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希臘世界諸邦之間打得不可開交之時,一個來自他們北方的民族興起了,這個群體便是馬其頓人。
馬其頓是一個后起的民族,直到公元前700年后他們才以自己的名字而為南方的文明世界所知。公元前5世紀初馬其頓歸于一統(tǒng),同時在波斯皇帝大流士征伐歐洲時歸附了其統(tǒng)治。盡管如此,但馬其頓人與希臘人之間可能存在的淵源關系使其在文化上更為認同對方,故他們的國王在希波戰(zhàn)爭中暗中出賣了波斯軍隊的情報予名義上的自己的敵人,幫助希臘人對抗波斯。至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統(tǒng)治者不斷積極引進希臘文明入本國,在不斷的貿易和文化往來中馬其頓逐步走向了希臘化。當希臘諸邦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等一系列內亂中大傷元氣時,馬其頓這個希臘的學生終于出手了。
公元前359年,曾在希臘世界做過人質的腓力二世登上了馬其頓王位,他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了改革不斷加強中央王權,分化貴族勢力,建立常備兵制,創(chuàng)造馬其頓方陣,組建強大海軍,打通馬其頓的出??诓⒎e極發(fā)展對外貿易。腓力二世還放棄了古老的波斯幣制而采用歐洲幣制,從而大大方便了其與希臘世界的商業(yè)活動。經過改革,馬其頓一躍而成為了當時巴爾干半島上的強國并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公元前355年,繼“同盟戰(zhàn)爭”后希臘世界又爆發(fā)了“神圣戰(zhàn)爭”,這給一直蠢蠢欲動的腓力二世提供了南下的機會,但希臘方面也對此做出了回應。
希臘內部對腓力二世的野心并非沒有警覺,一批代表工商業(yè)奴隸主的民主派人士成為了希臘城邦中的反馬其頓派,他們希望能恢復城邦昔日的光輝,害怕專制的馬其頓政體會妨礙其商業(yè)活動的開展;然而,代表奴隸主上層的城邦貴族組成了希臘的親馬其頓派,因為危機四伏的希臘世界已經無法維持其正常的奴隸制政策,所以他們只希望有人能強有力地出面而穩(wěn)定局勢,不管這個人是不是希臘人。
然而,上章業(yè)已講明,希臘城邦制本身是與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背道而馳的,所以此時的歐洲文明世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集權政府來順應歷史潮流;既然希臘自身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只好由外人來履行了。面對馬其頓的咄咄逼人,反對派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演講以在道義上對其進行抵制,而戰(zhàn)場上,希臘人不但沒有抵抗住北方的侵襲,相反卻先顧著自己內部之間的戰(zhàn)斗,結果至公元前348年,愛琴海北部幾乎全部淪陷。
直到此時,希臘的各大邦才開始醒悟到自己的處境。公元前340年,希臘成立了以雅典為首、包括底比斯在內的反馬其頓聯(lián)盟,波斯也在背后暗中予以援助。公元前338年,雙方發(fā)生決戰(zhàn),聯(lián)盟大敗,從此希臘諸邦徹底失去了政治獨立,淪為馬其頓王國的附屬國家。
公元前337年,菲力在科林斯城召開了全希臘會議,宣布成立“希臘聯(lián)盟”,又稱科林斯聯(lián)盟,幾乎所有希臘城邦、包括很多島國都加入了其中。這是一個能夠操控并影響整個希臘世界的組織,將其稱為一個完整的邦聯(lián)甚至聯(lián)邦國家亦不為過。待腓力二世整頓完畢,他將繼續(xù)另一項偉大的任務。
那便是遠征波斯。
早在菲力南下前希臘的親馬其頓派就要求菲力“不僅成為希臘統(tǒng)一的領袖,而且稱為征服波斯人的領袖”。窮頓的奴隸主們已經無法在本地維持剝削,希臘的公民們也迫切需要到另一個地方去掠奪財富,于是,富饒而衰敗的東方帝國波斯便成了他們一致的目標。
于是,在希臘聯(lián)盟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腓力二世代表所有聯(lián)盟國家而對波斯宣戰(zhàn),控告已死去一百余年的薛西斯曾經褻瀆了希臘神廟。隨后,全馬其頓和希臘開始總動員并在公元前336年派出了一支10000人的先遣部隊部隊進入了小亞細亞,一場即將震動中東的戰(zhàn)爭即將拉開帷幕。
然而,就在同年,腓力二世死于一場宮廷政變,此戰(zhàn)未出便先夭折了。
菲力的死去讓希臘的反馬其頓派頓時活躍起來,他們紛紛開始尋求獨立,雅典的公民大會還很幽默地投票決定送給刺殺菲力的兇手以一頂冠冕而示表彰,盡管此時領獎人已經或者曾經是一個死囚了。在這些希臘人看來,腓力二世的死去意味著馬其頓從此將失去統(tǒng)一的領導,而由其親手鑄造的希臘聯(lián)盟也終將走向奔潰,所以,輝煌的城邦時代又將重臨人世,他們可以繼續(xù)抽簽選舉、投票抓人而維持自己的利益了。
