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里的“黃皮子”
狐仙,指的是狐貍;黃仙,即是著名的黃鼠狼;白仙,指的是刺猬;柳仙,也就是蛇;灰仙,是我們常見的老鼠。
“狐黃白柳灰”崇拜,在民間影響極大。筆者小時候生活在皖北農(nóng)村,雖然當時的年輕人已經(jīng)沒有那么迷信,但是大多數(shù)人依然對黃鼠狼敬畏有加。當雞窩遭了黃鼠狼的黑手之后,長輩也不會多說什么,最多加固一下圍欄。村里有年輕人不信這些東西,喜歡到野地里抓蛇和刺猬,老人見了也會唉聲嘆氣的嘟囔幾句……
可以想象,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對這“五大仙”的特殊感情了。
李蓮英就葬在了恩濟莊
以清朝為例,太監(jiān)多數(shù)信仰道教。除了精神依托之外,現(xiàn)實原因是太監(jiān)年老之后,離開皇宮總要有個落腳之地。太監(jiān)無后,所以大多數(shù)都寄居寺廟道觀,終老于此。
于是,那些有錢的太監(jiān),就會捐錢給寺廟道觀,甚至花錢修筑自己的“家廟”,成為私有財產(chǎn)。比如同治年間的太監(jiān)二管家劉多生拜了白云觀方丈為師,道名素云道人,后來還成為白云觀第20代方丈。
當時北京城內外,有太監(jiān)寺廟20多座。比如著名的恩濟莊、岫云觀、玄真觀、元通觀、鴻恩觀、素云觀、蓮花寺、定慧寺、護國寺等等。太監(jiān)們?yōu)榱送砟甑臍w宿,都會選擇信佛或者信道,非常普遍。
當然,具體來說,身在皇宮的太監(jiān),因為每天都在高墻大院當中,精神空虛、生活壓抑,會供奉一些神位護佑自己。
比如,太監(jiān)會供奉岳飛。明朝東廠的太監(jiān)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忠君愛國,就在大堂上供奉岳飛畫像,還掛著“百世流芳”的牌匾。
丘處機面見成吉思汗
相比來說,太監(jiān)供奉丘處機更為有名。民間傳說的“燕九節(jié)”,就是丘處機勸導成吉思汗少殺人,拯救了無數(shù)生命,由此受到人們的尊敬。而太監(jiān)們相信,丘處機是在正月十九自閹,也就是應了“燕九節(jié)”的說法。
既然自宮了,而且還成仙了,再加上很多太監(jiān)本身就信道,自然把丘處機供奉起來,當成了保護神。
其實,按照溥儀的回憶,太監(jiān)們似乎供奉的五花八門,他回憶說:“除了佛、道、儒,還有王爹爹王媽媽,以及坤寧宮外的神桿、上駟院的馬、什么宮的蟬,日月星辰、牛郎織女,五花八門,無一不供?!?/strong>
按照這個說法,我們應該能猜到,皇宮內不同階層、不同處境、不同宮苑的太監(jiān),所供奉的都不一樣。但同時也能看出,太監(jiān)的生活很不容易,隨時可能犯錯受罰,甚至丟了性命,才會如此小心翼翼的供奉諸多神靈——把網(wǎng)撒大一些,總有靈驗的吧!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唯有殿神是屬于太監(jiān)們的保護神,不在皇室供奉之列。照太監(jiān)們的說法,殿神是皇帝封的二品仙家。”可見,殿神對太監(jiān)的意義重大。
那什么是殿神呢?其實就是長蟲(蛇)、狐貍、黃鼠狼、刺猬。這四種動物被稱為殿神,不僅護佑太監(jiān),同時也懲罰太監(jiān)。太監(jiān)們每到初一、十五,以及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都會給殿神上供。
溥儀還說了關于殿神的兩個小故事。某個太監(jiān)說,自己有一天晚上在乾清宮前的丹陛上走,忽然身后出現(xiàn)一個二品頂戴的仙家,把他抓起來扔到了丹陛的下面。丹陛石想必大家都在影視劇中見過,古代宮殿門前臺階中間鑲嵌的那塊大石頭,上面刻有不同的花紋。因為丹陛是帝王權力的象征,常人絕對不能在上面行走的。
丹陛石
溥儀回憶的這個故事真假不知道,但是這個太監(jiān)想表達的意思很明顯:因為自己犯了錯,所以殿神來懲罰他了。
還有就是太監(jiān)們不吃牛肉,因為犯了大五葷。如果吃了的話,殿神就會罰他們在樹皮上蹭嘴,一直到皮破血流才行……可見,殿神在太監(jiān)心中,也是至高無上的管理者。
可能大家都發(fā)現(xiàn)了,太監(jiān)口中的殿神,不就是“狐黃白柳灰”中的四個嗎?也就是說,民間供奉的“五大仙”,太監(jiān)們除了“灰仙”不供奉,其他的都供奉。
灰仙,也就是老鼠。民間供奉灰仙,是因為老鼠時常出現(xiàn)在人的居所,而且往往都是夜間活動,行蹤詭異。民間本身對糧倉極其重視,因為老鼠時常出沒,也就慢慢成了人們供奉的對象。其目的當然是祈求糧食豐收,讓家庭富裕。
這一點,筆者并未查到具體的說法。個人猜測,民間百姓直接耕種收獲,家家都對糧倉米缸極為重視,所以便信奉灰仙。而太監(jiān)們身處宮中,每日的柴米油鹽都定時定量的領取,不用擔心糧倉問題,自然忽略了老鼠的“作用”。
不過,這僅僅是個人猜測,不足為信。如果有了解這方面知識的高手,希望能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