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天城石壁記》的文獻價值

 

       摘要:《天城石壁記》是研究宋元萬州之戰(zhàn)最原始、最詳細、最可靠的珍貴史料,有些記載可以補正《宋史》、《元史》之缺失,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關(guān)鍵詞:《天城石壁記》;文獻;南宋;蒙古;元朝;萬州

      1      276年,元朝夔東路宣撫使、金吾衛(wèi)上將軍楊文安率軍攻克南宋萬州(今萬縣市)天生城,總管王師能受命擔任萬州安撫使,特撰《宣相楊公攻取萬州之記》勒于石壁。這篇文獻是研究天生城之戰(zhàn)(1242-1276)最原始、最詳細也是最可靠的珍貴史料,元明史乘均不載,嘉慶《四川通志》題名為“天城石壁記”,遂為道光《夔州府志》、同治《萬縣志》所因襲。

      該摩崖石刻現(xiàn)存萬縣市天生城遺址前寨門與中寨門之間巖壁上,高180厘米,寬150厘米。由于年代久遠,風化嚴重,字跡剝落,僅454字可以識讀。上述方志雖有著錄,然并舛謬頗多,文字互有出人,且每有臆斷之處。故筆者以同治《萬縣志》(創(chuàng)修于乾隆初)為底本,參照嘉慶《四川通志》、道光《夔州府志》,據(jù)摩崖殘文校正之,全文整理如次:

       元朝造我區(qū)夏,丕冒海隅出日,憲述唐制,分道以理天下。昔先皇帝(指蒙哥大汗)躬履蜀道,利(今四川廣元市)、夔(今奉節(jié))以東,異之先侍郎肅翼郡公(即楊大淵,封閬中郡公,謚肅翼),地未悉平,將星示變,今圣天子(指元世祖忽必烈)遂命我宣撫使招討都元帥、金吾衛(wèi)上將軍楊公繼之。受任以來,誓挈輿圖以報君王。乙亥(1275年)元正。不兩旬而取開(今開縣)、達(今達川市),越月而下洋川(今陜西洋縣),附庸列寨,傳檄而定,獨夔以上,恃衣帶水,未歸職方。萬在江北,城號天生,昔昭烈(即劉備)上經(jīng)蜀漢,下控三峽,于此乎插劍,蓋荊蜀之要會也。公曰:“得萬,則忠(今忠縣)、夔可次第而下。”是歲乃親董六師,不憚蘊隆,秋,軍于城下者五旬,遣檄諭旨,靡不曲盡??⑸瞎儋?,怙險蘊奸,侮慢自賢。公曰:“且置此子于度外,吾將有事于夔?!彼彀闻m斠欢?。越明年,夏,戎車再駕,遠次于郊,不芟農(nóng)工,不俘人民,亦曰取之以力不若服之以德也。夔自謂如此絕險,除是飛來!雖遣納降之款,然陽從陰違,姑延旬日,欲老我?guī)?。公于是憤然,建大將旗鼓,對壘于筆架峰前,嚴厲諸將,分任地面,三繞環(huán)攻。八月辛未,一鼓而拔其外城,軍民大窘。王師薄壘而營,視城內(nèi)直可捫上蹴倒。我公不忍生靈涂炭,一再遣檄原宥,冀其?;?,官夔終迷不悟。是月甲申,公是以益命侄開達安撫使監(jiān)軍楊應(yīng)之賈勇將士,用夜半自城南魚貫而上,王旅如飛,一刻即平。夔尚施困斗,自干陣戮,其余生靈,一無血刃。是役也,師能亦預(yù)被堅之列。翌日,公乃按轡徐行,登城撫定,建州牧,置縣令,崇學校,完城郭。民乃即巴國之故居,沐元朝之新化,曰;“而今而后,吾等為太平民矣!”相與而歌曰:“始時吾民,迫于勢驅(qū),晝守夜防,靡有寧居;我公既來,慰我無辜,勞來還定,定堵自如。始時吾民,困于征役,無小無大,朝不謀夕;既見我公,念其艱食,解衣以踢,挽粟以給。萬之卒徒,解甲歡呼;萬之官士,見儀咸喜。”吁嗟!斯城巉巖倚空,王旅如飛,系誰之功?問之諸將,歸之我公。公曰:“此州特予小試,夔峽悉平,端自今始?!睅熌苡怪嚥徊?,誤膺隆委,濫領(lǐng)州魔。目擊盛美,詎敢默然?姑錄其實,從俟太常之大紀。至元拾叁年((1276)歲次丙子良月日,宣武將軍本帥府管軍總管、萬州安撫使古岷王師能拜手勒石。

