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夏,商,周三個王朝比作三家公司,那么他們產品都是奴隸制度的國家機器。
根據(jù)社會契約論:國家的產生是人們相互之間或人民同統(tǒng)治者之間相互訂立契約的結果,即國家是共同協(xié)議的產物。
人民讓渡一部份權利給國家以更好行使自然權利。
這樣就好理解夏商周的國家制度了,把夏商周奴隸制度比作商品,把百姓比作消費者,百姓讓渡自己的權利給國家以更好行使權利是一種交易行為。
夏商周的百姓和統(tǒng)治者達成協(xié)議,接受了奴隸制度的國家機器,雙方達成了契約,各取所需。
畢竟只有組織的農業(yè)生產,分工協(xié)作,一起抵御外敵,才能生存得更好,這種奴隸制度的社會制度,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最早大夏集團創(chuàng)造出奴隸制這套產品,我們可以稱呼為奴隸制1.0版。 奴隸制1.0版上市四百多年了,漸漸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消費者普遍不滿意。
被旗下子公司大商集團的產品搶占了市場,大商集團看到了大夏集團產品的缺點,在原來基礎上新加了一些社會功能,我們可以稱之為奴隸制度2.0版。
奴隸制度2.0版,上市暢銷了六百多年以后賣不動了。
這個時候大周集團還是一家小公司,他們在奴隸制度2.0版本的基礎上,發(fā)布了奴隸制度3.0,因為集團董事長善于經(jīng)營,懂得輿論效應的重要性,奴隸制度3.0迅速搶占市場,把大商集團給滅了。
在奴隸制度2.0版本上改進的奴隸制度3.0是奴隸制度的終極版本。
夏商周三朝的制度,都是借鑒前朝制度改進不合理之處而來的。
到了大周集團發(fā)布奴隸制度3.0的時候,已經(jīng)把奴隸制度這套產品弄的很完備了,再也沒有可有改進的地方。
大周集團發(fā)布的奴隸制度3.0上市了幾百年,直到戰(zhàn)國中期鐵器開始普及 ,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漸漸的奴隸制度這套產品就徹底了沒有市場了,管你奴隸制度4.0,還是5.0都沒有市場。
具體說是戰(zhàn)國中期,各國開始變法,奴隸制度開始轉為封建制度。
這個時候,各國都開始爭霸,需要更強大的軍力,更強大的國力,需要解放更高的生產力,大家都覺得大周集團的奴隸制度3.0不好用了,叫大周集團重新研發(fā)呢?
大周集團只剩下個洛陽辦公室了,都快倒閉了,算了各國自己搞吧
正好這個時候百家爭鳴,儒家,法家,道家,各種學派提出自己的治國方略
其中法家提出治國方略,最直接,最有效,符合當時各國提升國力,爭霸天下的目標。
魏國搞出了一個李悝變法,魏國搞出了一個吳起變法,秦國搞出了一個商鞅變法。
魏國最先開始搞,變法成功以后,最后戰(zhàn)國一大霸主,和現(xiàn)在的世界警察美國一樣,誰不服,就收拾誰,風光了幾十年。
楚國的吳起也搞了一個變法,讓楚國感覺到了無敵是多么寂寞的感覺,但是楚國氏族勢力太強大,變法不徹底,后來吳起被楚國貴族干掉了。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所有變法中最徹底的,他使得秦國這么一個落后的國家機器,開始全部運轉起來,爆發(fā)出強大的生產力。
各國變法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封給了諸侯,諸侯在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下面的士和平民就采取的鄉(xiāng)遂制度。
而封建制度下,天子下面是郡,郡下面是縣,縣直接對接,基層的鄉(xiāng)里亭。
在郡縣制度下,郡縣長官不是封君,職位也不是世襲,擔任的職務隨時可能被國君免除。郡縣地方長官只有行政的執(zhí)行權,決策權歸中央,國君的意志就可以通過各級地方政府,一直貫通到社會的基層鄉(xiāng)里。
相較于之前的分封制,就更好的整合全國的各階層的力量。
廢除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井田制的規(guī)定一切土地屬于國家所有(即屬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國最高的統(tǒng)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井田制度是西周時期前實現(xiàn)土地公有的有效途徑。
周天子覺得就這搞,我把土地分封給你們,你們就這樣分封下去,規(guī)規(guī)矩矩的,種你們的私田收成歸你們,公田的收成交給封君,封君在一層一層的交給我,簡單易懂。
