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師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gòu)之一,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立于1898年,目的是教授“西文西藝”。它與浙江大學前身求是書院、武漢大學前身自強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西南交通大學前身山海關(guān)北洋鐵路官學堂、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四川大學前身四川中西學堂屬同時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孫家鼐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戊戌變法,詔書中提出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 。
隨后,梁啟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并在7月3日得到光緒帝批準,并任命孫家鼐(nài)為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
《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制綱要。章程規(guī)定:
京師大學堂統(tǒng)轄各省學堂;
京師大學堂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課程分普通學、專門學;
吏部尚書孫家鼐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
京師大學堂匾
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兼為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guān),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東街(原馬神廟)等處。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后,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1902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恢復。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chuàng)辦于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并入大學堂。1904年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
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正門
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清末革命烈士陳天華傳遍神州的《猛回頭》曾經(jīng)提到京師大學堂:“他且莫講,京城修一個大學堂,要費三十萬銀子,政府說費用大了,至今未修?;侍髲托揞U和園數(shù)千萬銀子也辦出來了。每年辦陵差,動輒數(shù)百萬,亦是有的。獨有這三十萬,難道說尋不出呢?”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嚴復成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約1900年京師大學堂教職員工合影,背景為藏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