         文中充滿了對楊文安的諛頌之辭,但畢竟系當事人記當時事,詳細記載了元軍兩次圍攻天生城的戰(zhàn)況,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由于歷代官私文獻對天生城之戰(zhàn)記載缺略,《天城石壁記》就成了這次持續(xù)達35年之久的戰(zhàn)役的唯一史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學術(shù)界對釣魚城之戰(zhàn)的研究趨之若鶩,而對天生城之戰(zhàn)卻沒有給予應(yīng)有的重視,究其原因,便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天城石壁記》的文獻價值。且該文涵義蘊藉,內(nèi)容豐富,涉及諸多史事。故筆者不憚谫陋,就讀書所得,剖理于后。

        一、關(guān)于天生城的戰(zhàn)略形勢

       萬州地面先秦時期為巴國轄境,秦漢時屬巴郡朐忍縣(故城在今云陽縣西舊縣坪),此后設(shè)郡者三,置州者五,明朝正式定名曰萬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但是古代的三峽地區(qū),歷代王朝皆以夔州府為政治中心,萬州僅為屬郭,在當政者心目中居于無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曾幾何時,這種觀念發(fā)生了倒錯,萬州由于其地理位里極其重要,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水陸所會,交達秦楚,上束巴蜀,下扼夔巫,行李往來,冠蓋相望,而商販鱗集”、“扼忠夔之咽喉,據(jù)巴蜀之要害,東川縣治形勢之強,未有逾于此者”[1]。特別是由于天生城保衛(wèi)戰(zhàn)的曠日持之,更進一步提高了萬州的戰(zhàn)略地位。

        天生城是一座海拔556米、面積104960平方米的高峰,山勢雄奇,平地隆起,巉巖峻崿,絕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天生城因此得名。東晉時已見諸于文獻著錄。常璩《華陽國志》卷1:“朐忍縣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東陽、下瞿數(shù)灘,山有大小石城?!毙∈羌词翘焐牵鄠魅龂鴷r昭烈帝劉備曾在山上駐兵,故又謂之天子城?!蹲x史方輿紀要》卷69載:“天城山,在(萬)縣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徑可登,又名天生城。相傳漢昭烈嘗駐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都o勝》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長延一脊,容徑尺許,累石為門,俗亦謂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它背倚崇山峻嶺,腳踏滔滔長江,上通忠州,下航云安(今云陽縣),西扼至梁山軍(今梁平縣)、達州(今達川市)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號“天城倚空”,為“萬州八景”之一。前人題詠頗多,從中可窺其形勝大概。道光二十七年(1847)署萬縣知縣丁鳳皋《天城倚空》詩云:

       萬仞奇峰設(shè),凌虛氣象雄。

       如墉憑地險,累卵自天工。

       鳥道余丹壁,松關(guān)款碧空。

       星辰梯接步,引覽極巴東。

            又有道光十七年任萬縣訓(xùn)導(dǎo)龔珪《天生城》詩:

       山 勢離奇極,排空結(jié)構(gòu)殊。

      影沉寒日瘦,氣軋亂云粗。

      老樹翠虬偃,荒榛蒼鵠呼。

       欲煩巨靈掌,鏟作平疇鋪。[2]

       兩詩把天生城雄奇險峻的形勢、秀麗壯觀的風景描繪得淋滴盡致,與王師能《天城石壁記》所謂“萬在江北,城號天生,昔昭烈上經(jīng)蜀漢,下控三峽,于此乎插劍,蓋荊蜀之要會也”,“得萬,則忠、夔可次第而下”的渲染有異曲同工之妙,直喚人思緒,追溯南宋末年那場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風云,揭示古萬州歷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

        二、關(guān)于天生城之戰(zhàn)

