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要先問一下家長,家長犯錯以后,你愿意受到懲罰嗎?怎樣才能讓你改正錯誤呢?家長就會說我做的都是對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來講,他也會說他做的都是對的,他也不想這樣。所以,犯錯是一個概念,犯錯是相對誰來講的呢?犯錯是相對家長來講的,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他都是有理由,都認為是對的,所以每一個人都選擇自己認為對的行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角度里邊,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在另一個角度的人,看另外一個角度的人的時候,才認為是錯誤的,其實只是我們的角度不一樣,沒有對錯;
如果孩子犯了一些原則性的錯誤,明知道不該這樣做,故意那樣做,該懲罰孩子嗎?這樣的話,第一點,要設(shè)身處地的讓孩子體驗一下,感受一下他這樣做的后果,這樣做的后果是你想要的嗎?你能承擔這個責(zé)任嗎?如果能承擔的話你可以這樣做,如果不能承擔的話,你就不能這樣做,所以要假設(shè)它的后果。第二點,孩子真正做錯以后,簡單的懲罰是可以的,比如說懲罰你今天去面壁思過,站在墻角去考慮一下,這樣做對不對,知道你要想出另外的做法為止,而不是只停留在錯誤上,不要強化錯誤,要給他指出改正錯誤以后該做什么,正確的道路是什么。
對3歲前的孩子不要懲罰,4歲以后的孩子,可以有一些簡單懲罰,但是在選擇懲罰的時候要注意幾點,第一,懲罰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了發(fā)泄情緒,也不是為了記住這次錯誤,記住錯誤就錯了,懲罰的目的是讓他找到另一種做法,改變現(xiàn)在的行為。第二點,懲罰孩子時,不能不讓他吃飯,不讓他睡覺,不讓出去玩做懲罰,而是應(yīng)該放在一個角落里,讓他反省,讓他思考作為懲罰,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懲罰的作用,而不起副作用。
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改正錯誤?要讓孩子真正的改正錯誤,就要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另一種可能性,比如孩子欺負別人了,你可以和孩子來玩角色扮演,等扮演的時候,你扮演孩子,讓孩子扮演被欺負的孩子,孩子體驗之后,他就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這是體驗式改正錯誤。第二種就,是讓孩子推理,如果你這樣做下去的話,后果是什么,后果你是不是想要的,如果你不想要的話,還有沒有其它做法,其它的做法的后果是什么,所以,我們要用這個情緒八問來問孩子,第一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第二問,你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第三問,這樣的后果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那第四問,你打算怎樣做呢?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做法呢?第五問,更好的做法的后果是什么?第六問,這樣的后果是你想要的嗎?第七問,如何才能達到你想要的后果呢?第八問,如果有了這樣的后果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這樣的八問會讓孩子比較深入的去思考,這樣做的后果,從而做出一個調(diào)整,做出一個選擇來。
所以孩子犯錯后,總結(jié)為三點,第一點不要給孩子貼標簽,認為它是錯的,要問清楚原因,因為當你定義它是錯的話,再改變就難了,只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可以,第二點就是懲罰孩子要有度,要講究方法。第三點,在引導(dǎo)孩子的時候用情緒八問,就能把孩子從錯誤里面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