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去過那個小店了。位于繁華都市的一隅,與星級飯店成鮮明對比的那個胡同中的古老建筑——西安羊肉泡饃店。
長這么大,第一次吃到羊肉泡饃,不是在古城西安,也不是在什么正宗的風味小吃店,卻是在深圳的一個酒店。第一次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食品叫做羊肉泡饃的,新奇感遠遠大于對食物的饞涎。在現代化裝修的都市店面里,吃那樣的東西,又怎么可能對味呢?
學著你和大家的樣子,將饃掰碎成一塊塊,邊掰邊想,不知道這東東怎么就會那樣出名?碩大的碗斟滿了羊肉湯,撈魚一般的用筷子尋找著浸滿了湯汁的饃塊,放入嘴中慢慢的品,由于時間的緣故,饃還沒有浸透,硬硬的,咬一口,露著白茬。不覺得有多好吃,但蠻有趣。你笑我的急不可耐:“有機會教教你怎么個吃法。”
于是,在日后便知道了京城那家有名的但卻不太起眼的胡同中的小店。店鋪小得只能容下幾張桌子,但卻每每食客爆滿。要想不等位,就得提早或等錯過了飯點再去。
記不清店面的裝潢了,總是這樣,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注意力都是被你所吸引,忽略了周圍的一切。只記得店面很簡樸,沒有什么豪華的裝飾。記憶中似乎是退了漆的古樸的木頭方桌,硬硬的木頭板凳,看得出年頭不短了。店內光線昏暗,但空氣中卻溢滿著老湯的香味,柔柔的,暖暖的,攫得饑腸轆轆的人們,不由兩腿打軟,癱軟在硬硬的木頭方凳上,大有不吃個肚歪,決不會挪步出門的態(tài)勢。
店老板一口純正的鄉(xiāng)音,透著濃濃的黃土氣息,熱情地招呼著食客,那個調子,聽上去侉侉的,有點好笑。落座后,要了一個饃,剛出鍋的,熱熱的,外焦里嫩,香軟酥脆,你告訴我,要將饃掰成指甲蓋大的一點點,越小,就越容易浸透肉湯,掰得越細致,才會越好吃。
于是,將手洗凈,細細的掰了起來,邊掰邊咯咯的笑,仿佛自己是一個圍著鍋臺轉的農婦,在給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的漢子弄吃的一般。如蔥尖般細嫩的手指,將白白的饃,掰成了幾乎黃豆粒大小的半碗。我得意的沖著你笑,那一句民間諺語叫什么來的? 對了,米脂的婆姨,綏陽的漢。我的臉,一定通紅的,店內好熱。
在細細的掰著饃的時候,細細的消磨著美好的時光,噥噥細語,娓娓道來。饃粒在碗中漸滿,心中的甜蜜也在點點的增長著。
店老板給加了一碗濃濃的羊肉湯,不多一會,就被細碎的饃給吃進去了,于是厚著臉皮,又再要湯,直到吃得滿嘴流油,一種滿足感從心底升起。
浸滿了羊肉汁的泡饃,香香的令我沉醉。心,也早已被幸福的汁液溢滿。因著你的緣故,愛上了那一口。愛上的,是和你在一起的那種甜蜜溫馨的感覺。
我知道你為何愛吃那東西了,那濃濃的湯汁里,有你青春年代的遐想,有你苦難歲月中的渴望,有你甜蜜愛情的萌芽,有你絕望中的夢幻翅膀……你是在不經意間回憶你經歷的風雨,走過的路程,你的失落,你的等待,你的無奈,你的迷茫,你的憤懣,你的執(zhí)著,你的感激,你的期待,你的夢幻,你的希望……可你卻不知,你把那些曾做過的夢,統統傳遞給了我,在你的未來里,竟有一個,無意間闖入的我的身影。我以為我已懂得了其中的滋味,我癡迷于此,貪婪的品嘗著。那老湯濃濃的香味,早已將我迷得不能自拔。我深陷其中,哦,那些令人神魂顛倒的夢幻歲月!……
但才過去了多久啊,那一次,似乎也是我們最后一次在一起共餐。依然是那一間老店,為什么你又選擇了哪里?我們有多久沒來了?從什么時候起,所有的一切都變了。坐在靠近門邊的桌子上,寒風透過厚重的門簾席卷進來,心如那油膩膩的門簾一樣沉重,如那寒風一般冰冷刺骨。墻壁斑駁,如破碎的心,傷痕累累。
默默的,細細地掰著手中的饃,卻是無語而凝噎。忽然間,我感覺自己已是那么的蒼老,如同我們老去的愛情。有多少甜蜜的時光,從指尖流走了?不堪回首!借著昏暗的燈光,我詫異地看到了你眼中的晶亮。那一刻,我知道了這份情的珍貴,我知道了我傷你有多深。你借口去洗手間,箭一樣沖出了屋子。在那一瞬間,我清楚地感覺到,那份感情,已如手中的饃,被我一點點的,掰得粉碎了。
一切已是那樣的無可挽回。
羊肉湯漫過饃粒,我的心,被恐懼和懊悔淹沒了。
那頓飯,吃得那么安靜,如鯁在喉,難以下咽。
從此再沒去過那家小店,有很久一段時間,忘記了羊肉泡饃的滋味了,因為不敢去想,不忍去想,不堪去想!
爾后的若干個冬季,我在寒風中在黑暗中獨自走入若干個破敗不堪的小店,偶爾也會要一碗羊肉泡饃,獨自坐在角落,就著默默流淌的淚水孤獨地品嘗,但都不是當年的那個味道了。再沒有了,那種感覺,那種滋味!
許多年后,當我回憶起你眸子里閃亮的那一刻,心如刀割?;蛟S,你那時的心境,就是我現在的心境吧?這塊陳年的饃,在心底泡了多年,竟還沒有泡透。
