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花草,這個季節(jié)隨處可見。墻邊樹下,路旁街角,一叢叢,一片片,如一把把插在地上的花紙傘,葉子細長,中間一根根蒜苔般的花梗,高高得頂著三五個如百合一樣的花朵,黃色的,紅色的,橙色的,隨風輕舞,素雅大方。
去年春天逛花卉市場,覺得這種花草很好看,花朵樸素雅致,梗葉墨綠挺拔,展現(xiàn)出一種旺盛頑強的生命力,如同見到老家的親人,倍感親近,于是買了十幾盆,沿著屋角墻邊種了一溜,這種草繁殖得很快,不經意間,去年小小的一簇,今年變成茂密的一叢,葉茂花繁,象一條裙帶,把房子四周裝點得生機盎然,亮麗明快。
昨天后院種菜,看著這一叢叢茂密的花草,突然想知道這種花草的中文名字,晚上按照英文名稱上網一查,不僅啞然失笑,笑自己花草知識的貧乏,笑生活的戲劇巧合。原來這種花草,就是在文學作品中讀過千百次,在流行歌曲中聽過幾百遍,傳說食之能令人歡樂而忘掉憂愁的忘憂草,學名萱草。古時候游子遠行,會先在堂階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所以萱草也是母愛的象征。
唐宋詩詞,許多寫到萱草,如孟郊《游子詩》:“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蘇東坡《萱草》:“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最喜歡唐人李嶠這首寫萱草的詩:“徒步尋芳草,忘憂自結叢。黃英開養(yǎng)性,綠葉正依籠。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還依北堂下,曹植動文雄。”
每次讀到這些詩句,就想如果能買到忘憂草,一定繞著房屋種上一圈。誰知這么巧,去年種的這種隨處可見的花草,就是忘憂草,種了一年還不知道,更是好笑,只好把孟郊的詩改一改,算是對忘憂草的一種道歉吧:
萱草生堂階,結叢在天涯;
倚門思故土,不識忘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