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劉宏;
生卒時間:公元156年-公元189年,享年33歲,40歲已成東漢皇帝們不可逾越的死亡線。
在位時間:22年
出身:漢章帝的玄孫,上一任皇帝的侄子,諸侯王出身,世襲解瀆亭候
如何上位:有外戚竇氏挑選繼承人,12歲登基為帝;
如何死的:病死于宮中
帝號含義:孝靈皇帝,史稱漢靈帝;
年號含義:建寧 熹平 昭和 中平,從這些字可以看出,天下已經不太平了,朝廷和皇帝通過年號,一再的尋求和平、安寧,希望天地正氣重臨人間,繼續(xù)漢朝國祚。
主要輔助大臣:竇武、陳蕃、劉儵、尹勛、盧植、臧旻、朱儁、蔡邕、(宦官王甫、曹節(jié));
生平:
這是一個會寫詩和賦的皇帝,有多篇作品傳世。算是這么多漢朝皇帝中比較能寫的。一個詩歌青年,并不是藝術家。所以他在京城還設立一個太學,叫“鴻都門學”,專門招收學生學習、研究詩和賦,他本人也經常到這個太學和學生討論詩和賦。連朝廷官員都從這里提拔為主,后來因為這種用人方式觸動了傳統(tǒng)的儒家官僚和太學學子的利益,在不斷抗議聲中被取消。
他還有個癖好,據說非常享受街市生活,讓宮女太監(jiān)們在皇宮里布置一個街市,然后由宮女太監(jiān)分別扮演商人小販和顧客,漢靈帝也樂于扮演各種角色。而且這種游戲一玩就好幾年,整個皇宮都被搞的烏煙瘴氣,沒有家長管教的熊孩子,果然還是什么都敢玩。長大成年后不玩這些,就玩裸跑,他通過宦官們賣官鬻爵,收集錢財在皇宮里建立了一個成年人的游樂場,叫西園。非常大,據說有一千多間房屋,種植非常多的名貴花木,然后命令宮女們裸體游玩,樂在其中。
漢靈帝十二歲以外地侯爵的身份登上王位,第二年就遇到宦官和外戚、文官的政治斗爭,以宦官大勝結束。從此朝廷三方勢力只剩下宦官一家獨大,一個沒有根基和背景的皇帝,基本無法擺脫宦官的控制和壓力。再加上連太后都被軟禁,一個小孩子皇帝,無論是學習、成長都成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根本無法或者正統(tǒng)的儒家方式的教育,更加無法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樣成長起來的皇帝,要想有政治抱負、有所作為,也是不太可能。
漢靈帝剛登基皇位,十三歲時就眼看著太監(jiān)發(fā)起政變,以假傳圣旨的方式,對他名義上的繼母、舅舅和文官進行了打擊和屠殺。
十五歲娶宋氏為皇后,然后幾年之間都基本處于學習狀態(tài),朝廷大事、國家行政基本交由宦官打理。這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朝廷和帝國,一切都顯示即將亡國的征兆。朝廷每況愈下,天災之類的好像都已經習慣了不斷發(fā)生了。一些邊疆叛亂、民間起義,基本都由盧植、臧旻、朱儁等這些將軍搞定。劉宏對天下的危機,并沒有多少意識的。所以這種結果是讓他覺得,太監(jiān)還是不錯的,又聽話,又能做事。
十六歲那年,中常侍太監(jiān)王甫因憎恨渤海王劉悝欠錢五千萬賄款不給,因此誣陷渤海王造反,后被漢靈帝下獄自殺。這個劉悝是漢桓帝的親弟,也是漢靈帝的堂叔。
二十一歲那年,因為不喜歡宋皇后,因此后宮其他妃子聯(lián)合王甫,陷害宋皇后使用巫蠱害人,被漢靈帝打入冷宮,抑郁而死。后來宋皇后的父親及兄弟也同時被殺,太監(jiān)也越來越殘暴了。
二十三歲,因中常侍王甫被人告發(fā),惡行累累,被下獄處死。同年一批文官看到王甫這個頭子被殺,意圖發(fā)動政變,徹底鏟除宦官,但因泄密,主要人員全部被皇帝下令處死??磥頋h靈帝對文官一點也沒手軟,甚至還帶點恨意。這種密謀的事情,好像真的很容易泄密,難道古人的保密意識都這么差嗎?總結一下所有的密謀,基本上只要能保密就能成功。
