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科翔軟裝·米蘭 故事會
吊民伐罪,納順招降
文/吳天有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奪取南京后,以南京為江南行中書省,開始了他的通向帝王之路。
這個時候,可謂是天下攘攘,各自為王。在北方,韓林兒已于至正十五年在濠州稱帝,為了具有合法性和號召力,定國號為宋,意即大宋王朝的復辟。在南方,早在韓林兒稱帝前,同樣打著“紅巾軍”旗號起義的徐壽輝,已于至正十一年(1351)十月在蘄水(今湖北浠水)稱帝,國號天完。至正十六年(1356),又遷都漢陽。其屬下有野心勃勃的倪文俊、陳友諒,還有明玉珍等。他們分別據(jù)有南京以西長江中上游的廣大地區(qū)。除“紅巾軍”外,在南京以東,船工出身的張士誠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泰州白駒場起義,并攻占高郵。第二年,張士誠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攻占平江(今蘇州),并在此建都。而海盜出生的方國珍,則占據(jù)東南沿海的航海通道。此外,在上述地區(qū),除起義軍割據(jù)的區(qū)域外,還有一些區(qū)域為元朝地方勢力所統(tǒng)治。如處州的石抹宜孫,延平的陳友定等。
起初,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區(qū),以南京為中心,東起鎮(zhèn)江至溧陽,西起滁州至蕪湖。地盤雖小,但此時元軍已不再對他構成威脅。實質(zhì)性的威脅來自他的東西兩面,他的東面是張士誠,西面是陳友諒。此時,陳友諒正忙著收拾江楚地區(qū),無暇東顧。而東面的張士誠正有覬覦之心。
在取得南京后,六月,朱元璋修書一份,派使臣向張士誠表達睦鄰通好之意。但張士誠看后不高興,不僅沒有回書,還把使臣扣留。七月,張士誠派兵攻鎮(zhèn)江,被徐達率軍擊敗。朱元璋斷定“其交已變”,命徐達“速出軍攻毘陵(今常州),先機進取,阻其詐謀。”常州之戰(zhàn)打得比較艱難,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攻克。期間,耿炳文帥師攻下長興。緊接著,朱元璋部又攻占江陰、常熟、宜興、揚州等地。特別是江陰、長興兩地的獲得,阻斷了張士誠從水路和陸路西侵南京的通道。至此,張士誠暫不敢對朱元璋輕舉妄動,雖有小寇,但已不足為患。
在遏制了張士誠西寇的圖謀后,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安徽南部和浙江,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先后占領了寧國、徽州、池州、嚴州、金華、衢州、處州等地,這些地方原來大多由元朝地方勢力統(tǒng)治著。這樣,朱元璋完成了以南京為中心的中間分割。這時,位于長江上游的陳友諒也完成了內(nèi)部吞并和地盤擴 張。這樣,至三峽以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帶,已被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所分段切分。
陳友諒對朱元璋發(fā)難是從兵寇池州開始的。池州處于朱元璋與陳友諒地盤的交界地帶,陳友諒圖謀已久。元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派兵攻占池州,被徐達和常遇春共同擊敗。事后,陳友諒派使臣來說:“此戰(zhàn)不是我的意圖,是巡邊將領偶然做出的?!钡蟮拈c五月,陳友諒又派兵攻占了朱元璋所占據(jù)的太平(現(xiàn)位于黃山市)。接著,又攻占采石(采石磯,在現(xiàn)馬鞍山市)。在行往采石的船中,陳友諒殺掉徐壽輝。又急忙忙在采石的五通廟匆匆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漢。當時正值大雨,臣下在泥濘中跪拜,頭冠衣服全濕,好不狼狽。
陳友諒稱帝后,便派使臣聯(lián)絡東面的張士誠,以共同夾擊南京。
面對兩面受敵的局勢,朱元璋斷定:張士誠胸無大志只圖自固,此時不敢也不愿伙同陳友諒來對付他。所以,現(xiàn)在需要集中精力對付的是陳友諒。而此時,陳友諒新做漢帝,躊躇滿志。仗著強大的水軍優(yōu)勢,試圖一舉消滅朱元璋。于是,朱元璋便迎合陳友諒的胃口,派人詐降,把陳友諒誘入南京,引入埋伏圈,一舉將他打垮。此戰(zhàn),俘獲二萬余人,陳友諒的手下將領張志雄、梁鉉、俞國興、劉世衍等投降,俘獲巨艦百余艘,小船數(shù)百條。混亂中,陳友諒乘小船逃走。可憐陳友諒稱帝后沒出十天,便被朱元璋擊敗。朱元璋乘勢收復采石、太平,并攻取安慶、信州(今江西上饒)、袁州等地(今江西宜春)。
南京之戰(zhàn)給了陳友諒迎頭重重一擊,同時,也打開了朱元璋收復江西的大門。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十二日,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從龍灣出發(fā),逆流而上,征伐陳友諒。朱元璋所乘龍驤巨艦的大旗上書:“吊民伐罪,納順招降”。陳友諒望風奔逃,從九江逃往武昌。朱元璋先后收復江州、九江、龍興(今南昌)等地,改龍興路為洪都府。一路上,江西等地州縣紛紛歸順,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初,江西大部及湖北的部分地區(qū),已歸順朱元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