        1235年,蒙古窩闊臺大汗兵分三路進攻南宋,其中西路軍由次子闊端率領(lǐng)于次年八月大舉入蜀,連拔利州(今廣元市)、潼川(今三臺縣)、普州(今安岳縣)、成都等54府州,四川“飄若風雨”、“亡形已具”。闊端繼續(xù)遣兵四向,分路進攻,“毒重慶,下涪陵,掃蕩忠、萬、云安、梁山、開、達,而夔峽之郡縣僅存四五矣”[3]。蒙古兵鋒第一次深入到了三峽地區(qū)。

        1237年蒙古都元帥塔海再次率軍略蜀,越大巴山,“謀窺開、達,下瞿塘”[4]。大將梁秉鈞由川西進攻“開、達、梁山、忠、萬等州,遠際瞿塘、夔府、巫山之界,所征無敵,所向無(不)前,如入無人之境”[5]。 1239年秋,蒙古鞏昌等24城便宜都總帥汪世顯(汪古族人)統(tǒng)兵越渠江而東,從小路攀木緣石,襲破開州。萬州守軍聞訊后于長江南岸憑險設(shè)防,嚴陣以待。汪世顯在北岸列船張疑,乘夜從上游發(fā)兵,“鼓革舟而下,襲破之,追奔逐北,直抵夔峽”[6]。第二年蒙古先鋒按竺爾(雍古族人)再次統(tǒng)兵“圖萬州”,守將率舟師千艘溯江迎戰(zhàn),蒙軍以勁兵乘巨筏“瀉江流行駛,游革舟其間,弓弩雨射,宋人不戰(zhàn),敗諸夔門”[7]。

       蒙古迭年興兵,偏師深入三峽地區(qū),究其意圖,無非是欲打通長江航線,“道施(湖北恩施)、黔(今彭水縣),以透湖湘”[8]。直取南宋江南半壁河山;而宋軍的布防顯然雜亂無章,群龍無首,缺乏統(tǒng)一調(diào)度和聯(lián)合作戰(zhàn),是以每陣必北。

      淳祐二年(1242)六月,宋理宗以余玠為四川宣諭使,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夔州路轉(zhuǎn)運使,赴四川主持防務(wù),為“經(jīng)久之謀”,從此四川軍勢方才出現(xiàn)轉(zhuǎn)機。余玠接受播州(貴州遵義)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議,在釣魚山筑城,遷合州(今合川市)治所于山上,屯田備戰(zhàn),且耕且守;并推而廣之,“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夭生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luò)”[9],建立起龐大的山城防御體系。

       這個防御體系共20城,多建立在天然生成的懸崖峭壁之上,其絕對高度不甚大,平均海拔三四百米、五六百米不等,但山勢險要,平地拔起,四周平崗錯落,襯托其崢嶸嶙峋之偉岸;而山頂卻紆緩寬平,逶迤連綿由百十畝至數(shù)十里不等,有田土可耕,有林木可用,有泉水可飲,足以容納眾多的民戶和駐軍;且各城多背山面江,水陸相聯(lián),握舟車之利,易守難攻。天生城具備所有這些特點。

        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來說,這個防御體系是相當高明的,當時人總結(jié)說:“凡地險勢勝,盡起而筑之,大獲、大梁(良)、運山、梁山、釣魚,峙莫逾之勢于前;古渝、凌云、神臂、天生、白帝,隆不拔之基于后”[10]。也就是說,長江以北嘉陵江流域的閬州大獲城(在今蒼溪縣境)、廣安大良城、蓬安運山城、合州釣魚城以及梁山軍赤牛城,處于抗元戰(zhàn)爭的前哨陣地;長江沿線的重慶、嘉定(今樂山市)凌云城、瀘州神臂城(在今合江縣境)、萬州天生城、夔州白帝城,則是保衛(wèi)蜀土的后方基地。兩組山城,一前一后互相聯(lián)結(jié),以釣魚城為屏障,以重慶為大本營,組成一個嚴密、完整的防御體系。萬州天生城正處于聯(lián)系和拱衛(wèi)重慶、夔州兩地的中介地位。當時萬州屬夔州路,南宋末年夔州路領(lǐng)有重慶、咸淳(今忠縣)、紹慶(今彭水縣)三府,夔、萬、開、達、涪(今涪陵市)、施、播、思(貴州務(wù)川)八州,云安、梁山、南平(今南川縣)三軍及大寧(今巫溪縣)一監(jiān),萬州仍處于戰(zhàn)略核心地帶,在下川東防御體系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jù)出土碑碣殘刻可以推定,天生城自淳祐初經(jīng)余玠創(chuàng)始并遷萬州治所于山上之后,歷任知州李某、呂師夔、劉應(yīng)達、呂師愈又分別于淳祐十一年(1251)、十二年(1252)、寶祐五年(1257)、咸淳二年(1266)四次增修,到德祐年間上官夔任萬州守將時,已筑有東西南北中五道城門,除西門外均系從絕壁上強行開鑿,東、西城門前沿各筑卡門一道,現(xiàn)存前寨門、后寨門、中寨門即是當年東、西、中城門,前、后卡門則系清咸豐三年(1853)、光緒十七年