再也不會,將那饃掰得細細碎碎,再也不會,有人來告訴我,羊肉泡饃那道老湯的滋味了。
那道老湯,醇厚綿長,品味多年都不能忘。那道老湯,歷久彌新,但究竟還能熬多久?深怕它有一天會干涸了,見底了,沒有人能夠再給我加湯。
這塊心饃(魔),要多少老湯,才能將它徹底的泡透呢?
想念老湯的味道!
羊肉被稱為“性熱味甘的補陽佳品”。具有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力等功效。羊肉與饃相配,對反胃、瘧疾、脾虛吐食、身面浮腫、陰虛遺尿等有較好療效。冬季寒冷干燥,脾胃虛弱的人多吃溫熱性的羊肉可養(yǎng)胃健脾,還能強腎。羊肉泡饃的肉湯由丁香、桂皮、茴香等中藥熬制,也能起到溫補的作用。從營養(yǎng)上來說,人體每天需30%左右的脂肪和豐富的蛋白質,一碗羊肉泡饃正可以符合這些。
羊肉泡饃講究一個“蠶食”,不能翻攪,一攪就泄了香氣和熱氣,最好貼著碗邊小口吃,吃到最后,還是又香又熱。掰饃要先掰、后撕、再掐,放入羊肉湯等饃熱了,再加上糖蒜、辣醬、香菜,開始吃,這就是地道的吃法。
當然,美味也不可多貪。每周三頓左右最為適合,吃的時候一定配上植物纖維豐富的芹菜、菠菜等蔬菜?;加辛餍行愿忻啊⒓毙阅c炎、肝火偏旺的人,應忌食羊肉。
羊肉泡饃的制作
原料:羊肉500克(約可制5份)、羊骨頭1副、粉絲10克,饃5個(每碗1個),蔥花適量。
調味料:
(1)羊油、干姜、草果、鹽、花椒、小茴香各適量。
?。?)白礬、鹽、料酒、味精、芝麻油各適量。
做法:
1、羊肉剔骨后切大塊、沖洗干凈,漂洗至肉色發(fā)亮;羊骨頭用清水沖泡1小時,撈出砸斷。[美食中國]
2、大鍋內加水燒沸后,下入羊骨頭,水始終保持滾沸,大火熬1小時,撇去浮沫,將調味料(1)裝入紗布袋,扎口下鍋,稍后下白礬。
3、將原汁湯加適量水倒入鍋內燒開,撇去浮沫,把切好的肉片(每碗放100克)和掰好的饃、粉絲一并倒入湯中,再加入鹽、料酒、味精,旺火煮2分鐘,淋入芝麻油,盛入碗內,肉片放在饃上,撒上蔥花即成。
羊肉泡饃的制作材料:
主料:烙餅(標準粉)200克
輔料:黃花菜(干)50克,木耳(水發(fā))50克,粉絲50克,青蒜10克,香菜10克,羊肉(熟)100克調料:鹽4克,味精2克,胡椒粉2克
羊肉泡饃的做法:
1. 先將烙餅掰成碎塊;2. 黃花、木耳洗凈撕碎;
3. 粉絲泡發(fā);
4. 青蒜洗凈擇段;
5. 香菜擇洗凈;
6. 鹵羊肉切片備用;
7. 將掰好的烙餅放到鍋里,加入羊肉湯,放入黃花、木耳、粉絲、青蒜,煮熟;
8. 調入鹽、味精、胡椒粉拌勻,盛入碗內;
9. 放上切成片的鹵羊肉,撒上香菜即可。
羊肉泡饃的制作要訣:需備羊肉湯約200克。
羊肉泡饃簡介
牛羊肉泡饃是陜西的風味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饑,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qū)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陜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陜西名食的“總代表”。
羊肉泡饃的來歷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a target="_blank" >戰(zhàn)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后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xù)遷入內陸,“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沖,接近牧區(qū),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現在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西安牛羊肉泡饃的出名,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丈干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他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fā)熱,頭上冒汗,饑寒全消。十年后,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一次出巡長安,路經當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店內不賣饃,用什么泡呢?