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解三國⑦仲潁之亂:董卓是怎樣發(fā)家集權(quán)和身敗名裂的?
一 董卓之亂事件概覽?
董卓之亂,指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實行的專權(quán)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詔率兵進入洛陽,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guān)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卓敗,挾持漢獻帝劉協(xié)西走長安,并驅(qū)使洛陽數(shù)百萬人口西遷長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nèi)盡成瓦礫。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歷時三年的董卓之亂,時間雖短,卻使東漢政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董卓專權(quán)暴政引起的諸侯討伐,為群雄割據(jù)局勢打下了基礎(chǔ)。東漢政權(quán)日趨衰敗,三國群雄在此期間先后登場,軍閥混戰(zhàn)的三國亂世由此開啟。
二 董卓發(fā)家史 – 拜將封侯
1董卓,字仲潁,出生豪強之家,死于192年,隴西人(今甘肅岷縣),隸屬漢羌胡多民族雜居地涼州,地區(qū)屬性民風彪悍精通騎馬射箭,耕地少技術(shù)落后草原打獵為生。
2 性格和能力:身材魁梧,兇悍脾氣大,粗野任性, 好爽特能混。能識文斷字,通曉武藝,加上出身好,混出了名氣,成為了當?shù)氐娘L云人物,也是小地方一霸。
3 仕途:
A東漢募兵制下有工資和工作,所以當上了特種兵 - 羽林軍(皇帝警衛(wèi)部隊)。
B 交際能力強遇到老鄉(xiāng)伯樂 – 名將張奐,被推薦回涼州軍中擔任司馬(參謀)。
C 西羌入侵關(guān)中東羌,受命鎮(zhèn)壓,經(jīng)歷大小百余戰(zhàn),勝利后被升為郎中-都尉和校尉。
D 受命東中郎將頂替盧植平叛黃巾軍,水土不服加寡不敵眾,戰(zhàn)事不利被免職戴罪。
E 逢黃金起義被鎮(zhèn)壓后大赦天下,又碰涼州叛亂,跟隨皇埔嵩平亂,官拜副中郎將。
F 皇埔嵩作戰(zhàn)不力被張溫替換后,只有董卓一路大勝,被封破虜將軍和鄉(xiāng)侯爵位。
評價總結(jié):目標明確參政而且是有實權(quán)的武將。作戰(zhàn)確實勇猛,為人至少這時還不錯。
三 董卓爭斗史 – 萌生異志
A 西涼韓遂再度東犯陳倉,征戰(zhàn)中與主帥皇埔嵩作戰(zhàn)思路不和,有縱敵養(yǎng)兵自重不臣之嫌,被上報后朝廷用明升暗降之計,晉升為九卿之一的少府以奪兵權(quán)。
董卓以感性水土不服,和士兵手足情深不肯分離和理性羌胡易生變?yōu)橛?,回絕甚至威脅朝廷,不肯去洛陽上任。
B 朝廷一看不想來京城當官,那就改任命到并州當刺史,部隊交給皇埔嵩統(tǒng)轄。朝廷那時候也沒辦法,外戚和宦官打的火熱,各地還有叛亂和黃巾軍余黨。
沒想到這次董卓態(tài)度更強硬,直接上書說到兵權(quán)肯定是不上交的,那個鬼地方并州也不會去的,于是率部駐扎在河?xùn)|郡,就這樣心安理得的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
C 不久等來了時機,大將軍何進聽袁紹之計,叫一些外兵進京助威好誅殺宦官。而董卓是最近的一支兵馬,馬上率領(lǐng)3千輕騎火速趕往洛陽。對于后面的大將軍詔令,停止進軍果斷不理,就在洛陽西郊 駐扎觀望局勢。
沒幾天看到洛陽起火,一打聽何進被殺了,袁紹攻打皇宮,而宦官被迫挾持小皇帝逃往邙山。董卓馬上掉轉(zhuǎn)馬頭向北前進,在黃河邊找到了少帝等人,后入京城。
評價總結(jié):跟朝廷幾個回合的較量確實不易,需要很大的實力做后盾,還要有勇氣。時機來了馬上能抓到,而且能抓住重點迎接皇帝,而不是去搶地盤和殺宦官。
四 董卓集權(quán)史 – 獨掌朝政
入京以后,董卓集團一系列措施的好壞利弊,才是我們重點要了解和研究的?
