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首先在道義上占據(jù)了制高點,在出兵的時機選擇上看,曹魏和孫吳兩方都剛剛發(fā)生了重大人事變動,處于新的磨合期,對于劉備來說,這個時間點出兵,干擾最小勝算較大。不過戰(zhàn)爭的結果卻是劉備慘敗,東吳陸遜一方獲勝。本文將淺析在夷陵之戰(zhàn)中導致蜀軍敗退的關鍵因素。
首先,劉備似乎并未得到蜀漢集團內(nèi)部的支持,劉備出兵的數(shù)量至少占到蜀漢總兵力的一半以上,但是出征的將領基本都是無名之輩。蜀國面臨人才斷檔,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五虎上將中,黃忠關羽已逝,馬超身體狀況不佳,張飛意外被刺。能出征的名將還剩趙云、魏延。
謀士方面,劉備軍事上最倚重的法正、龐統(tǒng)均已身故。趙云曾勸諫劉備暫緩伐吳,諸葛亮知道勸諫無效,沒有發(fā)聲。說明在伐吳這件事上,蜀漢內(nèi)部意見不統(tǒng)一,所以劉備本來可以帶諸葛亮和趙云、魏延出征,這樣軍事上勝算更大,但最后劉備只安排趙云擔任運送糧草的職責,諸葛亮、魏延并未參與,劉備這樣的人事安排沒有將蜀漢人才充分利用,實力上自然大打折扣。而東吳這邊,統(tǒng)帥陸遜謀略不在周瑜之下,將領也都是久經(jīng)沙場。雙方將帥對比,蜀漢就處于劣勢。
進兵策略方面,劉備的蜀軍開始時水陸并進,初期連勝東吳軍,但后來放棄水路,水軍全部上岸改為步軍,這是劉備的重大決策失誤。劉備放棄水軍的原因是酷暑難耐,于山林中安營以利久戰(zhàn),也可能是蜀軍善陸戰(zhàn)不善水戰(zhàn),東吳卻相反,劉備想揚長避短。而對于東吳來說,陸遜最擔心的的恰恰是蜀漢的水軍,因為蜀漢水軍是順流而下,利于進攻,東吳水軍雖有數(shù)量優(yōu)勢,但夷陵江面狹窄,水軍難以展開。并不是說蜀漢水軍一定能戰(zhàn)勝東吳水軍,水路并進畢竟多一種進攻選擇。放棄水路反而使東吳水軍輕而易舉繞至蜀軍身后,使得蜀軍腹背受敵。
戰(zhàn)役持續(xù)時間上,蜀軍遠道來襲,后勤補給線拉的很長,所以對劉備來說必須速戰(zhàn)速決,若能取勝自然是最好的結果,若不勝就撤兵返回保存實力。持久戰(zhàn)是東吳所希望的,時間越長對蜀軍越不利。而劉備偏偏要跟陸遜長時間對峙,導致士兵疲憊,銳氣漸失。
陸遜誘敵深入計策的成功,陸遜的東吳軍一直撤退到夷道,目的就是為了把密林山崗之地留給劉備,陸遜堅守夷道不出,劉備只能選擇林中安營扎寨。小編認為并非劉備不懂兵法,諸葛亮就是個玩火攻的高手,出山的第一仗就是火燒博望坡,赤壁之戰(zhàn)劉備也有參與,怎么會不知道林中連營易被火攻的道理,但是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劉備別無選擇,否則只能后退扎營。劉備的目的是尋機決戰(zhàn),后退不是劉備的選項,加上劉備輕視陸遜的能力,抱有僥幸心理。
擔任主攻的兵種上,劉備顯然打算以步軍為主要攻擊力量,水軍對劉備來說只是輔助,自益州攻取荊州,水軍的作用要遠大于步軍,這一點劉備并沒有認識到,之前也沒有先例可以參考,這超出了劉備的戰(zhàn)略水平。后來司馬炎滅吳就是在益州建造大船,操練水軍,利用強大的水軍順流而下,一舉搗毀吳都建鄴。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的失敗,并不是單純的七百里連營造成的,而是上述的幾種因素使得劉備的勝算降低,說到底還是蜀漢國力不足以支撐劉備的伐吳舉動,在絕對實力面前,很難以改變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