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作為一個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投機主義者,吳用通過劫取生辰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
現(xiàn)在,我們再來說說吳用改變自己命運的第二個方法,那就是通過林沖火并王倫,初步確立了自己在梁山的地位。
生辰綱案發(fā)以后,吳用果斷選擇了梁山作為自己的棲身之地,而且,吳用還同晁蓋商議,如果梁山萬一不收留他們,那么就拿出一些劫來的生辰綱財物,來作為上梁山的晉見之禮。
小說第十八回,生辰綱案發(fā),晁蓋就問吳用道:“我們事在危急,卻是怎地解救?”
吳用提出可去石碣村阮氏三兄弟家。
晁蓋聽了不解,說道:“三阮是個打魚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許多人?”
吳用道:“兄長,你好不精細!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興旺,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fā)入了伙?!?/span>
晁蓋道:“這一論極是上策,只恐怕他們不肯收留我們?!?/span>
吳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銀,送獻些與他,便入伙了?!?/span>
看來,吳用想上梁山入伙的計策是很周全的,態(tài)度也是很堅決的。所以,小說編寫者寫到吳用想用金銀作為上梁山的晉見之禮時,就很幽默地調(diào)侃王倫道:“只因秀士居山寨,買盜猶然似買官。”讀來真可一笑。
可是,精明的吳用到了梁山之后,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能讓自己立足梁山的絕佳機會。
因為,吳用從林沖看王倫的眼神里,敏銳地捕捉到了他們兩人之間不和的信息。難怪袁無涯本此回的夾批里,要兩次贊嘆吳用道:“好眼力?!?/p>
于是,吳用就用激將法讓林沖火并了王倫,從而堂而皇之地將梁山泊占為己有。具體可參見《火并王倫之謎》一文。
林沖火并王倫之后,吳用他們就推舉晁蓋當(dāng)了梁山的一寨之主,而吳用作為奪取梁山的最大功臣,又是七星聚義時的“二哥”,于是,也就理所當(dāng)然地坐上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
俗話說得好,思路一轉(zhuǎn)天地寬。自從上了梁山之后,吳用就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眼前的這個世界竟然完全改變了。
現(xiàn)在的吳用,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整日“枯坐伴兒曹”,為了混口飯吃,而要時不時地替財主當(dāng)“跑腿小二”的村學(xué)先生了,他吳用現(xiàn)在完全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成套穿衣服了。
可以這樣說,吳用在梁山上找到了自己全新的人生價值,以及作為梁山二把手的良好感覺。吳用在梁山上的日子,可以說是過得要多逍遙就有多逍遙,要多滋潤就有多滋潤。這要是在過去,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吳用就分外珍惜眼前的這份美好時光,要想盡辦法地讓梁山的陽光更加的燦爛,讓梁山的生活更加的舒適。
但是,每當(dāng)夜深人靜的時候,吳用卻始終無法擺脫一個夢魘般的身影,時時困擾著吳用,威脅著吳用,讓吳用寢食難安。于是,吳用就要想方設(shè)法,欲除之而后快。
那么,這個夢魘般的身影又是誰呢?
這個夢魘般的身影,不是別人,正是及時雨宋公明。
各位看官看到這里,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宋江怎么會讓吳用寢食難安了呢?
以前讀《水滸傳》,讀到宋江與吳用的關(guān)系時,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宋江是個名滿江湖,“聲名不讓孟嘗君”的知名人士,那么,同在鄆城縣與宋江近在咫尺的吳用,為什么會不認識宋江這樣一個江湖聞人呢?
而且更為詭異的是,宋江與吳用還有一個共同的交集,那就是東溪村的保正晁蓋。
因為,宋江與吳用,一個是與晁蓋心腹相交的結(jié)義兄弟,敢“擔(dān)著血海也似干系”前來通風(fēng)報信。一個是與晁蓋自幼結(jié)交的心腹兄弟,“但有些事,便和我相議計較”。
而且,吳用還認識宋江的同事、晁蓋的朋友雷橫。
所以,吳用竟然不認識宋江,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小說第十八回,宋江在東溪村給晁蓋一報完信,就急匆匆地趕回縣里去了。
吳用就問晁蓋道:“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wǎng)里。這大恩人姓甚名誰?”
晁蓋道:“他便是本縣押司呼保義宋江的便是。”
吳用道:“只聞宋押司大名,小生卻不曾得會。雖是住居咫尺,無緣難得見面?!?/span>
從小說的這段描寫可以看出,吳用壓根就沒有見過宋江本人,所以,見到宋江時才會不認識宋江,要問晁蓋這個大恩人是誰。
但是,吳用很聰明,當(dāng)他得知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江的時候,馬上就接著晁蓋的話頭,自我解嘲道,他與宋江兩人之所以近在咫尺而不曾相識,只是因為“無緣難得見面”。
不過,吳用的這種說法,值得推敲。
因為,囿于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好漢之間彼此相聞而不相識的情況,還是比較多的。比如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就不認識晁蓋。
小說第十五回,吳用前去勸說阮氏三兄弟入伙。
吳用問阮氏三兄弟道:“只此間鄆城縣東溪村晁保正,你們曾認得他么?”
