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前文——
宇文泰用兵,常以奇謀取勝(這當然跟他兵力少也有很大關系),講究兵貴神速,但在世兵制下的軍戶效率低下,很難達到他的要求。而才具非凡的宇文泰,在跟高歡多次交戰(zhàn)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世兵制這種不足,遂產生了打破原有軍事體系,建立新軍事體系的想法。
宇文泰總結以往的作戰(zhàn)經驗,開創(chuàng)性地將兵農結合,使兵士平時耕種,戰(zhàn)時武裝,自備軍資、統(tǒng)一訓練,同時設立折沖府以管理兵卒,使軍戶的作戰(zhàn)效能大為提升,這便是著名的府兵制。
有了這種超越時代的半職業(yè)化軍隊,讓宇文泰在跟高歡的多次對抗中,逐漸占據(jù)上風。雖然同樣是世襲軍戶,但有了土地的軍戶,其戰(zhàn)斗力,已然不可跟世兵制時期的軍戶同日而語了,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在此同樣適用!
嘗到甜頭的宇文泰,便在此府兵制的基礎上,又參考了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遂發(fā)明了聞名于后世的門閥制度——八柱國十二將軍!其實說是八柱國,宇文泰本人和西魏皇族元欣都是掛名,這兩大柱國實質上都歸屬宇文泰,算是他的私軍。
而其余的六柱國——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侯莫陳崇,這些門閥勛貴便是關隴集團的鼻祖。每柱國統(tǒng)轄兩個將軍,每個將軍又下轄兩個開府將軍,簡稱開府,后世的開府儀同三司便是源出于此。
開府之下,再層層遞減,直到最底層的農戶,所謂府兵制,實際就是九品中正制的變種,只不過在其中添加了軍事元素,使這些高門望族掌權的同時,不至于荒廢兵事。后世明朝的軍戶制度、以及滿清的八旗制度,都是在此府兵制的基礎上,修改而生的,算是大同小異!
憑借府兵制,宇文泰不但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北方自曹操之后,再次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穩(wěn)固的中央政權,還將當時的門閥勛貴,盡皆綁定在自己的利益戰(zhàn)車上。宇文泰由此徹底穩(wěn)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并在跟東魏的戰(zhàn)爭中,逐漸占據(jù)上風,從而一躍成為當時三國中,最強的一國。
兵制聊完,話歸正題——高歡死后,其子高澄繼承了高歡的衣缽(就是調戲高慎老婆的那位),大將侯景一直看不上高澄,高澄也十分忌憚侯景,欲奪其兵權。侯景自不會束手待斃,當即糾集本部兵馬投奔宇文泰去了。
宇文泰深知侯景為人,一面派大軍接管侯景的地盤,一面邀侯景來長安接受北魏文帝的冊封。侯景又不傻,怎會自投羅網,既不回復宇文泰,也不許宇文泰的軍隊進入自己的地盤,這事兒就這么拖了下來。而另一邊,初掌大權的高澄被侯景擺了一道,年輕氣盛的他怎能咽下這口氣,遂調兵遣將征討侯景。侯景同時面對東西兩魏圍,眼看覆亡在即。
好在彼時是三國鼎立,除了東西兩魏,還有在南方打醬油的南梁。侯景遂差人快馬加鞭聯(lián)絡梁武帝蕭衍,稱愿將自己統(tǒng)屬的河南十三州,盡數(shù)獻于梁帝,只求南梁收留。
打了一輩子醬油的蕭衍,聞訊大喜過望,平庸地過了一輩子,沒想到了晚年,還能遇到這樣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年老昏聵的蕭衍當即允其所請,并敕封侯景為河南王、大將軍,督河南諸軍事,同時命侄子蕭淵明領兵10萬北上,名義上是接應侯景,實際上是占據(jù)河南13州。
蕭衍畢竟當了大半輩子皇帝,基本的心眼兒還是有的,他在接納侯景的同時,還跟西魏暗通款曲,將侯景所獻十三州分給宇文泰兩州。這下可氣壞了東魏高澄,他一怒之下,祭出了麾下的隱藏英雄——慕容紹宗,誓要將侯景碎尸萬段!
慕容紹宗,前燕名將慕容恪之后,早年追隨爾朱榮,屢立戰(zhàn)功,深受爾朱榮器重。在爾朱榮被殺后,為爾朱兆所不容,遂向投誠高歡。高歡雖然欣賞慕容紹宗的才華,但一來畏懼其慕容氏的身份,唯恐他坐大復國;二來高歡師從爾朱榮,向來喜歡壓制異姓大將,擔心他們壯大后,會威脅到自己。
是以,高歡一直到死都不敢重用慕容紹宗。但到了高澄這里,已經是火燒眉毛的局面了,若任由侯景這廝攜河南十三州降梁,那么東魏將會近半州郡(占地不大,主要是人口多),到時候別說什么解一時之氣了,到時候,他高澄這個東魏新晉帶頭大哥,不但權臣的地位不保,估計連自己小命都有危險!
是以,此時的高澄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慕容紹宗這一記壓箱底的絕招!而被壓制了20余年的慕容紹宗,一朝領兵,如猛虎出閘勢不可擋,不但如摧枯拉朽般將侯景部擊潰,還將蕭淵明帶來的10萬大軍一并剿滅,連帶著蕭淵明也成了俘虜。除此之外,慕容紹宗還順帶著教育了西魏名將王思政,將西魏剛到手的兩州一并收復了。
但詭異的事情就發(fā)生了——在收復西魏占領的穎川郡時,慕容紹宗乘船巡視河道,其座船突然失控,遂被強風沖擊,竟徑直駛向東魏占領下的穎川城,座船當即就被敵軍用鎖鉤鉤住,霎時間,萬箭齊發(fā)。
不得已,慕容紹宗只能棄船跳水,結果溺水而亡!一代名將慕容紹宗的光芒還未完全釋放,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謝幕了。事后,高澄唏噓不已,隨即追謚其為太尉、尚書令等一眾頭銜……
而被慕容紹宗擊潰的侯景,已別無選擇,只能南下投奔蕭梁。正在此時,東魏高澄忽然向蕭衍提出議和,本來嘛,東魏跟南梁就沒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過因為蕭衍個人的貪欲,才打了這場莫名其妙的亂仗。蕭衍此時也十分后悔,沒想到自己的軍隊這么不經打,不但沒得到河南十三州,連10萬大軍也賠了進去。
而東魏議和的首要條件就是——以侯景交換蕭淵明,對此蕭衍自然一萬個愿意,當初接納侯景,不過是看上了他獻上的河南十三州,如今十三州沒了,要侯景有何用?還不如用他換回自己的侄子蕭淵明!但蕭衍哪里知道,所謂交換俘虜,乃是侯景之計——
原來,侯景南下之時,便知自己兵微將寡,很難在南朝立足。便以高澄的口吻給蕭衍書信議和,以做試探之意。南朝久不與北朝聯(lián)系,竟不辨書信真假,當即中招!侯景驚怒交加之下,隨即發(fā)動叛亂,史稱侯景之亂!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