(1892)重建。在中城門與東、西城門之間,各筑一道一字城,一直延伸到峭崖邊沿,作為中城的屏障。出土殘碑中“館”、“亭”、“樓”、“堡”等字樣依稀可辨,說明山上曾有上述各色建筑,有官吏衙署、軍隊營房,居民村寨鱗次櫛比。清修《萬縣志》載:“天城寨,山勢雄奇,高數(shù)百丈,絕壁凌空,四圍無隙,有如酁削,巖間有宋呂師愈創(chuàng)修、呂師夔重修碑記,近鑿塘四口,以利汲水,可容千余家”。[11]于此可以大致推測當年天生城的規(guī)模,兼有城鎮(zhèn)和寨堡的特點,兵農(nóng)相兼,耕戰(zhàn)結(jié)合,進可攻,退可守,所以上官夔很自信地說:“如此絕險,除是(元軍)飛來!”

        早在蒙哥大汗時期,術(shù)速忽里就建議舍重慶、合州堅城不顧,“水陸東下,破忠、涪、萬、夔諸小郡,平其城,俘其民??《?,瞿塘三峽不日可下,出荊楚,與鄂州渡江諸軍合勢,則東南之事一舉可定”[12],但未被采納。忽必烈即位后,楊大淵再次倡言:“取吳必先取蜀,取蜀必先據(jù)夔”[13]。受到高度重視,至此,大規(guī)模進攻三峽地區(qū)正式提上了歷史日程。

       楊大淵本是南宋閬州大獲城守將,降蒙后很得信任,被任為侍郎、都行省?!跋ひ蚤€外之寄委之”。中統(tǒng)三年(1262),楊大淵出兵開、達一帶,并遣其侄楊文安進攻巴(今巴中市)、渠(今渠縣)二州,先掃萬州外圍,收其枝葉,動其根本。本年冬,楊大淵授東川都元帥,“利、夔以東畀之”,負責攻取川東事宜,然而“地未悉平,將星示變”,至元二年(1265)楊大淵病死,川東軍事悉委楊文安。

       楊文安(1241-1282)系楊大淵兄大全次子。淳祐二年蒙軍入蜀,楊大全為南宋敘州(今宜賓市)守將,抗戰(zhàn)死節(jié)。時楊文安年甫兩歲,隨母走依叔父楊大淵。大淵降蒙為悍將,文安既長亦屢經(jīng)戰(zhàn)陣,中統(tǒng)三年任開、達、忠、萬、梁山等處招討使,至元五年(1268)任閬州夔東路安撫使軍民大元帥,經(jīng)略下川東戰(zhàn)事,成為風云一時的少年將軍,尋以功授驃騎衛(wèi)上將軍兼宣撫使。

       至元十二年(1275),楊文安頻頻用兵,連克開、達二州,形成半包圍態(tài)勢,進圍萬州。守將上官夔團結(jié)軍民,戰(zhàn)守甚力。楊文安乃遣其侄楊應(yīng)之等出兵云安小江口,牽制南宋援軍,戰(zhàn)敗之,并招降附近城寨,但萬州仍“固守不下”[14],與元軍處于相持局面。楊文安因數(shù)月來連續(xù)轉(zhuǎn)戰(zhàn)高山峽谷,兵力銳減,連攻梁山、萬州均不得手,遂以師老兵疲解圍撤退。這就是《天城石壁記》所載乙亥年楊文安第一次進攻天生城的戰(zhàn)況。

