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語:中國自古便是當新權初立,當權者總會給自己找一個像樣又能突出自己政權特色的國號,以便于區(qū)分前朝舊號,當然在我國歷史上也有不少沿用舊朝年號稍加改動的政權,但今天小編就單獨以自身角度解讀幾個具有自身王朝特色的國號。
一、國號“漢”
漢朝
漢朝說來歷史悠久,是自漢朝漢高祖創(chuàng)建大漢王朝始,便從此成為了我國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代名詞。此前的中國民族都是以“華夏”自居。而“漢”這個國號則取自當年楚霸王項羽賜封劉邦為“漢中王”中的漢這個字而來的。至今已沿用數千年,成為了歷史上一個偉大民族的歷史印記。因其成為一個民族的代名詞足見其國號具備的民族特性了。而用一句話來概括漢朝則是大家都知道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的上書》
二、國號“隋”
隋朝
“隋”這個國號為隋朝隋文帝開國之初所立,因其原是前朝北周皇帝靜帝所賜的隨國公中的隨字而來,后隋文帝稱帝后感覺這個名字實為不妥,有走路不穩(wěn)當的意思在里面,便去掉了其中的“辶”偏旁部首,改用“隋”確立國號,可自始至終,整個大隋王朝還是應了那因缺少了“辶”偏旁部首而二世而終的天命,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可以試想一下,轉個角度去想既然“隨”這個字雖然有走路不穩(wěn)當的意思,但其實畢竟還是在走著的,而哪朝哪代誰敢說歷代皇帝都是穩(wěn)穩(wěn)當當的坐穩(wěn)龍庭呢?所以隋文帝將“辶”偏旁部首去掉,實則暗含了自斷其手足的意思在里面,想想一個人沒了可以施展的手腳,怎么還能走得長遠呢?
三、國號“宋”
宋朝
較之宋朝之前的唐朝小編之所以沒有羅列還是因為大家對唐這個國號簡直和漢這個國號一樣刻骨銘心了,所以今天小編選了“宋”這個國號,為什么呢?因為當年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任宋州節(jié)度使,所以在其稱帝后,也就采用了“宋”這個字作為北宋國號。而恰恰是這個國號小編自認為在咱們今世后人看來,又多了一層深意,那是什么呢?如果簡單來說:就是在整個兩宋時期300多年當中,宋朝一直都是靠給對手送錢納貢繳納安保費、保護費并且在北宋末年和南宋中后期則更加頻繁。而其中最具代表性還是南宋初年,民族英雄岳飛明明收復不少失地,而宋高宗為了茍合殘喘,出賣了國家不少土地而換來自身的安全。所以說在小編來看,英明神武的宋太祖在國號這件事上的確犯了糊涂,你這一個“宋”字不打緊,一不小心開創(chuàng)了大宋300年的不斷送和、失地、送女人、最后連皇帝自己也送出去了,不得不說這時宋朝在歷史上最為不光彩的一段歷史。(取“宋”的同音字)真是值得世人推敲。宋朝總評:中華文明延之千年,造極于趙宋之世!
四、國號“元”
元朝
宋朝過后就是被西方稱之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建立的元朝了,而據查當年元世祖之所以使用“元”字作為元朝國號,是因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取自于《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之中的元字。然而世祖皇帝認為自己的大元能在這樣吉利的國號下長治久安可事實卻是連百年都不到便被朱元璋給轟到沙漠北邊荒地又重新過上了游牧生活。而世祖皇帝可能并沒看到元這個字另一個含義則是:周而復始則成圓的意思。就是直白的說:萬物終有起結束,但結束的同時也伴隨著新的開始。然而新的開始卻不可能再次降臨在蒙古的身上。
五、國號“明”
明朝
大明的開創(chuàng)者朱元璋出身草根階層,因此當年建立政權稱帝之時,找來很多幫手為其謀劃自己的國號,其中有人建言到:陛下你初創(chuàng)大業(yè)時,還只是個“吳王”自居。人不該忘本,所以可以以“吳”為國號也為不可;后又有人建言到:陛下您自亂世之初便在名義上接受韓宋政權小明王“韓林兒”的統(tǒng)率方可順利平定天下,因此使用“明”為國號也不失為最佳備選方案,而明者在佛教當中意為:佛教的明王。更兼有救百姓于水火,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希望之字。這個也不失為籠絡民心的最佳國號。之后朱元璋左思右想,加之自身本就是布衣百姓出身,是靠天吃飯的,所以對“明”字顯得更為看中,而且口號也的確響亮,十分順應了當時自己反元所布告的《諭中原檄》里的那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之意。使世人可以了解他們的這位新天子絕對是一位不忘本、顧民生的好皇帝。而終整個明朝300年歷史上,明朝也的確做到了無愧于“明”這個國號,從始至終都是本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民族骨氣,可謂是當今國人最鐘愛的王朝之一。
結語:終整個中國封建王朝史,像上述幾個國號都屬于其帶有自身獨特特色的國號,而中國歷史延綿數千載,各種各式各樣的國號層出不窮。而至今仍被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卻實屬不多。如若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參與討論、交流、訂閱或關注!每日精彩與您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