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球兒媽媽(文章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分享)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兒大避母”,意思就是指在兒子長大后,家長要懂得避諱,尤其是做母親的,更要注重保護彼此的隱私。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波波今年13歲了,已經(jīng)讀初中了的他居然還和媽媽在一個房間睡覺。對此,媽媽并不以為然,媽媽認為,雖然波波已經(jīng)上了初中,可他畢竟是自己的兒子,自己又是從小看著他長大的,如果讓他在單獨的一個房間睡,自己會睡不踏實,因此才選擇和他在一起??墒沁@樣做真的正確嗎?兒子已經(jīng)上了初中,明顯已經(jīng)有了性意識,如果媽媽長期和兒子在一起住,這又會對孩子的性意識是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呢?
正如波波媽媽所言,很多家長對此都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要避諱兒子?兒子和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不應(yīng)該最親密呢?這種“避諱”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兒子早已有了性意識
貝貝今年讀初二,年紀不大的他竟然有了小女朋友,而他還對此事還毫不在意。媽媽問起他時他說,男女相愛不是很正常的嗎?正如你和爸爸那樣。的確,貝貝爸媽在孩子面前毫無遮攔,甚至還會當眾秀恩愛。雖然這是夫妻恩愛的表現(xiàn),但面對孩子,父母還是應(yīng)該稍微避諱一些,這種種因素促使著貝貝產(chǎn)生了性早熟的概念。
要知道,當孩子上了初中乃至上了高中以后,性意識就會逐漸萌發(fā),相應(yīng)的,其性器官也會逐漸成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母親或者其他家長仍然不避諱兒子或者仍然拿孩子當小孩子來看的話,往往就會讓孩子過分早熟甚至會早戀。
母親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會影響到兒子
不可否認,大多數(shù)母親的性格都是偏優(yōu)柔寡斷的,偏柔弱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會間接的影響到兒子的性格發(fā)展。要知道,兒子長大后便是男人,要頂天立地的撐起一個家,爭做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如果總是像母親那樣柔弱又或者不夠果斷,又怎能成就一番霸業(yè)?又怎能頂起這個家呢?因此,兒子長大后要多多的避諱母親,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以讓兒子更加尊重母親
不管是“兒子母親”還是“女兒父親”,雙方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都是非常有必要性的。要知道,距離才能產(chǎn)生美,當兒子嘗試著和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在某些方面注重避諱的時候,兒子就會更加尊重母親,相應(yīng)的,長大后也會更加孝順母親,這是不爭的事實。
既然“兒大避母”是正確的,那么,母親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貫徹這一行為呢?
和孩子分床睡、分房睡
不可否認,很多家庭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擠在一張床上睡。這雖然是迫于經(jīng)濟狀況的限制,但是家長一旦有了條件就一定要分床睡、分房睡。只有這樣,才能讓雙方有界限感,如果孩子長這么大了還和父母在一塊的話,不僅會使他性早熟,甚至還會讓他對于性的界限不明晰進而引發(fā)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果有可能的話,家長還是應(yīng)該盡早和孩子分床睡、分房睡為好。
父母在孩子面前應(yīng)衣著得體
有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兒子面前經(jīng)常會穿著暴露,甚至穿著一個蕾絲的吊帶睡衣就出來了。這雖然在母親的眼里沒什么,但畢竟也是在異性面前,尤其是當著自己的兒子的面,母親一定要穿著相對得體才可以。不必太拘謹,也不能太過放松,否則都會給對方造成一種尷尬,也會讓自己尷尬。要明白,互相尊重才能夠達到更好的狀態(tài)。
尊重孩子的隱私
有很多家長的意識仍然停留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這類父母經(jīng)常認為,孩子就算長到什么歲數(shù)也是孩子,自己完全有理由窺探孩子的隱私。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孩子雖然是孩子,但他畢竟也是一個人,也有被尊重的權(quán)利。因此當孩子洗澡或者上廁所時,家長就要相應(yīng)的避諱一下,給予他最起碼的尊重。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隱私有所重視,自然也能夠在心中劃清相應(yīng)的界限。否則孩子不明所以,最終會變成什么樣的情況,我們也無法推測。
俗話說的好,細節(jié)決定一切。雖然有些父母已經(jīng)明白了“兒大避母”重要性,但在生活當中經(jīng)常會因忘掉一些小問題而產(chǎn)生了一些大問題。那么,家長究竟應(yīng)該注意哪些小細節(jié)、小問題呢?
先從點滴小事做起
有很多家長總認為,所謂的“兒大避母”只需要從一些大問題上注意一下就夠了,但其實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從小事上開始貫徹才可以,教育孩子也不例外。不管是和孩子親密接觸還是和孩子外出游玩,在生活的一點滴一滴當中家長都要認真貫徹才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隱私的重要性,也能夠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家長應(yīng)學會和孩子溝通
不管到任何時候,溝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溝通是最能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的,它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和孩子面對面、心貼心的進行溝通就可以了。家長應(yīng)該抽出許多時間來和孩子進行溝通,通過溝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提出相應(yīng)的解決措施,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準確、更清晰的明白家長的想法,也能夠在第一時間傳達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交換,效果就出來了。
“兒大避母”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有很多家長在理解一些教育問題時,總喜歡將其極端化,例如將“兒大避母”理解為完全的隔離、完全的逃避。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家長和孩子應(yīng)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并不是過分的割裂,過分的割裂不僅會使親子關(guān)系斷裂化,還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凡是都講究一個度,在教育這個問題上也不例外。只有不近不遠、不熱不冷才能將問題解決,也能夠?qū)⑿Ч嵘浇^佳的狀態(tài)。
其實,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長持之以恒的投入自己的耐心、細心才可以。在孩子長大以后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注意保持彼此的距離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您究竟做到了還是沒做到呢?
那么,平時您有沒有做到“兒大避母”?您對“兒大避母”一詞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歡迎說出您的想法并和我們一起交流討論。
-----------------------
在育兒帶娃的過程中,每個寶媽都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你的難題正是我所存在的意義。因此當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就可以來咨詢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我是@皮球兒媽媽,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成長,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希望您將本文轉(zhuǎn)給更多的寶媽,讓育兒不在成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