       這期間元軍已開辟襄樊戰(zhàn)場,并發(fā)起總攻,南宋全線崩潰。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取臨安,宋室覆亡,而四川重慶、合州、瀘州、萬州、夔州等沿江諸城仍堅守不怠。負責節(jié)制四川軍事的安西王忙哥刺深表憂慮地詢問部將說:“江南已平,四川未下,奈何?”[15]為了迅速統(tǒng)一全國,元世祖忽必烈調(diào)整了攻蜀的戰(zhàn)略并重新安排人事,以安西王相李德輝直接向朝廷稟報平蜀事宜。本年夏,元朝派李德輝“經(jīng)畫東川課程”,梁山守將袁世安約降,李德輝大喜過望,遣楊文安率軍往招之,七月再圍萬州,天生城之戰(zhàn)進人最后的決戰(zhàn)時期。

      三、關(guān)于《天城石壁記》對正史的補正

     由于歷代官私文獻對天生城之戰(zhàn)記載缺略,《天城石壁記》就成了研究這次戰(zhàn)役的重要史料來源,所披露的史實往往鮮為人知??裳a正史之失。

例如至元十二年楊文安第一次進攻萬州,《元史》僅稱“萬州固守不下,文安乃解圍去”。而《天城石壁記》則對天生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zhàn)略地位著墨頗多,其余渲染,證諸史實,亦相吻合。如本年七月楊文安進攻梁山軍,因守將袁世安“隨方備御,竟不降”,相持40日不果,遂移兵進圍萬州,在天生城下時正是八月酷暑。故《天生石壁記》有“不憚蘊隆”之謂。按《詩經(jīng)·大雅·云漢》有日:“旱既大甚,蘊隆蟲蟲?!泵珎髟?“蘊蘊而暑,隆隆而雷,蟲蟲而熱。”謂其煴悶也,正是盛夏酷暑氣象。到次年七月,因袁世安約降,梁山既克,楊文安乃再次統(tǒng)兵圍攻萬州。

      關(guān)于天生城之役的最后決戰(zhàn),《宋史》記載極略,僅在《張玨傳》中附帶了一句“(德佑二年,1276)十月,萬州破,殺守將上官夔”,其它并無涉及。到明初修《元史》時才作了簡略補充:“(至元十三年,1276)秋七月,(楊文安)進軍攻萬州。遣經(jīng)歷徐政諭守臣上官夔降。夔不從,圍之數(shù)匝。逾月,攻拔外城。夔守張起巖來救,遣鎮(zhèn)撫彭福壽迎擊,破之。盡殺其舟師,俘其將宋明,萬州奪氣。文安復(fù)傳王旨,諭夔使降,夔終不屈。文安盡銳攻城,潛遣勇士梯城宵登,斬關(guān)而人,夔巷戰(zhàn)而死。”[16]《天城石壁記》則對元軍“分任地面,三繞環(huán)攻”以及組織敢死隊乘夜偷襲的戰(zhàn)況記載尤詳,并如實描寫了上官夔數(shù)次拒降,嬰城堅守的英雄氣概,較之《宋史》、《元史》詳實得多。

      至于上官夔其人籍貫、生平,史料更為奇缺?!洞竺饕唤y(tǒng)志》卷70僅載:“上官夔,萬州守將,元兵圍城,夔戰(zhàn)守甚力,招之降,不從,城陷,巷戰(zhàn)而死?!闭隆顿缰莞尽肪?《名宦》照錄原文,一字不替。清修《萬縣志》在此基礎(chǔ)上略有補充:“上官夔,德祐間為萬州守將。元師取蜀,開、達、洋州俱下,獨萬堅守,攻之不克,相持年余。元人已拔外城,一再遣檄勸降,夔終不屈,城破猶巷戰(zhàn),力盡死之。元將紀其事于天城石壁?!?sup>[17]