二十四歲,力排眾議,立底層出身、靠賄賂進入后宮的何氏為皇后,遭到全體官員的反對,但漢靈帝一點也聽不進去。何氏父親被追封為車騎將軍、其兄何進官至大將軍,權傾一時。后來和袁紹謀劃誅殺宦官,但遭到何氏的阻攔,反被宦官砍頭。還是袁紹帶兵沖入皇宮,殺死全部宦官,才算是徹底清除了宦官。當然這是后話。
二十八歲,黃巾軍起義,朝廷震動,二十九歲那羌族叛亂,無法平定,漢靈帝才算是對天下危機有了一些直觀的認知。才從花費無數、豪華奢侈、美女眾多的西園沉迷中清醒過來。
在三十二歲那年,鑄四把“中興劍”,并進行了龐大的閱兵式,準備奮發(fā)圖強,中興漢朝,讓天下回歸太平,讓劉氏統(tǒng)治重新穩(wěn)定。
可以天不遂人愿,天下大勢,并不是一個人或一場閱兵就能改變的,漢靈帝在三十三歲那年,突然病死于宮中。
漢靈帝劉宏,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多次想廢長子立第二個兒子為太子,但沒有成功,死后由長子劉辯繼位。剛過一百多天,就被董卓廢了,立漢靈帝的二兒子劉協(xié)為帝,為漢獻帝。這下好了,兩個兒子都當皇帝了。這個漢獻帝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后來禪位給曹操的兒子曹丕的那個皇帝。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這個皇帝估計比漢朝的好多皇帝都要有名氣。簡直可以說是史書中的網紅。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1、168年官僚集團第一次鏟除宦官失敗,史稱“九月辛亥政變”:也稱第二次黨錮之禍;這一年,也是劉宏登基后的第二年,劉宏年僅十二歲,尚未親政,基本有竇太后、竇武及其家族控制了朝政。本來外戚和宦官是天然的聯(lián)盟的,多少年都是這樣。竇太后等都是依靠宦官控制朝廷大臣、行使部分權力,家族勢力只是權力構成的一部分而已。因為經過幾個皇帝的支持,宦官的勢力已經不是僅僅太監(jiān)這么簡單了,權力是會生長的。
最大的變數是因為竇武,這是一個武將,雖然權傾朝野,卻非常羨慕陳蕃這位兩朝老臣的知識分子的風骨和名聲。所以邀請這位陳蕃出來主持朝政,而這位陳蕃確是儒家分子的帶頭大哥。一有機會就提拔第一次黨錮之禍中被禁止做官的學生。這樣些人提拔越多,就感覺自己力量越大,對宦官的憎恨就越多。到這一年的時候,這些知識分子終于忍不住要計劃鏟除宦官。奇怪的是竇武也很熱情的參與了進來,還想先向皇帝報告,取得主動權。卻沒想到因為這樣泄密了,讓宦官們了解到了整個計劃。所以宦官王甫、曹節(jié)就策劃了這次政變。
主要手段就是先利用自身優(yōu)勢,控制皇宮和皇帝的印章等,假傳圣旨,軟禁竇太后。同時利用假圣旨和軍令,調動軍隊抓捕參與的官員,并包圍逼死竇武。一個大大有前途的外戚竟然就這樣自殺身亡。竇家遭到宦官清洗,陳蕃等人全部被殺,連同多個家族被夷族,逃亡者被追殺,連收容逃亡者、幫助逃亡者的人都被全家處死,手段空前激烈。經過這一次,文官和外戚勢力被一網打盡,宦官一方獨大,掌控天下,黨錮進一步加劇,且更多相關連的人被禁止做官。
2、重用宦官,設立“十二個中常侍”,史稱十常侍,后有三國演義里面描述的十常侍之亂。文官和外戚被一鍋端了,朝廷只剩下宦官勢力。皇帝年幼,只能依靠宦官維持朝廷和皇宮的運轉。所以,漢靈帝劉宏一再擴大宦官的規(guī)模,直接將中常侍擴大為十二人。從此,宦官開始處理國家大事,成為皇帝無法擺脫的掣肘和依靠。其實一個小孩子,在皇宮這種高墻大院里,沒有親人,沒有玩伴,也只能與太監(jiān)相依為伴了,不信任太監(jiān),還能信任誰?