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fā)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然后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后大加贊賞,隨即命隨從賜銀百兩。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于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的獨特風味食品。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及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西安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賜樓”在橋梓口開業(yè)?;刈迕麖N馬建行掌勺,食客盈門,生意興隆,譽滿古城。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來此品嘗,倍加贊揚。當時在華協助郵政工作的英籍僑民也常來進餐。300多年來,繼“天賜樓”之后,又先后涌現出“老孫家”、“同盛堂”、“義祥樓”、“一間樓”、“老童家”、“鼎興春”和“老劉家”等10余家泡饃餐館,竟相鉆研,各具特色,使泡饃技術日臻完善。現在的西安有很多賣羊肉泡饃的館子,但不一定要去店面大的,名號響的,有很多小館子,在西安民間很有名。例如回民街的老米家等等,這些店只賣到下午一點,過時不候,而且每天早上人絡繹不絕。所以,要想吃還要去早早排隊哦!也可以順便嘗嘗回民街的其他小吃。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馕”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饦饦饃”。一千多年來,經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的生動寫照。 泡饃以烹調方法分為干泡(無湯)、口湯(食后余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餐前先將“饃”掰成黃豆般碎塊,交廚師烹煮。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欲,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戰(zhàn)。餐后飲一碗精制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
羊肉泡饃與當代名人
1936年,國民黨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牛羊肉泡饃拉選票。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牛羊肉泡饃換取一張選票。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嘗后高興地說:“我今天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西安市副市長張鋒伯曾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賀龍元帥。后來,西安牛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F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西安飯館,均經營牛羊肉泡饃。西安飯館的牛羊肉泡饃,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的青睞,多次慕名前往品嘗。1986年,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邀請西安技師傳授泡饃技藝,使牛羊肉泡饃這一地方風味食品躋入國宴行列,身價倍增。1989年,西安“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獲商業(yè)部“優(yōu)質食品金鼎獎”。