      此處所謂“元將紀其事于天城石壁”,即《宣相楊公攻取萬州之記》。作者王師能,落款作“古岷王師能”,遂被嘉慶《四川通志》誣為“古師能”云。其實,宋元以降,文人弄筆慣以出生地、族望或為官之地冠諸名字之前,蔚為風尚。此處“古岷”二字亦當是王師能祖籍所在,即今甘肅岷縣。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可知,王師能系楊文安麾下驍將,曾親自參與萬州之戰(zhàn),攻克天生城后擔任萬州宣撫使要職;至元十六年(1279),又兼紹慶知府,撰有《紹慶府治記》[18],文筆優(yōu)美,字句珠璣??芭c《天城石壁記》相媲美??梢娖淙瞬⒎囚斆浞颍H有儒將風度。為了頌揚元朝的赫赫武功和楊文安的輝煌戰(zhàn)績。王師能撰文于石壁,從而保存了研究天生城之戰(zhàn)的詳備史料,也是目前三峽地區(qū)有關(guān)抗元保衛(wèi)戰(zhàn)碩果僅存的珍貴文物。

      關(guān)于天生城失陷的時間,《宋史·張玨傳》作“德祐二年十月”,《元史·世祖紀》載“至元十三年十一月癸巳,安西王所部克萬州”,而《天城石壁記》則明確記為“八月甲申”,據(jù)此可以訂正《宋史》、《元史》之訛。

       宋與蒙古,由于民族間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差異,導(dǎo)致了相互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的迥乎不同,并以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游牧文化,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遷徙不定,其文化特征便表現(xiàn)為流動性、進取性和侵略性;而以漢族為代表的農(nóng)耕文化,其生活方式是長期定居,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無事外求,故其文化特征便表現(xiàn)為靜止性、保守性和和平性。加以長期積淀起來的“華夷有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對少數(shù)民族有很深的成見,大敵當前,御其于國門之外,是為必然。

       古萬州從主體上說來屬于巴蜀文化圈,接受儒家正統(tǒng)文化熏陶既久,“民力農(nóng)桑,人尚禮讓”,“士以績文相高”[19],“人物風俗都雅,常為巴東冠”[20];另一方面,由于這一帶鄰近楚地,多楚人,受楚文化影響較深,故“其人豪俠”,“人多勁勇”[21],有先民“前歌后舞”之彪悍遺風。史稱:“江州(今重慶)以東,其人半楚,姿態(tài)敦重。又南浦郡(今萬縣市)南三百里,郡與楚接,人多勁勇,少文學,多將帥材”。[22]這是南宋末年天生城軍民能夠長期堅持抗戰(zhàn)的社會基礎(chǔ)和群體素質(zhì)。

       在天生城之戰(zhàn)中,上官夔表現(xiàn)了祟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甚至在外城被攻陷以后,仍堅貞不屈,巷戰(zhàn)而死。民間則傳說上官夔在援軍敗潰,外城已破,內(nèi)城兵力衰竭,勢難再守的情況下,與楊文安相約:“即入吾城,然吾一人死耳,愿勿戮吾民。”楊文安欣然同意,于是上官夔從容自盡。雖然傳說不能視為信史,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當?shù)厝嗣駥ι瞎?/font>

     夔保衛(wèi)萬州、保護群眾利益的崇敬和懷念,他們寧愿把自己的父母官說成是從容自盡。也不愿他死于異族人之手。楊文安于至元九年(1272)攻破達州圣耳外城時曾有“縱兵焚掠而還”之舉,兩年后進攻萬州牛頭城,又“以火箭焚其官舍民居”;其余如“遣兵掠大寧之曲水”,焚梁山軍外城等。俱有史籍明載[23]。而攻克天生城之后,元軍卻一反過去的破壞行為,積極修繕城池,建置官署,興辦學校,賑濟難民,客觀上符合人民向往和平、渴望安定的心愿,因而群眾有相率而歌之舉,《天城石壁記》所言當不盡是歌功頌德的諛詞。

      天生城失陷后,下川東防御體系迅速瓦解,楊文安接連攻克施州、咸淳、紹慶、夔州等地,以至于連元世祖忽必烈這樣的“馬上天子”也感慨說:“汝攻城略地之功,何若是多也!”[24]

