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劉表已經(jīng)年老,銳氣漸失,不復當年單騎入荊州時的豪氣,又深患來自曹操、孫權(quán)的危險,對于劉備的到來自然十分開心,于是親自出城迎接。同時送給了劉備一些士兵,并讓其屯兵在新野。
但是此時,劉備已經(jīng)在天下聞名,同時劉表用人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用名不用才,使得荊州很多人才豪杰漸漸歸攏到劉備的麾下。這時候劉表開始忌憚劉備,便讓其在博望抵御夏侯惇和于禁。
演義中著名的火燒博望坡實際上并非出自諸葛亮之手,而是劉備的手筆。當時雙方在博望坡對峙,但一天劉備突然把自己的駐地燒了,裝作撤退的樣子,夏侯惇去追擊卻被伏兵擊敗。
曹操征烏桓時,劉備建議劉表攻擊許都,但劉表不用劉備計策。等曹操征服烏桓,開始南下征劉表,而恰恰此時,劉表病死,劉琮繼位。劉琮瞞著劉備向曹操投降,劉備倉促不能應戰(zhàn),于是率眾撤退。在經(jīng)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擊劉琮,占領(lǐng)荊州,劉備卻表示不忍心攻擊劉琮。
實際劉備處于什么目的沒有攻擊劉琮,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分析,是否真實處于不忍心,不得而知。但其“吾不忍也”能被向來未證實的史料寧可不用的陳壽記錄,說明當時是被很多人知道并傳播的,這次的營銷事件,無疑為劉備的仁德之名加分不少。
撤退一路上,陸續(xù)有人加入劉備的隊伍,到當陽時已經(jīng)有十余萬。現(xiàn)在有人說,這是劉備裹挾百姓當擋箭牌,但是當時曹操尚遠,且接受劉琮投降也要一段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輕裝簡行,曹操是無論如何追不上的。
因有十萬百姓,劉備日行十里,而曹操帥騎兵五千,日夜三百里不停追趕,終于在當陽的長板追上劉備。劉備只帶幾十騎逃脫,其余包括家眷還是被曹操俘獲。所幸遇到劉琦水軍接應,退守到江夏。
同時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促使孫劉聯(lián)合抗曹,進而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需要提的是,實際上在赤壁戰(zhàn)中,除了促成聯(lián)合,并沒有諸葛亮過多的描述。反而是以劉備和周瑜為主,而火攻計是由周瑜提出和實施的。
赤壁大勝后,荊南四郡望風而降,不久后劉琦病死,眾人推舉劉備為荊州牧,至此劉備漂泊半生,終于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基業(yè),向三分天下邁出了真正的關(guān)鍵一步。
不過有人說,劉備不是還投過劉璋嗎?并不是,當時是因為曹操進攻漢中,劉璋懼怕曹操占領(lǐng)漢中后繼續(xù)攻擊自己,于是引進劉備用于抵御曹操。
用現(xiàn)在比喻就像是一家公司瀕臨破產(chǎn),于是引進戰(zhàn)略投資希望拯救企業(yè),結(jié)果戰(zhàn)略投資實力過強,反而將原大股東踢出了管理層。
總結(jié):劉備一生主要的跳槽應該是四次,首先在公孫瓚下時,幫助其抵御袁紹頗有功績。
第一次,由于陶謙的請求,和公孫瓚和平分手,并以拯救徐州的身份入住徐州,并被陶謙遺囑受領(lǐng)徐州。
第二次,被呂布偷襲后,投靠曹操控制的朝廷,并在受衣帶詔后,以奉詔討賊的大義身份與曹操對立。
第三次,和曹操對戰(zhàn)失敗后,投靠袁紹,并在知道袁紹不可為的時候,開辟汝南戰(zhàn)場牽制曹操。
第四次,袁紹敗后,投靠劉表,并助其抵御曹操,并在劉琮投降曹操后,也未攻擊劉琮。
從之前的詳細分析也可以看出,劉備每次在投靠別人時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并在團隊中很懂得搞好人際關(guān)系,均有立功。而每次的離開,又有合理的理由且保有仁德的名聲,所以可以看到無論袁紹還是劉表都是非常歡迎和禮遇。這就是劉備為什么最后能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梟雄。
反觀呂布,為利益先殺信任自己的丁原,后又殺義父董卓,投袁紹后,縱兵劫掠,輕慢袁紹麾下將領(lǐng),最后是被袁紹“殺”出來的,投靠劉備之后,又是偷襲占領(lǐng)劉備的徐州。
明眼人都能看出,呂布稱為三姓家奴并非是最后失敗導致,早在其所作所為之中已經(jīng)埋下了原因。不能不讓我們后來人在生活工作中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