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進行時——寫好看的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卷)
文丨簡書推薦作者 野狐貍 圖丨源自網(wǎng)絡
完成注冊報名后,你就成了他人眼中的“舉子”(或稱“應舉人”),就等朝廷開科取士了。
宋朝之前,科舉考試的頻率是不一定的,運氣好,一年就組織一次,運氣不好,可能要等個四、五年才碰到一次。后來,越來越多人發(fā)現(xiàn),這種搞法實在是很折騰人。
間隔時間太長肯定不受歡迎,但太短也不行,比如你是一名邊遠地區(qū)的考生,好不容易一路考到京城,已經(jīng)耗費了大半年時間,結果發(fā)現(xiàn)自己榜上無名,那就回家復習,下次再來吧??墒钱斈慊翌^土臉趕回家里,有人會體貼地告訴你,包袱就不用放下了,洗把臉,趕緊準備上路吧,新的科考又要開始了。
經(jīng)過反復研究,最后,三年舉行一次科舉成為共識,逐漸固定流傳下來。
三年大比,自此成為定制。
好了,又逢大比之年,你終于可以一展身手了,想從舉子變成進士,還需要經(jīng)歷三次考驗。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解試,解試是州府一級的考試,一般在每年的八月舉行。
不要小看這第一級考試,其實競爭也很激烈。解試不同時期的錄取名額差別很大,平均算來,大約每次六、七千人。你可能對這個數(shù)字沒什么概念,不忙,我們來仔細算一下。
宋朝完成統(tǒng)一后大概有二百五十個州,所以平均到每州也就20到30個人,每個州又會下轄數(shù)量不等的縣,如此算來,你必須是每個縣的前幾名才能沖過這一關。
解試合格的被稱為“得解舉人”,第一名被稱為“解元”。
經(jīng)過殘酷的第一輪淘汰,接下來,全國的讀書種子都要集中到京城,參加第二級考試——省試。
省試由禮部貢院組織,經(jīng)過殘酷的幾天考試,五、六千“得解舉人”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可以沖出重圍。
省試合格的被稱為“過省舉人”,第一名被稱為“省元”。
如果你是這幾百人中的一員,還想博取更多的榮譽,那么你要咬緊牙關,迎接最后一級考試——殿試。
三月的崇政殿上,你將和最優(yōu)秀的讀書人進行終極對決,而你們的考官只有一個人——皇帝。
殿試又是宋代首創(chuàng)的一項科舉制度,最早主持殿試的皇帝,正是趙匡胤。
趙匡胤這么做,并不是因為他閑得慌,想當把考官過個癮,其實是極有深意的。
以前,科舉考試中有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考生一旦中了進士,就可以拜考官為師,成為考官的門生??忌J個老師就相當于拜個碼頭,將來在官場打拼就有人罩著了。對考官而言,收幾個官場潛力股也很劃算,將來互相也好有個照應。
到后來,老師上面還有老師,門生下面又有門生,特殊的師徒關系演變成了官場上的政治同盟,竟然形成了一個個以科舉為紐帶的小集團。
殿試制度創(chuàng)立后,考生進退取舍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到了皇帝手中,從此以后,那些高中進士者開始被人稱為“天子門生”。
天子者,皇帝也。
從名義上講,這些即將步入官場的新秀既是皇帝的臣子,也是學生,他們只能忠誠于皇帝,而不是某個考官。
殿試合格者才能稱為進士,剛開始,進士分為甲乙科,后來花樣變多了,又分成了五等三甲,上二等為一甲,賜進士及第;三等為二甲,賜進士出身;四、五等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其中,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年紀最輕的則被稱為“探花”,到后來,“探花”逐漸變成了第三名的專稱,也成了定制。
經(jīng)過重重考驗,如果你依然是榜上有名,那么你確實堪稱讀書人中的佼佼者了,實在可喜可賀、可敬可佩。
作為你幾年勤學苦讀的回報,朝廷將會根據(jù)你的排名授予一定的官職,雖然起步的官階也不會太高,但有了科舉出身,你在仕途上升中不會受太多限制。如果你的名次很高,位列三甲,甚至是狀元、榜眼,你的升遷速度更將超越常人,仕途一片光明。
所以說,你若是生活在宋代,一心想步入仕途,甚至還夢想有朝一日登閣拜相,還是老老實實參加科舉考試吧。
- 未完待續(xù) -
野狐貍講宋史
本平臺內(nèi)容皆為原創(chuàng)
謝 絕 轉 載
小編微信號:nbha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