      四、關(guān)于南宋天生城之戰(zhàn)失敗原因檢討

        天生城之戰(zhàn)作為南宋末年抗元斗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宋元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性質(zhì)來說,宋蒙戰(zhàn)爭以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建立元朝為轉(zhuǎn)折點,此前為民族政權(quán)相互之間的戰(zhàn)爭,此后為封建政權(quán)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元朝的軍事行動,具有統(tǒng)一全國、結(jié)束分裂的意圖,但由于民族間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差異,蒙古軍隊在征戰(zhàn)過程中往往采取屠城、焚驚的燒殺政策,這就絕對不能為廣大漢族人民所接受,紛紛起而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于是封建王朝的更替戰(zhàn)爭被涂上了一層鮮明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的色彩。象楊文安攻城略地那樣“縱兵焚掠”的戰(zhàn)將,在元軍中不乏其人。至元十二年安西王相李德輝巡撫成都時曾嚴肅斥責東、西川行樞密院使說:“宋已亡矣,重慶以彈丸之地,不降何歸?政以公輩利其剽殺,民不得有子女,懼而不來耳?!?sup>[25]由此也就不難明白四川人民為什么會前仆后繼、英勇頑強地抗擊蒙古軍隊的迭年侵擾了,甚至在南宋已經(jīng)滅亡、朝廷“號令不達于四川”的情況下,仍堅守據(jù)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萬州天生城由于在四川防御體系中的特殊地位,既要與蒙古鐵騎直接對陣,抗擊元軍的迭年進攻,又要就近拱衛(wèi)重慶、夔州,擔負起后方基地的重任,向抗元前線輸送兵員和糧餉,因此更顯得艱苦卓絕可歌可泣。

        至于天生城之戰(zhàn)暨四川抗元斗爭的最后失敗,究其原因,實系當時南宋滅亡已成定局,危廈之下獨梁難支。蒙古軍隊運動健捷,作戰(zhàn)勇猛,加以裝備精良,供應(yīng)充足,因而戰(zhàn)斗力很強,兵鋒所向,無堅不摧。元朝人聲稱:“國家以一旅之眾奮起朔漠,斡斗極以圖天下,馬首所向,無不摧破。滅金源,并西夏,蹂荊襄,克成都,平大理,躪轢諸夷,奄征四海,有天下十分之八,盡元魏、金源故地而加多,廓然莫與侔大也?!?sup>[27]蒙哥時期,術(shù)速忽里概括四川軍事格局說:“川蜀之地,三分我有其二,所未附者巴、江以下數(shù)十州而已?!?sup>[27]相比之下,南宋無論在財力、人力、物力還是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都處于極大的劣勢:“先是蜀州財賦入戶部三司者五百余萬緡,入四總領(lǐng)所者二千五百余萬緡,金銀、綾綿之類不預(yù)焉。自寶慶三年(1227)失關(guān)外,端平三年(1236)蜀地殘破,所存州縣無幾,國用日窘”[28],“兵非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之兵矣,民非紹興之民矣。財力形勢又非紹興以來比矣”[29]。咸淳(1265-1274)中,宋度宗召見沿江安撫使朱禩孫,問之:“蜀州境土何如?”答曰:“六十余州今止有二十余州,所謂二十余州者又皆荒殘,或一州而存一縣,或一縣而存一鄉(xiāng)?!辉槐回?,一無所出?!?sup>[30]就軍隊而言,“全蜀盛時,官軍七八萬人,通忠義為十四萬,今官軍不過五萬而已”[31]。有人深表憂慮地說:“蜀中諸軍舊管九萬八千,馬二萬。嘉定(1208-1224)核實,裁為八萬二千、馬八千,則氣勢已不逮昔矣。近者更加核實,官軍才六萬余人,忠義五千人,而其間老弱虛籍者又未可計。是以五六萬人當二千七百里之江面,眾寡強弱,此蓋(通“盍”)難見!”[32]而且軍隊的武器裝備、糧餉供應(yīng)也每況愈下,當時人以“三窮”概括說:“茅檐葦屋,暑蒸寒凍,而兵寨窮;蛀麥糙米,沙雜水拌,而兵食窮;破繒敗絮,襟捉肘見,而兵衣窮?!?sup>[33]甚至于“將士衣紕衣而臥,掘草根而食,……關(guān)隘不修不問也,士馬不練不恤也,器械糧糗不備不計也”[34]。形勢至此,宋元之間的戰(zhàn)爭較量,勝負之明已不待龜卜。

