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上的地位不用多說。
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而是添油加醋、狗尾續(xù)貂的山寨版,至于山寨的成分有多少,眾說紛紜,最多的說法是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是山寨的。
當史官,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寫過去的事情還好,寫到當代的人和事,就比較討厭,不但文字會被404,說不定連小命也不保。
歷史上有不少史官“秉筆直書”冒死寫史的例子。(實際上,“秉筆直書”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史官的事跡。)
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讓漢武帝大發(fā)雷霆,“投而削之”。
司馬遷意識到,漢武帝很可能會把這本書列為禁書,甚至直接毀掉,司馬遷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不讓自己畢生的心血化為灰燼,他留了一個后招:在把成書上交朝廷的同時,把另一個完整版藏了起來。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p>
可以肯定的是,上交版的內(nèi)容要少于珍藏版,至少《太史公自序》里不會有上面這句話。
“藏之名山”,是那座名山呢?答案是——華山。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官n代楊敞,楊敞的老家就在華山腳下的華陰。
早在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zhí)言,慘受宮刑的時候,司馬遷就讓老婆帶著兩個兒子離開了京城,還讓女兒司馬英把《史記》的初稿帶到夫家的老家保存起來。
后來事情的發(fā)展如司馬遷所料,上交給朝廷的《史記》沒了聲息,世上只剩下了收藏在華陰的《史記》還在默默關(guān)注著歲月流逝。
《漢書》說,“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史記》是在司馬遷去世后,才稍微流傳開來的。
這其中,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據(jù)《漢書·楊敞傳》記載:“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楊惲是真正意義上《史記》的第一個忠實讀者,一讀就愛不釋手。
楊惲是個很有頭腦的人。
他很想把《史記》獻給朝廷,讓朝廷推廣傳播,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本史學巨著,但他知道時機不到。
當時,正是霍光一手獨攬大權(quán)的時候,《史記》中關(guān)于霍去病的一些不良記載,比如不體恤士卒、為報私仇妄殺李廣的兒子等等,可能會給《史記》帶來又一次滅頂之災。
霍光是誰?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為了避免整本《史記》再一次遭受厄運,霍光掌權(quán)的時候,楊惲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把《史記》拿出來的。
一直到霍家倒臺,漢宣帝真正執(zhí)掌朝政的時候,楊惲才上書漢宣帝,獻上這部偉大的史著。
《史記》就此重獲新生,廣為流傳了嗎?并沒有!
因為《史記》中寫了不少宮廷秘事,所以在漢朝,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仍然是“限制級”的書籍,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看到。
不僅如此,統(tǒng)治者還對《史記》動了“大手術(shù)”,《后漢書·楊終傳》說,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
原版的《史記》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被刪成了只有十多萬字的“殘次品”,更讓人生氣的是,即使是這本“殘次品”,在東漢末年的兵荒馬亂中也失傳了。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史記》是之前陸陸續(xù)續(xù)流傳出來的文章的“拼接版”,雖說同樣還是司馬遷所說的一百三十篇,但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明顯不是司馬遷的風格。
《漢書·司馬遷傳》說,“十篇缺,有錄無書”。
近代崔適認為《史記》中有29篇是后人所補或妄人所續(xù),這29篇是:《文帝本紀》、《武帝本紀》、《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書(8篇)、《三王世家》、《張蒼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循吏列傳》、《汲鄭列傳》、《酷吏列傳》、《大宛列傳》、《佞幸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研究認為,山寨篇目有34篇之多?,F(xiàn)代學者張大可經(jīng)過詳細考釋,又把山寨篇目的數(shù)字提高到了38。
一共可只有130篇啊。
多少有一些受騙上當?shù)母杏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