1 增強武力 – 從瞞天過海 –趁火打劫 – 離間計 - 借刀殺人 到順手牽羊
A 瞞天過海 –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太陽,太陰。
因為著急入京,只帶了3千輕騎兵馬。那怎么辦,這點兵力根本威逼鎮(zhèn)壓不了朝廷和其他勢力,所以得玩點小計謀。
于是董卓每天晚上將部隊悄悄出城,天明大張旗鼓進城,造成援軍抵達的假象。來回個十幾次,朝野不辨虛實根本不敢亂動。直到之前駐扎的大軍陸陸續(xù)續(xù)趕到。
B 趁火打劫 –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絕柔也。
何進不是被殺了嗎,那他的部下怎么辦。董卓果斷開出各種價碼,說跟我混有飯吃,趁著京城剛大亂,收編了何進部下和其他京城警衛(wèi)和禁軍。
C 離間計 –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
丁原不就是因為呂布很牛才敢這么囂張的嗎?那就先殺了呂布,如果不易就去收買他。即使收買不了,那至少也要讓呂布和丁原關(guān)系變差,好有機會做掉丁原。于是李肅獻計攜帶金銀去勸降呂布,外加武將最愛的赤兔馬和封官拜爵的權(quán)力榮譽。真的是要權(quán)有權(quán)要名有名要利有利,要偏愛的有偏愛的。加上本是見利忘義的呂布,一拍即合。
D 借刀殺人 –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出自力,以損推演
其實離間或勸降呂布即可,至少丁原缺一臂。沒想到,李肅更狠,直接建議呂布殺了自己的主公,說是給董卓的見面禮。而呂布竟然就真的做了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E 順手牽羊 –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再說必得,少陰,少陽。
兵不血刃拿下丁原,部下一臉懵逼,主帥死了,走的走逃的逃,除了呂布的親信,其他兵根本可以不用管,董胖也不怕兵多,順勢整合了一些想吃飯打仗的并州軍。
這幾步棋走的真是666,特別是勸降呂布這段演義寫的特別精彩,本來想現(xiàn)在詳細分析寫寫的,本章篇幅和內(nèi)容關(guān)系,以后再集中出一章,專門分析勸降將領(lǐng)比如張遼徐晃黃忠關(guān)羽太史慈甘寧的和他們是如何應(yīng)對的,特別有意義和有意思。這里面關(guān)系到很多縱橫謀略和儒家忠義文化。對任何時代的人做策略選擇都特別有用。
如果說剛?cè)刖┏俏淞χ凳?/span>10,隨著這幾波操作至少上升到40,加自己的大軍到80了。
2增強文臣 – 正反的殺一儆百
A因為之前有黨錮之禍,有些官員當不了官或在監(jiān)獄,所以大赦天下,贏得部分士人。B 樹立名望,故意任命或威逼大儒名士輔政,比如蔡邕,荀爽,楊彪,王允等。
C 酷刑鎮(zhèn)壓或免職反對派,比如尚書盧植,司空劉弘,中郎將張溫等 D 和解權(quán)臣和任命地方大員,如袁紹曹操,韓馥劉岱,張邈孔融。雖然都是后面關(guān)東聯(lián)軍的主力。但至少在當時穩(wěn)住了局勢,安定了很多士族官員和地方大員的心。
3增強自身 – 野心欲望的可怕
A 因為護駕有功,司空失職被免了,自己先當了一段時間司空。 B 運作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上面還有更大的官,這當然 不行,得恢復(fù)丞相制度,自己直接當相國,同時廢除宦官當政的尚書臺。三公九卿你們繼續(xù)當,不過歸我相國管。
C 權(quán)力到是上來了,見了皇帝咋辦。所以又學(xué)人臣的最高三個禮遇,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蕭何都是大功被封而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自封的相國居然猖狂到無敵。 D 最后自己搞個在宋朝出名的名號太師,演義中還說想獻帝禪讓當當皇帝的隱。真的是人無自知太可怕,雖然他看不到后面的曹操和司馬懿是何等厲害,都不敢僭越。
其實到這里,不管是文臣武力的措施,都極大的加強了整個中央統(tǒng)治和安定了朝廷。只不過,接下來的很多做法確實天理不容,直到成為歷史上少有的遺臭萬年。
五 身敗名裂史 – 細數(shù)那些不可原諒的罪過
1 廢并殺死少帝自己立獻帝 – 董卓的理由如下
A 少帝雖無過錯但低能沒水平,劉協(xié)雖是庶出但聰明有威儀。所謂有能者居之。 B少帝本來先皇就不喜歡無奈何氏強大,而更喜歡小兒子劉協(xié)。也算遵從先皇遺愿。 C少帝外戚勢力還有余黨,而劉協(xié)的外戚董太后勢力更可控,畢竟五百年前是一家的。
D 最主要的還是少帝是你們立的,為了打擊你們余黨士族和樹立自己權(quán)威,必須廢掉。 E 學(xué)習(xí)先人伊尹和霍光輔政,美其名曰為了國家的強大 ,可惜霍家后面也被滅族。
看起來理由很充分,最致命的還是沒理解,士族儒家信奉的宗法制和君權(quán)神授的根深蒂固。沒辦法,山野村夫確實很難理解,什么叫殺身成仁。想用個人感性偏好,理所當然代替理性思考的按條件時機辦事,確實是有點任性自以為是了。
2殺死何太后 – 順便夜宿帝室,淫亂后宮 – 挑戰(zhàn)道德底線
3縱容士兵搶劫甚至殺害無辜百姓,奸淫婦女 - 跟土匪何異 當年劉邦入咸陽都不敢做的事情,董卓居然做了。
4 遷都前,搶劫富豪。遷都時,脅迫百姓,不從的屠殺。遷都后,火燒房屋寺廟信仰。
