與豪格相比,多爾袞此時已經有三個人的支持,加上兩白旗六十五個牛錄。豪格是三個旗六十一牛錄,一個人,我的實力應該遠遠地強過于你。
第四,功勛卓著。關于這一點,我們前面講到多爾袞如何能征善戰(zhàn),這里我們就不說了。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多爾袞與豪格相比,在功勛卓著這個方面,多爾袞自己認為,他要比豪格強一些,豪格也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豪格應該比多爾袞差一點。
第五,經驗豐富。多爾袞有著十七年前爭奪汗位失敗的教訓。多爾袞被人稱為睿親王,可見一斑。這十七年他經常會總結自己十七年前是如何失敗的,所以與年輕氣盛、雖然年齡比他大的豪格相比,他的智慧是豪格遠遠不可以比擬的。豪格雖然比他大兩歲,但是畢竟是皇太極的長子,他不會參與這些事,所以,在這個方面應該說他要差一些。
“民主選舉”
雙方的優(yōu)勢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問題是是否要按照努爾哈赤時期那個汗諭留下的遺言來進行操作,來選舉新的皇帝,新的皇帝不是父死子繼,或者是兄終弟及,而是大家選,即所謂的民主選舉。不過,說到大家選這個東西問題上,我覺得大清朝之所以能夠延續(xù)那么多長的時間,比如說中間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和這個是很有關系的。
康乾盛世
我們中國很多政權都是,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父死子繼肯定是長子,不管這個長子好不好他也要當皇帝,兄終弟及不管這個弟弟好不好也要當。而大清朝是選一個合適的人選,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就選一個妥協(xié)的,如果有一個優(yōu)秀的就選一個優(yōu)秀的,這一點是很值得借鑒的。按照努爾哈赤的汗諭規(guī)定是主旗貝勒才有選舉權,就是領導八旗的這些人,八旗的領導者才有權利選舉,但是后來皇太極時期不用貝勒這個詞了,貝勒這個詞被固定的用于支持滿洲的蒙古人手里。滿洲自己的貴族則改了稱呼叫親王和郡王。所以我們這里說的當時的滿洲貴族有資格選舉的就是七個人,這七個人中有四位親王、三位郡王。
這四位親王是:
·禮親王代善,當年六十多歲;
·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四十四歲;
·睿親王多爾袞,三十二歲;
·肅親王豪格,接近三十五歲。
此外還有三位郡王:
·英郡王,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
·豫郡王,多爾袞的弟弟多鐸;
·穎郡王,禮親王代善的孫子阿達禮。
在這七個人當中,多爾袞顯然已經贏得了親兄弟三人的支持,外加兩個旗、六十五個牛錄,而豪格也得到了三個旗和自己一個人的支持,這樣去掉了四個人。我們知道,現(xiàn)在命運操縱在另外三個人的手里。
三個人,三個想法,我們就從最年輕、最氣盛、最善于表達自己感覺的阿達禮開始說起。
阿達禮
穎郡王阿達禮,他是代善的孫子,他的父親是代善的三兒子,叫薩哈磷。提起薩哈磷,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知道這個人是皇太極能夠擔任大汗的一個大功臣。在努爾哈赤死后,如果沒有薩哈磷和薩哈磷的哥哥岳讬全力以赴的支持,皇太極根本就當不上那個大汗。也就是說,皇太極擔任了大汗,全有賴于薩哈磷所賜,皇太極非常清楚這一點,那個時候的皇太極可不是一個過河拆橋的人,所以,皇太極對于薩哈磷非常好,非常信任。但是,不幸的是薩哈磷在皇太極繼位為大汗后不久就死了。他死了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更多的可能是恨鐵不成鋼,皇太極一直看不上薩哈磷的這個兒子阿達禮,經常地教訓阿達禮。結果阿達禮就產生了一種濃厚的逆反心理。你越教訓我,越不聽你,越恨你,最后就造成兩個人像仇人見面一般分外眼紅。他曾經在多次各種不同的場合宣稱,一旦將來皇太極死了,我一定擁護多爾袞當皇帝。他從來不隱諱自己的觀點,我擁護多爾袞,多爾袞好,這兩個人走到一起了?,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多爾袞這邊是四個人三個旗了,但是,他的優(yōu)勢占盡了嗎?還沒有,還不敢說。
濟爾哈朗
