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秦漢帝國,曾在同一時期達到強盛的頂峰。而在持續(xù)的時間上,羅馬帝國要遠長于秦漢帝國。秦漢帝國的士氣于公元107年走向衰落,標志性事件是東漢政府再次下令撤銷西域都護府;羅馬帝國的士氣則延續(xù)到公元363年才走向衰落,標志性事件是尤里安東征,打到波斯首都城下后撤退,精銳盡失。
盡管兩大帝國士氣衰落的時間間隔二百五十六年,但衰落的情形卻有許多相似之處。
其中一個相似之處就是首都的東遷。
公元9年,西漢王朝滅亡,代之以新王朝,十四年后,公元23年,新王朝滅亡,秦漢帝國進入軍閥混戰(zhàn)時期,一直打了十三年,到公元36年,東漢帝國統(tǒng)一全國,定都洛陽。這是東方秦漢帝國首都的東遷。
?
將近三百年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經(jīng)過長達二十年的內(nèi)戰(zhàn),統(tǒng)一分裂的羅馬帝國之后,將首都從意大利的羅馬東遷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于公元324年東遷,公元330年建成新首都,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
?
兩個帝國遷都的原因也頗有相似之處。盡管直接原因都是因為內(nèi)戰(zhàn),但尚未全面爆發(fā),而實際上已經(jīng)令帝國備感力不從心的北方野蠻部落勢力的壓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東方秦漢帝國到了東漢時期,已經(jīng)無力經(jīng)營西域,兩次撤銷西域都護府;西方的羅馬帝國則受到舊都意大利羅馬以北哥特人、汪達爾人等的軍事威脅。
秦漢帝國自公元107年衰落之后,經(jīng)過漫長的掙扎,終于于從公元304年開始進入長達一百三十五年的五胡亂華十九國時期,北方半壁江山被游牧民族入主。代表華夏民族政權(quán)的東晉建都今南京,茍活一隅。
羅馬帝國自公元363年衰落后,也經(jīng)過了漫長的掙扎,于公元476年滅亡。此時,羅馬帝國的西部領(lǐng)土上建立了以東哥特王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為代表的游牧王國,情形和中國北方的五胡十九國相似。代表羅馬人的東羅馬帝國以亞歐大陸分界線歐洲一側(cè)的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偏安一隅。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無法再代表完整的羅馬帝國的東羅馬帝國,被后世改稱為拜占庭帝國(其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前名叫拜占庭)。
?
羅馬帝國滅亡后的拜占庭帝國(公元476年)和被趕到長江流域的東晉(公元317年)前后相距一百五十九年。這兩個國家的命運則大不相同。
不同于東晉的主要威脅來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拜占庭帝國的威脅同時來自于東西兩側(cè),可謂是腹背受敵。西方威脅是類似于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東方則是強大的波斯薩珊帝國。
中國的東晉偏安長江流域,經(jīng)過數(shù)次改朝換代之后,歷時二百七十二年。在此期間,游牧民族和華夏民族經(jīng)過漫長的融合,形成全新的華夏民族。公元589年,中國再度統(tǒng)一,嶄新的華夏民族至此迎來歷史上第二個士氣高昂的偉大時代。
代表羅馬的拜占庭帝國一直存活到公元1453年,如果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算起,長達九百七十七年,如果從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算起,則長達一千零五十八年。在這段滄海桑田般的悠悠歲月里,拜占庭帝國雖然主要是挨打,但也曾出現(xiàn)過兩次短暫的士氣勃發(fā),這段歷史,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講述。
它們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在于,拜占庭帝國雖然存續(xù)千年,但實際上已經(jīng)經(jīng)過多輪的改朝換代,只不過歷朝歷代都打著羅馬的招牌,而東方華夏民族則更傾向于換招牌。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傾向,從現(xiàn)代足球運動中也可見一斑。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換老板不換招牌,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則換老板必換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