5 安葬何太后時順便盜墓皇陵,居然發(fā)死人財 - 不懂什么叫死者為大,皇權(quán)不可侵犯。
排除異己不算惡劣的話,這上面都做了,也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牛人,完全沒人性。
六 董卓集團的人員結(jié)構(gòu) – 基本也算是陣容豪華,可惜啊。
1 文臣謀士 – 女婿李儒、毒士賈詡、辨士李肅、名士蔡邕伍瓊周毖等,簡單介紹下吧。
A李儒,字文優(yōu) [1] ,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的博士 [1-2] 、弘農(nóng)王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 (弘農(nóng)王)。董卓死后,李傕[jué]攻進長安,控制朝政,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李儒不知所蹤。
B李肅(?-192年),五原(治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北)人。永漢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陜,欲以詔命誅輔。輔等逆與肅戰(zhàn),肅敗走弘農(nóng),布誅肅。
C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zhèn))人。 [1]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qū)?/span>,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xù)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jīng)。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jīng)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quán)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nèi),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xiāng)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2武將 – 呂布張遼、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華雄胡軫、徐榮段煨牛輔等
A華雄(?-191),中國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guān)東軍閥聯(lián)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zhàn)中被孫堅一軍所殺。明·羅貫中所著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改動,描寫華雄被劉備二弟關(guān)羽所殺,這段被稱為“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jié)也流傳于后世。
B徐榮(?-192年),玄菟人(一說為遼東襄平人,《公孫度傳》中說公孫度本遼東襄平人,遷居玄菟,為同郡徐榮所舉,任遼東太守。同郡當是同“玄菟”郡),東漢末年將領(lǐng)。本為中郎將,曾向董卓推舉同郡出身的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于汴水之戰(zhàn)中擊敗曹操的獨立追擊軍,以及在梁東之戰(zhàn)中擊敗孫堅的部隊。在董卓死后,受司徒王允的命令與李傕、郭汜交戰(zhàn),因部將胡珍投降,寡不敵眾,于新豐之戰(zhàn)被擊敗,戰(zhàn)死在亂軍之中。
C胡軫,字文才,涼州(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年董卓部將,與同是涼州出身的楊定均為涼州有名望的豪杰,后屬王允、李傕部下,官拜東郡太守。191年,孫堅討董卓,董卓派胡軫率兵五千,攻打?qū)O堅,并任呂布為騎督。胡軫與呂布不和,軍中士兵散亂,胡軫、呂布敗走。192年,董卓死,李傕反叛,王允遣胡軫、徐榮在新豐對戰(zhàn)李傕,徐榮戰(zhàn)死、胡軫率眾投降。《魏書》記載,他在誣死游殷一個月后,被游殷的魂魄索命而死去。
其他的不知名的就不說了,知名的后面出場很多,再另外介紹。
大概的董卓亂政講完了,至于具體的和關(guān)東盟軍怎么打的下一章一起講,怎么死的得和第十一章王允連環(huán)計一起講。下章預(yù)告:知解三國⑧關(guān)東聯(lián)盟:一群烏合之眾的聯(lián)歡?
本章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 2 三國那些事兒 3 三國兩晉南北朝 4 三國演義
5 縱橫三國論英雄 6 看懂三國的第三本書 7 三十六計
——寫于 2019/2/9 ~ 21-3點 —— 第一次校訂于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