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以來,由于中原地區(qū)五代迭立,十國紛爭,邊疆地區(qū)和各族也在混亂中建立了其他政權,推動了各地的歷史發(fā)展。其中遼國(契丹)及東北各族情況,另有專篇,本期我們主要介紹的是我國西北、西南等地在公元10世紀左右存在的重要政權。
唐中和元年(881年)四月,此前長期居住在今內(nèi)蒙古與陜西交界地區(qū)的黨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895年)糾合各族軍隊,起兵討伐黃巢農(nóng)民軍。唐廷以其為夏綏節(jié)度使,后賜號“定難軍”,拓跋思恭家族遂世代保有夏(治今陜西榆林橫山區(qū)統(tǒng)萬城)、綏(治今陜西綏德)、銀(治今陜西榆林橫山區(qū)東)、宥(治今內(nèi)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靜(治今寧夏永寧境)五州之地,并保有唐廷所授印信與旌鉞。拓跋思恭家族并被賜姓李。
后梁初,定難軍服屬后梁,晉王李存勖曾遣周德威會岐國軍隊攻打夏州,不克。李存勖滅后梁,定難軍服屬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定難節(jié)度使李仁福死,后唐明宗認為這是拔除這個世襲藩鎮(zhèn)的大好機會,命其次子李彝超移延州(治今陜西延安),李彝超不受命,后唐討伐無功,不得不承認其原有地位。因此定難軍更加鞏固。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死,其弟李彝殷(?-967年)繼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歷后晉、后漢、后周,屢有加封。
晉天福初,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少帝嗣位,加檢校太師。...開運元年春,詔以彝興爲契丹西南面招討使。
漢乾祐元年春,加兼侍中。...
周顯德中,累加至守太傅、兼中書令,封西平王。
《舊五代史》
北宋建立以后,主要用兵于南方割據(jù)政權和北漢,對定難軍的世襲仍采取縱容態(tài)度。到李彝興(李彝殷,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諱改)的孫子李繼捧(962-1004年)在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繼位后,他由于年輕不能服眾,于是將保有了近百年的唐朝印信交到宋廷,他舉家入朝開封,將五州之地獻給北宋。
但由于黨項各部已經(jīng)在夏州地區(qū)居住數(shù)百年,又上百年不受中原政權控制,基本是個獨立王國,因此黨項部族對這一行為大為不滿,于是此事終導致夏州黨項部族在之后反宋的惡果。
唐自安史之亂以后,隴右的河西走廊等地被吐蕃攻占長達數(shù)十年之久。吐蕃貴族在河西嚴酷壓榨各族人民和當?shù)卦瓉淼母髯甯簧蹋餿a們的強烈反抗。9世紀中葉,吐蕃分裂,局勢動蕩。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治今甘肅敦煌)漢人大族張議潮(799-872年)率各族起義,趕走了吐蕃統(tǒng)治者,派人與唐聯(lián)系。當時,河西其他地區(qū)尚在吐蕃控制中,因此使者繞路從戈壁沙漠到唐在河套的天德軍(治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境),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才將起義的消息傳到唐廷(851年,唐大中五年初)。不久,張議潮次第收復河西其他十州地(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相當于今甘肅大部、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和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遣其兄張義澤奉十一州圖籍來朝,唐廷得知后,置歸義軍于沙州。
甘肅敦煌月牙泉,圖片來自網(wǎng)絡。歸義軍時期,沙州社會較為穩(wěn)定,敦煌的佛教也很興盛。
盡管吐蕃衰弱,但東北面的回鶻又開始騷擾歸義軍?;佞X汗國在840年滅亡后,分裂為多部,一部在唐末趁歸義軍內(nèi)亂之機攻占了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到9、10世紀之交時,歸義軍的范圍縮水到瓜、沙二州(今甘肅省敦煌、嘉峪關市等地)。唐亡前后(學界有906、908、910年等說法),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承奉自立為“白衣天子”,建立了西漢金山國,企圖恢復歸義軍舊境,與甘州回鶻相爭,結果被擊敗,成為其附庸。914年,張承奉死后,沙州人以長史曹議金取代張氏,恢復歸義軍。
