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是中醫(yī)的概念,說到脾虛,大家肯定就會想到消化不好。是的,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脾虛則會使腸胃消化水谷的能力減弱,出現(xiàn)食少、疲憊、頭暈等癥狀。脾主運化,有統(tǒng)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的功能,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來滋養(yǎng),故又稱脾為“后天之本”。
飲食不合理、勞累過度、胡亂吃藥等,都會引起脾的功能失調,導致生化之源不足。因此大部分的胃腸道疾病都可伴有脾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脾胃,如果脾虛的話,那么身體的各個器官也會慢慢衰老。
揉按老中醫(yī)的6個'健脾穴',輕松護好氣血生化之源!
一、陰陵泉穴
【功效】
健脾理氣,益腎調經(jīng),活絡通經(jīng)。
【取穴方法】
側坐屈膝位或仰臥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由下往上推,直至拇指抵膝關節(jié)下時,在脛骨向內上彎曲處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此穴。
【揉壓方式】
拇指的指端部位放在陰陵泉穴上,然后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揉按兩分鐘,最后用手指壓1分鐘,力度以穴位處出現(xiàn)酸脹感為宜。
二、脾俞穴
【功效】
健脾和胃,利濕升清。
【取穴方法】
此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揉按方式】
按壓者兩手拇指的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慢慢用力往下壓,邊揉邊按,當穴位處產生酸、脹的感覺。再來回摩擦穴位,以皮膚泛紅為宜??扇喟?~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三、胃俞穴
【功效】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取穴方法】
正坐位。取一線繞過肚臍再繞腹腰一周,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第2腰椎棘突,往上推2個椎體(即第12胸椎),再從棘突下緣旁開2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胃俞穴。
【揉按方式】
以畫圈的方法揉按此穴。按摩此穴可以強化胃的功能,能夠更好的讓食物消化吸收。
四、公孫穴
【功效】
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沖脈。
【取穴方法】
公孫穴在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jié)內側,用手往后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緣可摸到一處凹陷,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公孫穴。
【針刺方法】
直刺0.6~1.2寸??删摹?/p>
五、解溪穴
【功效】
理脾,化濕,清胃熱。
【取穴方法】
足背屈,在足背踝關節(jié)前橫紋中點、兩條大筋之間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解溪穴。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也可用艾條灸5—10分鐘。
六、中脘穴
【功效】
健脾、降逆利水。
【取穴方法】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臍中上4寸處?;蛘吣毰c胸劍聯(lián)合連線的中點處。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可灸。
【揉按方式】
雙手四指并攏,按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按,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宜,按壓10秒鐘,松開,然后再按,可以多做幾次。
健脾護胃,從日常3點做起:
1、注意保暖,我們都知道,脾胃受涼的話,便會出現(xiàn)胃酸、胃疼、腹痛、拉肚子等脾胃失和的癥狀,所以平時我們要注意胸腹部的保暖,避免脾胃受涼。
2、脾虛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緩解,也可以服用中成藥來調理。服藥時切記要遵醫(yī)囑。
3、脾虛的人也可以通過食療法來達到健脾功效。平日可適當吃一些健脾益氣、消食的食物,如:山藥、紅棗、土豆等,避免食用性寒涼的食物,如:梨、西瓜、苦瓜、香蕉、冷飲等都要避免。
脾虛人易老,揉按老中醫(yī)的6個'健脾穴',輕松護好'氣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