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碑護碑亭在岳麓書院的南面偏西,不是預先做過功課,可能就遺漏了。如果跟團旅游,得事先跟導游打個招呼。
里面的麓山寺碑,是我國現(xiàn)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厘米,寬133厘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678~747年)親自撰文、書寫并且鐫刻。也有說是他人所刻,起碼他是個“監(jiān)理”或“質量檢驗員”。因文、書、刻三者俱屬上乘,因此有“三絕碑”之譽。
又因為李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既顧及“北海”,又不漏“三絕”,后人干脆將其稱為“北海三絕碑”。
麓山寺碑曾為歷代藝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豐三年(1080年)專程前來臨習,并刻“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十六字于碑陰(沒拍到)。
也因為“麓山寺碑”名氣太大,歷代多有人前來拓取,方法不對,致使這一石碑遭到破壞,再加上一千年來碑面的風化,成了今天的這個模樣。已用鐵欄門鎖之,思泉將鏡頭穿過鐵欄,拍了這么幾張片子。
碑為青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清晰無損。
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現(xiàn)存1000余字。字體楷書。碑文敘述自西晉泰始年間建寺至唐代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詞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這就是“三絕”之所在。
為讓大家能更細地欣賞,截取局部放大置于后。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來張紙條,將原片奉上。
-
該碑原置于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書院,明知府錢澍(?~1809年)建亭護碑,做了一件好事。
(待續(xù)。文字部分參考了網(wǎng)上的資料,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