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歐的軍隊不同,中國軍隊的近戰(zhàn)兵種多裝備長槍、大刀等長兵。當(dāng)然,環(huán)首刀、橫刀、腰刀也是長兵手和弓弩手的標(biāo)準(zhǔn)裝備,但一般多作為長兵手和弓弩手的第二武器,在第一武器折斷或無法使用的情況下進行防身。
話說,西歐的羅馬人原本也是使用長兵的,但在與高盧人阿利亞戰(zhàn)役中,羅馬人的長矛陣被高盧劍盾手突破后,羅馬人以護身匕首對高盧人的長劍,幾乎是一面倒的屠殺。羅馬人因此換用劍盾組合了,并以此擊敗過著名的馬其頓長矛陣。
但是這種情況絕不會在中國出現(xiàn),且不說中國長兵手的護身武器也長達一米,長兵對短兵,一擊不中還可以撤步再刺,騰挪閃展,忽左忽右,始終在短兵手的攻擊范圍外進行攻擊,戚繼光對這種情況有過概括,言藤牌手“持久必為長兵所乘”,沒有狼筅手的配合甚至不適用于戰(zhàn)陣。
西歐長矛陣都是前胸貼后背、士兵左右相夾的密集隊形,再加上軍工體制的不同,為節(jié)約經(jīng)費一直以匕首自衛(wèi),一旦被短兵手突入內(nèi)圍,無法后側(cè)和左躲右閃,只能在原有陣位以胸膛應(yīng)戰(zhàn)。
羅馬人在吃了這個虧沒有拋棄密集方陣反而改用劍盾組合了。畢竟,密集隊形必疏散隊形好,便于互相支援。中國古代軍隊陣形也有疏密之分,一般都以密集隊形為主。但這個密集隊形是相對中國的情況來說的。因為這里有數(shù)量龐大的復(fù)合弓,拉力二百公斤上下的踏張弩,甚至還有連弩車等遠(yuǎn)程強力投射武器。在這些強力遠(yuǎn)程投射武器面前,任何密集隊形都是找死。所以,中國所謂的密集隊形就是既要降低遠(yuǎn)程弓弩對軍陣的殺傷又要便于互相支援,一般人有人距,隊有隊距。人距大體不少于三米,以便于士兵揮動手中的長兵。這種密集隊形通常也能對抗騎兵沖擊,因為中國騎兵的密集隊形也不是人貼著人的那種,但北魏騎兵以這種隊形沖擊宋軍偃月陣的時候,也多被床弩發(fā)射的長矛洞穿二、三人。
常言,密集長矛陣是對付騎兵沖擊的法寶。也不完全對,拜占庭帝國曾仿效匈奴人建立了一支雙重功效騎兵,也學(xué)騎射,近用長矛遠(yuǎn)用弓箭(不知是否間接偷師于中國?)。在卡西林納姆會戰(zhàn)中,法蘭克人以密集方陣面對這種騎兵,在遭到弓箭打擊時,因懼怕受到騎兵的密集隊形突擊而不敢分散隊形,結(jié)果在猶豫中遭到重大傷亡而敗退。
就騎兵而言,長兵也比短兵有優(yōu)勢。按一些史料披露的馬槍訓(xùn)練標(biāo)準(zhǔn),左右刺擊十刺五中為及格標(biāo)準(zhǔn)。以各裝備長短兵的百人騎兵對沖為例,雙方擊中率各為百分之五十,長兵手先將五十名短兵手刺下馬,然后才有二十五名長兵手被五十名短兵手打下馬。勝負(fù)一目了然,即使短兵手命中率達到百分之一百,每一輪沖擊都打成平手,雙方最后一名士兵對沖,仍是長兵手把短兵手先打下馬,長兵手一方慘勝。當(dāng)然,單個士兵的及格標(biāo)準(zhǔn)并不能代替一支騎兵的平均水準(zhǔn),平均命中率若是達到70%~80%,短兵手命中率就是達到百分之一百都無法讓長兵手慘勝。
一般來說,兵器超過人身高的三倍就揮舞不便。騎兵所用的武器能比步兵更長,是因為騎兵離地面高度大,揮舞的空間也較大,能使用比步兵更長的兵器。但實際使用中,為兼顧靈活,漢軍騎兵所用的丈八長矛(4.14米)已經(jīng)是制式騎兵長矛中最長的了。在訓(xùn)練有素的漢軍騎兵手中,前后左右的敵人都可以靈活刺擊。
曾有步兵使用過超出這一長度的長矛,但是以完全犧牲靈活性為代價的,根本無法靈活揮動,也不需要揮動。為了防止較短的兵器近身,他們往往排成密集方陣,使得從正面接近的敵人要面對數(shù)十支長矛,側(cè)面就不用說了。而且,豎起來一動不動的長矛簡直就是放好了給敵人砍斷的。西歐對此的解決之道是加裝一截鐵制矛桿,這又使長矛更加笨重,一旦落單,就連正面沖過來的敵人都難以刺中,更別說左右了。但在方陣中,不需要刺擊左右的目標(biāo),前方的敵人在近身前,不是撞到自己長矛就是撞到別人長矛。
西歐騎士使用長矛也是一樣,在密集隊形中不需要刺擊左右的目標(biāo),前方的目標(biāo)也不需要突刺,直接借助馬力撞過去就是,但是刺中目標(biāo)后如果不拔出而是推著走容易折斷長矛。而且一旦失去速度,沒有受到如何使用長矛作戰(zhàn)的騎士就必須拔劍近戰(zhàn)了。
而中國騎兵有所不同,單個騎兵之間都有一定距離,如果不會左右刺擊,敵人會從這一空隙中穿過。如果正面不會突刺,只拿著長矛不動,敵人可以避開矛尖貼著長矛靠近。畢竟這不是密集長矛陣,只有把長矛伸出去主動突刺才有可能刺中敵人。
可以說,東西方對長矛的運用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在中國士兵手中是活的,在西歐士兵手中是死的。特別是在落單的情況下,長槍在受過訓(xùn)練的士兵手中,腳步瞬間可突進數(shù)米,配合上長槍的長度,方圓近十米的距離都在控制范圍之內(nèi)。至于長槍在那些武藝高強的武將手中,刺擊無不中,馬踏連營,獨進獨出,敵人的鮮血都濺不到身上。所以歷代武術(shù)家對長槍推崇備至,稱其為“百器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