      古代戰(zhàn)爭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經(jīng)濟實力的較童,而軍隊投人數(shù)額的多寡,一般說來則直接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南宋盡管早就意識到了“東南頭目在蜀,咽喂在蜀夔”的厲害關(guān)系,但鑒于山河破碎、國事日蹙的客觀形勢,對于三峽地區(qū)的布防一直是有心無力。淳祐中端明殿學士兼夔州路策應(yīng)大使李曾伯優(yōu)心仲仲地疏言:“今夔之守帥未定,夔之城壁則難恃,夔之兵可用者僅二三百人,夔之糧食見在者不過五千石”,感嘆“蜀兵單弱,夔備空虛,若非朝廷整辦一項兵力專援夔蜀,恐無以應(yīng)調(diào)”[35]。淳祐七年(1247)南宋曾調(diào)兵2500人入蜀,其中1500人駐忠州,1000人守夔州;淳祐八年、九年各調(diào)兵2000人,仍分戍忠、夔。到淳祐十二年(1252),前后6年間,“皆不過歲調(diào)輕兵一項以備夔援,并未嘗及三千人之數(shù)”。所以本年六月九日四川制置司參議官文復(fù)之等人懇請朝廷“調(diào)兵六千人進屯夔、萬”,已感到事態(tài)緊急,“其辭頗激切”[36]??梢韵胍姡圆蛔?000人之兵力,要做到嚴密扼守300多公里的長江防線,并有效地抗擊蒙古鐵騎的不時之擾,顯系欺人之談。而且囿于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夔州是三峽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忠州是忠王趙基藩邸所在(趙基于1264年繼位,即宋度宗,升忠州為咸淳府),所以南宋有限的調(diào)兵遣戍,都分駐在這兩個地方,萬州地面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整個天生城之戰(zhàn)中,除了夔州守將張起巖曾派兵來援、無功敗覆之外,附近府州并沒有向萬州提供任何形式的物資支持和軍事援助。天生城軍民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孤軍奮戰(zhàn),英勇頑強地抗擊蒙古鐵騎的進攻,前仆后繼。保家衛(wèi)國,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熱愛和平、渴望安寧的善良愿望,這就是天生城保衛(wèi)戰(zhàn)可歌可泣、千古景仰之所在。

 

     注釋:

[1][2][11][17][20][22]同治《萬縣志》卷3《地理志》、卷36《藝文志》、卷16《地理志》、卷24《職官志》、卷首范秦衡序、卷12《風俗志》

[3][33]《歷代名臣奏議》卷100吳昌裔《論救蜀四事疏》、《論蜀變四事狀》

[4]俠名:《昭忠錄·和彥威》,《守山閣叢書》本

[5]《山右石刻叢編》卷24張藻《梁秉鈞碑》

[6]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6《總帥汪義武王》,《叢書集成初編》本

[7]《永樂大典》卷10889元明善《雍古公神道碑銘》,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

[8]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3《孟少保神道碑》,《四部叢刊》本

[9][31]《宋史》卷416《余玠傳》、卷411《牟子才傳》

[10][29]陽枋:《字溪集》卷8《余大使祠堂記》、《策問(淳祐乙巳大寧監(jiān))》,《四庫全書》本

[12][13][15][25][27]《元史》卷129《來阿八赤傳》、卷161《楊大淵傳》、卷166《劉整傳》、卷163《李德輝傳》、卷129《來阿八赤傳》

[14][16][23][24]《元史》卷161《楊文安傳》

[18]正德《四川志》卷33《文祠》

[19][21]正德《夔州府志》卷1《風俗》

[26]郝經(jīng):《郝文忠公集》卷18《東師議》,《乾坤正氣集》本

[28]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171

[30]佚名:《咸淳遺事》卷下,《守山閣叢書》本

[32]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9《被召除禮部尚書內(nèi)引奏事第四札》,《四部叢刊》本

[34]吳泳:《鶴林集》卷20《論壞蜀四證及救蜀五策札子》,《四庫全書》本

[35][36]李曾伯:《可齋續(xù)稿》前卷4《恭稟宣諭援夔奏》、《催區(qū)處援夔兵奏》,《四庫全書》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