牛羊肉泡饃與一般食饌不同,烹飪技術要求很嚴格。烙饃、煮肉、切肉、煮饃等工藝,環(huán)環(huán)必須技術精湛,一絲不茍。與肉合烹的“饦饦饃”酥脆干香,入湯不散。用餐之前,顧客須把“饦饦謨”掰成碎塊。掰饃講究越小越好,這是為了便于五味入饃。現在,一些牛羊肉泡饃館有的已使用碎饃機。把饃掰碎后,再由烹飪師烹制。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牛羊肉泡饃不僅講究烹調,更講究“會吃”。沒有經驗的人,吃前總習慣刁:用筷子來回攪動,這是一忌。“老陜”的吃法是,從一邊一點一點“蠶食”,這樣能始終吃出鮮味。吃時,還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嗜好,調入糖蒜,或香萊、辣子醬、芝麻油之類佐料。吃后飲“高湯”(即原汁湯加粉絲燴制而成)一碗,異香滿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陜西牛羊肉泡饃已被選入國宴。尤其是位于西安東大街的黎明牛羊肉泡饃館,于1987年在原有牛羊肉泡饃的基礎上,用海參、對蝦、雞片、口蘑、羊肉等,做出了十多個品種的“泡饃宴”。風味各異,色調不同,香味有別,色、香、味、形俱佳,不僅好吃,也是藝術欣賞。不僅受到國內顧客的歡迎,就連英、美、法、日、德、俄等國的賓客也慕名)光顧。
牛羊肉泡饃的特點
牛羊肉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窮 ,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優(yōu)質的牛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后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叢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事實上,羊肉泡饃在西安廣受歡迎并不只是因為它的美味。它和西安的許多特色小吃一樣,在街上隨處可見,而且價格公道,是一種全民食品。不管身份高低貴賤,只要想吃,就能吃得起。
羊肉泡饃是陜西的風味美館,尤以西安的最享盛名。它料重味醇,肉料湯濃,鏌筋光滑,香氣四溢,食后余味無穹,又有暖胃功能。
牛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其特點是料重味醇,湯鮮味濃,饃筋爽滑,香氣四溢,誘人食欲,是一味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哦。
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與肉合烹的「托托饃」酥脆甘香,入湯不散。用餐之前,須把「托托饃」掰成碎塊。掰饃講究越小越好,這是為了便于五味入饃。然后再由烹飪師烹調。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羊肉泡饃的食用方法
羊肉泡饃不僅講究烹調,更講究會吃。
食用方法有三種:
一:乾泡,要求煮成的饃,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后碗內無湯無饃無肉。
二:口湯,要求煮成的饃,吃后碗內僅剩一口湯。
三:水圍城,饃塊在中間,湯汁在周圍,湯、汁、饃全要吃光。
這三種吃法,都得事先將饃掰成碎塊。
羊肉泡饃在過去是進貢皇上的飲食而發(fā)明的,古時稱“羊羹”,宋代詩人就有詩:“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那時也被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
蘭州與西安的羊肉泡饃是大不相同的。蘭州的羊肉泡饃是將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絲,蒜苗、香菜,澆上羊湯,即可食用,原汁原味。還有饃,西安是死面(沒有發(fā)酵的面)餅,而蘭州的是當地一種發(fā)面餅,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可口。做法也不一樣,西安泡饃需自己掰碎然后回鍋再做,而蘭州泡饃只管做好湯、放好肉,然后給你一個大餅,你就可以自便了。你可以一股腦將餅揪開丟進湯里,享受羊湯泡饃的滋味?;蛞豢跍豢陲?,再夾大塊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兩口粉絲,大口的饃,大塊的肉,那感覺沒得說。
西安泡饃和蘭州泡饃無孰優(yōu)孰劣,前者屬于細膩型,后者則屬于粗獷型。到了西北,你可以自由自在,任你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