阮小七道:“雖然與我們只隔得百十里路程,緣分淺薄,聞名不曾相會。”
吳用道:“這等一個仗義疏財?shù)暮媚凶?,如何不與他相見!”
阮小二道:“我弟兄們無事也不曾到那里,因此不能夠與他相見?!?/span>
應(yīng)該說,阮氏三兄弟講的都是實情。因為,他們?nèi)齻€打漁為生的漁民,從來沒有去過隔著百十里地的東溪村,所以,不認識晁蓋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吳用與宋江兩人近在咫尺,而且宋江平生只好結(jié)識江湖上的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若高若低,無有不納,所以,吳用不認識宋江,就有些蹊蹺了。
我們覺得,吳用之所以不認識宋江,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他們兩人的生活圈子不同。
我們在《生辰綱劫案背后的故事》一文中曾經(jīng)分析過,正是晁蓋與宋江兩人不同的社會身份,讓劉唐和公孫勝都覺得,如果想要劫取生辰綱,那么,選擇晁蓋肯定要比選擇宋江來得更加的靠譜。
因為,晁蓋結(jié)交的江湖好漢中,不乏違法之徒。那些山東、河北做私商的,就多曾來投奔過他晁蓋。而劉唐也正是聽說晁蓋敢于結(jié)交做私商的江湖好漢,所以才敢來找晁蓋,商議搶劫生辰綱的事情。
所以,吳用作為晁蓋自幼結(jié)交的心腹兄弟,當(dāng)然也曉得晁蓋所做的那些違法勾當(dāng)。
而且,吳用無論是在東溪村還是兩年前在石碣村,都是村學(xué)里的教書先生。吳用所結(jié)識的,都是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如阮氏三兄弟這樣的窮苦人。
而宋江則不同,他不但是縣衙里的押司,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是知縣相公跟前的紅人,而且還是個名滿山東、河北的江湖聞人。
因此,對吳用來說,他聽聞宋江的大名,而宋江不認識他吳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宋江與吳用兩人盡管都是晁蓋的朋友,但晁蓋還是沒有介紹他們互相認識,也就不足為奇了。
宋江東溪村報信離去后,晁蓋是這樣對吳用介紹宋江的:“他和我心腹相交,結(jié)義兄弟,吳先生不曾得會,四海之內(nèi),名不虛傳,結(jié)義得這個兄弟,也不枉了。”
于是,問題就出來了。
吳用、宋江兩人之間并不認識,但是,吳用卻在晁蓋莊上竟然遇見了“擔(dān)著血海也似干系”前來報信的宋江。
林沖火并王倫后,晁蓋在梁山才剛剛站穩(wěn)了腳跟,想要做的第一件要緊的事務(wù),竟然是讓吳用派人去鄆城縣送金感謝宋江的救命之恩。
吳用將這兩個“竟然”一聯(lián)系,就不難發(fā)現(xiàn)原來晁蓋與宋江的關(guān)系,其實是要遠在于他吳用之上的。
于是,敏感的吳用就隱約感受到了那份來自宋江的威脅。吳用覺得,如果宋江真的上了梁山,那么,必將直接威脅到自己在梁山的現(xiàn)有地位。
為了確保自己在梁山的既得利益,吳用必須有所行動。于是,吳用就處心積慮地做了這樣三件事情:
一是,派劉唐月夜走鄆城,想以送金為名,加害有恩于梁山的宋江,好借機除掉宋江。相關(guān)論述,各位看官可以參見《劉唐送金背后的陰謀》一文,在此不贅。
二是,讓戴宗給江州蔡九知府送假信,以此坐實宋江私通梁山的死罪,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對此,我們在《江州劫法場之謎》一文中已有詳述,在此不贅。
三是,讓晁蓋去江州劫法場,但是,吳用卻給晁蓋出了一個毫無章法,根本沒有考慮任何退路的行動方案,使晁蓋的江州之行,實際上成了一次危機四伏的盲目行動。如果不是宋江的運氣足夠好,在白龍廟碰到了前來江州劫牢救宋江的李俊、張順等人,那么,晁蓋他們就極有可能會全軍覆沒,當(dāng)了宋江的陪葬人。相關(guān)論述,可以參見《江州劫法場之謎》一文,在此也不贅。
綜上所述,如果說劉唐送金和戴宗傳信,吳用的目的只是為了除掉宋江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解除宋江對自己的威脅,那么,江州劫法場則是吳用使的一箭雙雕的毒計,既可置宋江于死地,又想讓晁蓋也命喪潯陽江,而吳用自己,就有可能因此謀得梁山的大位。
那么,吳用的計謀最后有沒有得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