可是,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人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在僅僅1年時間內,馬其頓幼主亞歷山大三世迅速平定了希臘世界的騷亂,甚至夷平了底比斯城并將其公民全部賣做了奴隸。亞歷山大雖然年僅二旬,但已接受了多年的文化與軍事教育,完全達到了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的水平。于是,在其鐵腕手段下,馬其頓又重新控制了希臘,進而繼續(xù)著菲力生前的計劃而準備東征波斯。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領步兵30000,騎兵5000(由馬其頓-希臘人組成,但以下全部簡稱馬其頓軍)跨過海峽,入侵波斯。此時的波斯帝國早已不復當年之威,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重重,所以直到亞歷山大將軍隊挺近敘利亞時才遭到了波斯軍隊的抵擋。公元前333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親帥近120000大軍(可能有所夸大)阻擊亞歷山大三世,雙方展開了著名的伊蘇斯會戰(zhàn),結果波斯因大流士三世的臨陣脫逃而大敗,皇帝本人的母親、妻女都成為了俘虜。與波斯正規(guī)軍的慘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腓尼基地區(qū)的地方勢力的頑強抵抗,推羅城在公元前332年成功阻擊了亞歷山大達7個月之久,但最終亞歷山大還是攻下了這座當年尼布甲尼撒沒能取得的城市,城內30000生者被賣為奴。
就在圍攻推羅之時,大流士不但沒有趁機西進而內外夾擊馬其頓,反而寫信給壓力山大請求割地求和。事實上亞歷山大出征時只帶了1個月的補給和少量的金錢,其作戰(zhàn)的策略本身便是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絕對經不起兩條線的夾擊。但亞歷山大自忖波斯不敢出兵,于是傲慢地拒絕了波斯皇帝的建議,而波斯人也如他所愿的沒有調動一兵一卒來援助推羅。
前332年11月,亞歷山大進入埃及,收到了當?shù)刈诮虅萘蜕蠈尤耸康臒崃覛g迎。埃及在波斯帝國內的地位一向是半獨立的,大流士登基前還正式獨立了60余年,所以波斯不能指望他們對自己能有多少忠心,而就算最后波斯贏得了對馬其頓的戰(zhàn)爭也不會或沒有能力怪罪他們,所以埃及人只管與所有進入他們的領土的強者合作就行了。
但他們不會想到,這次合作,將是他們3000年文明的終結的開始。
入境的亞歷山大在尼羅河口建立了其一系列亞歷山大城中的第一座后便匆匆離去,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馬其頓軍向伊朗高原挺進,與大流士再次交手于埃蘭與波斯的前首都尼尼微附近的原野,著名的高加米拉戰(zhàn)役爆發(fā)。此戰(zhàn)亞歷山大傾盡了其所有的40000余兵力,而波斯方面更是組織了一支可能有百萬人(應該有所夸大)的正規(guī)軍、雜牌軍、預備役和民兵的大雜燴部隊。這是亞歷山大東征路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戰(zhàn)役,也是決定了世界未來歷史的一次戰(zhàn)役。盡管波斯軍以逸待勞,早有準備,但其落后的指揮與建制使其龐大的數(shù)量優(yōu)勢完全得不到發(fā)揮,反而因為軍隊規(guī)模較大而無法及時傳令。戰(zhàn)爭結果,波斯再次失敗,并永遠地失敗了。
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過程中被他的一個總督弒殺了,據說臨死前還與打敗了弒君者的亞歷山大親零距離接觸了一次,然后將自己的帝國托付給了他——當然也可能僅僅是馬其頓方面的政治宣傳;但總而言之大流士三世死后亞歷山大也便正式宣稱自己為波斯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則是不爭的事實。于是乎,一個偉大的舊帝國走向終結,另一個偉大的新帝國正式成立。
至此,亞歷山大本應完成了希臘和馬其頓人賦予其的歷史使命;但是,他的前進卻并未由此而終止,這也使他最終超越了其所有前輩而成為了整個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之一。
本章完。
【附】
圖25.1
圖25.2
圖25.3
圖25.4
圖25.5
圖25.6
圖25.7
圖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