3、熹平石經:公元175年,漢靈帝組織了一次文化盛世,那就是用石碑刻儒家七經,包括《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一共刻了八年,完成后樹立在太學門口,供天下學子抄寫、臨摹、拓印。成為天下儒家經典的標準版本,是當時儒家經典的正式官方版。據說當時全國各地趕著馬車去抄寫的經文的人,把整條街都堵住了,成為京師一大盛景??梢娞煜氯硕伎释x書,而且讀書的都是有錢人,都是開車的。
4、再次打擊儒家官僚:在第二次黨錮八年之后,即公元176年,一個太守上書要求皇帝取消黨錮,但再次刺激了宦官的幼小的心靈。這個太守曹鸞被處死,同時皇帝下令,所有之前涉及黨錮的官員和知識分子,三代三族之內的人,都不得做官。全面擴大了打擊范圍,儒家知識分子遭到嚴重打擊,基本退出權力中樞,再也沒有回天之力。東漢末年很多天才知識分子、謀臣都隱居各地,不愿或無法為官,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的影響。
4、明碼標價、賣官鬻爵:在沒有文官的制約下,沒有儒家禮學、中庸、春秋等理念和規(guī)范的約束下,宦官們的道德水準直線下降。因為天下已經開始大亂,朝廷失去大量稅收,但皇宮的龐大人口還是需要保持開支,皇帝劉宏也需要龐大的金錢維持其享樂開支。要想增加收入,唯一的辦法就是賣官鬻爵,明碼標價,只要能出的錢就能買到各種官銜和爵位。甚至還惡劣到連升官也要按價格買,否則沒得升。如果你官位不是買的,那么你要補交錢,而且非常貴,有的要相當于二十年的俸祿,很多人因為交不起錢被罷官,或者自己就不干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進一步失控,接踵而至的黃巾起義也將發(fā)生,漢朝傾覆在即。
對歷史的影響:
1、太平道教主張角發(fā)動黃巾起義:公元184年,全國八個州的太平道教徒及平民在張角三兄弟的號召下,正是起兵反抗朝廷,計劃取代劉氏,建立新的王朝。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年自然災害不斷,地震、洪水、蝗蟲、瘟疫頻頻發(fā)生。朝廷沒有能力、沒有資金、沒有人才可以進行有效賑災。
瘟疫是太平道教發(fā)展的溫床,落后的醫(yī)療條件下,瘟疫無法控制、無法預防、成為底層民眾心中最大的恐懼。因此,太平道教這宗宣稱依靠靈符、符水、驅鬼等方式可以治愈瘟疫、治愈疾病的說法給予了絕望的底層人們以極大的希望。太平道家得于發(fā)展出了龐大的信眾,在宗教蠱惑下,終于引發(fā)暴動。一時之間,多地州郡失守,地方根本無力應付,朝廷震動。連漢靈帝都被激發(fā)的要勵精圖治,發(fā)憤圖強、中興漢朝。
這次起義雖然規(guī)模龐大,但在漢靈帝派出皇甫嵩、朱儁等人組織軍隊進行鎮(zhèn)壓后,在當年年底,黃巾軍即被撲滅。這次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并沒有直接撼動漢王朝。只是促成了地方勢力的全面崛起,地方郡守開始掌握軍事力量,形成對中央的威懾和對抗的實力。所以有人說泥腿子造反,三年不成,也是有道理,一般的統(tǒng)治者都不怕底層農民造反,而是怕貴族造反,那才是致命的。
2、重置州牧:這是漢靈帝在死前一年(公元188年)做出的一大改革政策,是為了應對地方不斷增多的起義、動亂、殺官、搶劫等問題的。具體就是將原來監(jiān)督郡縣官員的刺史,改為州牧,全國設十三個州牧。本來這種官名的改變也沒什么,但它卻不單止是名字的改變,而是權力結構的改變。原來的刺史只有監(jiān)督權、軍隊調動權等。改為州牧后,朝廷將更多的權力下放給了這個州牧,包括人事權、招兵權、軍隊控制調動權、稅收財政權等,幾乎將該有的和不該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了這個地方官上。
這種改革,其實只是添亂,但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經過幾十年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和擾亂朝綱,朝廷已經失去了地方的稅收;軍隊的費用、朝廷的開支,已經無法維持正常運轉。
因為黨錮之禍、賣官鬻爵和宦官的打殺,地方已經沒有能做事的官員了。但如果那些起義、動亂不制止,天下就要沒了。所以皇帝還是要想辦法解決,最后想到的就是朝廷將權力給到地方,讓地方官員州牧負責搞定所有的事情?;实壑回撠熢诨蕦m的西園和美女們玩裸跑。
而且這放權的政策,從來都不可能是從上至下主動實施,都是在既定事實的情況下,給予認可而已。也就是說,在漢靈帝設立州牧的時候,其實地方權力從黃巾軍起義開始,已經明顯的被地方掌握,中央已經無法管理地方,從而只能承認權力給州牧。
這就等于放出一頭真正的怪獸,一個能真正威脅皇權、取代皇帝的怪獸。一旦州牧掌握所有權利,包括軍隊和財政、人事,就等同于一個小朝廷。什么事情都不用通過皇帝就可以做主。時間一長,州牧如果不是地方豪族出身,也會和地方豪族聯(lián)合,不管經營地方、發(fā)展勢力,都是需要雙方的合作的,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然后一個個的獨立王國就出來了,其實東漢不是滅亡在黃巾軍手里,而是滅亡在地方州牧手里。
3、邊疆叛亂:這邊黃巾軍剛剛覆滅,估計西邊的少數民族還未接到黃巾軍已經覆滅的消息。還想趁著天下大亂渾水摸魚。涼州羌族等少數民族首領如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在185年又起兵叛亂。從此再沒能平定,從來打擊邊患沒有輸過的大漢朝是真的衰弱了。后來這些起兵的人,都是三國諸侯爭霸前期的有名軍閥。三國時代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