我們看一看另外兩個人,鄭親王濟爾哈朗。對于鄭親王濟爾哈朗這個人我們似乎很陌生,這個人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奇的第六個兒子。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奇的長子叫阿敏,他是滿洲八旗中第二大旗鑲藍旗的旗主,他手下應該有三十三個牛錄。后來皇太極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1629年下令,阿敏有十六大罪狀——這些政治人物一說誰有多少罪狀的時候能羅列出來好多,也不知怎么那么多罪狀——說阿敏得下臺。結果這個阿敏就被軟禁起來了,也沒死,就關進一個屋子里頭,有吃有喝,十一年之后(1640年)才死。
那么他把鑲藍旗也奪到自己手了,正藍旗他奪到自己手里以后,皇太極讓自己擔任了正藍旗的頭兒,鑲藍旗奪到自己手里以后他沒辦法,八個旗自己直接領導四個旗,他覺得不太合適,會引起別人的非議。所以這種情況下他一想,交給濟爾哈朗吧。濟爾哈朗這個人表面上是舒爾哈奇的兒子,但是,他是在舒爾哈奇死了以后從小就被寄養(yǎng)在努爾哈赤家的,他比皇太極小七歲,所以他是跟著皇太極兩個人一塊兒長大的,這兩個人是一塊兒的玩伴,所以皇太極把阿敏除去以后,馬上就把阿敏的三十三個牛錄轉送給了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也沒什么功,轉眼之間就當上了鄭親王,還領導三十三個牛錄,一個旗。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是基于報恩,他認為將來的皇位繼承人得是皇太極的兒子。他非常清楚,將來的皇上誰都有可能當,就自己不可能當皇上。自己地位特殊,我是弟系的孩子在兄系長大的,雙方對我都不信任,只能在這個搖搖欲墜不平等的天平上,最需要自己的時候,權衡利弊,在最關鍵的時刻才能顯出本事來。平常我也不發(fā)言。現(xiàn)在呢,我們可以看到,鄭親王濟爾哈朗老謀深算,老奸巨滑,他的主意到現(xiàn)在我們沒有判定清楚。
說起禮親王代善,這個人我們講過多次,禮親王代善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而努爾哈赤的長子早就被努爾哈赤自己殺掉,所以代善實際上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大阿哥。在十七年前,他就曾經參與過汗位爭奪戰(zhàn),甚至更早一點,他還曾經擔任汗位繼承人。但是,由于自己不注意小節(jié),最后讓人家抓住了把柄,被人家陷害,自己一家什么也沒撈著,而且在皇太極繼位以后,自己這家老的老,小的小,現(xiàn)在已經不成樣子了,自己已經六十多歲,自己最欣賞的兩個兒子,長子岳讬死了,三子薩哈磷死了,二子碩讬自己不喜歡,四子滿達海還小。這代人是沒戲了。第三代人阿達禮和羅洛渾雖然不甘為人后,但是總讓皇太極瞧不起,皇太極借故找茬教育教育他們,也不知道他的教育是發(fā)自內心的支持,還是想殺殺我們兩紅旗的銳氣。
現(xiàn)在,對于兩紅旗的首領代善來說,他自己的心已經老了,人六十多歲老不老不敢說,心已經老了,他什么想法都沒有,他并不想在未來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施展施展,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發(fā)揮我們最重要的才能。以我的資歷,以我們兩紅旗的實力,支持誰,誰就會取得勝利。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出,多爾袞在未來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似乎已經是占盡了優(yōu)勢,在七個人中他得到了四個人的支持,在八個旗中他得到了兩個多旗的支持,這兩個旗是兩白旗,這個多指的是兩黃旗和藍旗中的一些人。在長期的征戰(zhàn)中,他和別人形成了深厚的友誼,那么我們說,還有兩個人,態(tài)度不明朗。這兩個人,一個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個禮親王代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似乎多爾袞應該是具有優(yōu)勢,但為什么其結果多爾袞沒有取勝呢?我們下次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