曹議金(?-935年)是歸義軍的杰出人物,他與回鶻、于闐聯(lián)姻,促進歸義軍經(jīng)濟發(fā)展,提倡佛教,安撫民心,歸義軍在曹氏家族統(tǒng)治下歷經(jīng)五代至于北宋,共五世。最后一位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賢順(生活在11世紀上半葉)與宋、遼等政權都有往來。夏廣運二年(1035年),西夏軍攻瓜、沙二州,次年曹賢順投降,歸義軍滅亡。
晚唐回鶻被黠戛斯人所破后,部眾西遷,分為三支:
甘州回鶻,也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起初役屬于吐蕃,歸義軍興起后轉(zhuǎn)而屬于歸義軍。但到了9世紀末,歸義軍內(nèi)亂,這一支回鶻逐漸擺脫其控制,并攻占甘州等地,在河西占有一席之地。
西州回鶻,也稱高昌回鶻。約在9世紀中期,回鶻已有一部以今我國新疆焉耆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政權。約在數(shù)十年后的866年,這一支回鶻攻占了之前吐蕃所占據(jù)的西州(治今我國新疆吐魯番),隨后以此為中心,五代時和中原及遼國都有往來。其盛時疆域達今我國新疆東半部。
蔥嶺西回鶻,喀喇汗(黑汗)王朝。這是遷徙較遠的一支回鶻,這一支遷徙至中亞帕米爾高原以西,與當?shù)馗疬壍摰绕渌褡?,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時約為公元880年??雇醭运_圖克·博格拉汗(?-955年)開始信仰伊斯蘭教。喀喇汗施行雙汗制,以大汗駐喀什噶爾(今我國新疆喀什),副汗駐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南)。11世紀初,喀喇汗滅于闐,在中亞達于鼎盛,包括今我國新疆西部地區(qū),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
于闐是西域古國。自漢至唐,于闐長期控制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區(qū),以今我國新疆和田為中心。唐太宗滅高昌后,于闐成為唐的屬國,安西四鎮(zhèn)之一。安史之亂以后,吐蕃逐漸攻占安西四鎮(zhèn),于闐被吐蕃吞并。張議潮在848年發(fā)動起義后不久,于闐也擺脫吐蕃統(tǒng)治,恢復了尉遲氏的統(tǒng)治,并與歸義軍往來。
公元912年,于闐王尉遲婆跋即位。他認為自己是唐的宗屬,因此改姓名為李圣天。后晉天福三年(938年),他派遣使者到開封,向后晉進貢。石敬瑭冊封其為大寶于闐國王,派張匡鄴、高居誨前往于闐報聘。
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氂牛尾、玉?等,晉遣供奉官張匡鄴假鴻臚卿,彰武軍節(jié)度判官高居誨爲判官,冊聖天爲大寶于闐國王。是歲冬十二月,匡鄴等自靈州行二歲至于闐,至七年冬乃還。而居誨頗記其往復所見山川諸國,而不能道聖天世次也。
《新五代史》
之后,于闐又多次派使者到中原。北宋建立以后,李圣天派人向宋太祖表示慶賀。之后喀喇汗王朝不斷東進,于闐于11世紀初被滅。
9世紀中葉吐蕃分裂之后的幾個世紀里,主要形成幾個王系:
拉薩王系,以今我國西藏拉薩為中心;
阿里王系,以今我國西藏阿里地區(qū)及克什米爾東部地區(qū)為中心,后來分為拉達克、象雄、布讓三支;
亞澤王系,位于今尼泊爾西北部的亞澤為統(tǒng)治中心;
雅隆覺阿王系,一支居青海,后來形成唃廝啰(青唐羌)政權。
其中青唐羌由唃廝啰(997-1065年)建立,主要位于今青海、甘肅南部等地。其具體歷史因與北宋、西夏有關,將在后面詳述。
公元904年,鄭買嗣取代南詔,建立大長和國。不久楊干真奪取大長和國,以趙善政為主,建立大天興國。后來楊干真又廢趙善政自立,改為大義寧國。937年,出身白蠻的段思平(893-944年)聯(lián)合各族推翻楊干真統(tǒng)治,建立了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洱海西岸)。段思平后被尊為大理太祖。
段思平即位之時,上承數(shù)個走馬燈朝代,頗似中原在五代后重新統(tǒng)一的北宋。他釋放奴隸,廢除苛政,隨后實行封建土地制度,百姓得以發(fā)展生產(chǎn)。南詔時的積弊多被掃除。同時,他加強了各族統(tǒng)治者間的聯(lián)合與統(tǒng)治的穩(wěn)定,因此大理沒有成為短命王朝。他還大力提倡佛教,以穩(wěn)定民心。大理疆域最大時達到今我國云南全境、西藏東南端、四川西南端、貴州西部,以及老撾、泰國、緬甸的北部。
云南大理洱海,2016年8月。洱海周邊地區(qū)是大理國的核心區(qū)域,大理國都位于洱海西岸的壩子中。
大理的建立是我國西南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事件,對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
下一期我們將介紹遼國的早期歷史(907-969年),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
中國歷史概述
69
歷史地理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