后來隨著鐵器和牛耕田的普及,可以耕作的地方就更多了,井田制度這套也就不采用了。相比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度給國家種植糧食的積極性是有限的 。
頒發(fā)法律,依法治民
西周到戰(zhàn)國前期, 以周禮為基礎的習慣法來約束民眾,到了戰(zhàn)國中期以后都開始頒布法律來增強社會的管理職能。
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官僚制度
貴族一生下來就是貴族,官員一生下來就是官員,平民階層毫無升遷的可能。各國變法官員一看,這不行,現(xiàn)在開始,能者居之。
要想奪得功名,要么去賺軍功,要么去種地多繳納糧食。
這樣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底層百姓的參軍或者生產的積極性,君主也通過官僚制度完整的控制了國家的人事權。
強化君主專制權力
首先是名號上的升級,原來只有周天子稱為周王,雖然那個自稱蠻夷的楚國也稱王,但楚國是個例外。
到了戰(zhàn)國,戰(zhàn)國七雄都開始稱王了,這是一種態(tài)度,也反應了君主專制權利的增強。
實行文武分職,一是防范大臣造反,二是適應當時行政管理形式下,政治和軍事分工的需要。
君主就可以更有效的掌握國家機器,掌握了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決策權。
在這么多小公司推出的封建制產品中,大秦集團商鞅研發(fā)的,封建制度.秦1.0版本脫穎而出,大秦集團也因此變大變強,搶占全國市場,吞并了其他六個集團。
還是說說武王分封的事,就是奴隸制度1.0的誕生
武王勝利以后,先把箕子放了出來,叫南宮括把紂王小金庫鹿臺的錢 ,鉅橋糧倉的糧食,全部賑濟給百姓們。
又把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拿來辦了一個展覽會,叫商朝的百姓隨便參觀。
周武王也是一個愿意與民同樂的人。
把商國的財物都給諸侯聯(lián)軍分完了以后,大家都高高興興回國了。
一切事情都弄完了 ,大周集團正式上市了 ,之前合伙人大股東那些就要開始分紅了。
優(yōu)先受封的是圣王后裔,神農氏后裔代于焦國,賜封黃帝的后代于祝國,賜封堯帝的后代于薊,賜封舜帝的后代于陳,賜封大禹的后代于杞。
然后封功臣謀士,姜太公封在齊國,
弟弟周公旦分在魯國
封召公奭于燕國
封弟弟衛(wèi)康叔于衛(wèi)國
弟弟叔鮮于管國,
封弟弟叔度于蔡國。
封文王叔叔太伯,仲雍后裔周章于吳國
晉國是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國,后改稱晉國
宋國本來是冊封給紂王兒子盤庚,后來盤庚作亂被周公平定,封給了微子啟。
宋國后來一直很牛,到了戰(zhàn)國時期除了七大戰(zhàn)國以外,自己還稱了王,如果國君奮發(fā)上進的話,還可以光復祖上的成湯基業(yè)。
周國封了那么多的姬姓諸侯國,也有想讓血緣宗親關系來維護統(tǒng)治的考慮,但是后來出了五服以后,都姓姬,也開始相互吞并了,該干仗還是干仗。
比如周天子就和親戚鄭國干了一仗,鄭軍的箭射中周天子,從此天子就沒有那么高大上了。
《左傳》有篇文章《宮之奇諫假道》,就講述了晉國假道滅虢的故事,大家本來都是姬姓親戚,該干仗還是干仗,后來晉國也被姬姓的韓魏瓜分了。
有一點我很好奇的事,之前牧野之戰(zhàn)來參加伐紂的西方各國,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這些武王根本就沒有分封,后來想一想,這些國家根本就不在中原,你不封,別人也是國王。
考古發(fā)掘出了三星堆的遺跡,那就是古蜀國所創(chuàng)造的,根據(jù)《史記》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商周之際三星堆文明就和中原文化展開交流和商貿往來了。
這邊說回來,可能周天子開始分封的時候也想過,我分了那么自家人,就算王室以后混得不好,那么多親戚開枝散葉,以后混得好的,也可以拉王室一把。
算起來,姬姓諸侯國混得比較好的還是多,燕國,晉國,魯國,吳國,韓國,魏國,都混得比較好。
韓國魏國,本來是晉國的公卿,大家祖上都是親戚,還是和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的江山。
至于獨自在洛陽的周天子,晉國,燕國,韓國,魏國,都是周天子的親戚,有哪國關心過天子?
而都想著自己爭奪天下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