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部分中小學生父母,他們屬于“70末”和“80后”的一代人。這一代人,在社會商品快速豐富和家庭資源獨享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們中間有參加過補習班的,但絕不像如今的孩子紛紛拼命去上。這一代人,他們在不斷思索原生家庭給他們的教育,是中國第一代擁有科學育兒觀念的父母,但也正處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 “劇場效應”下。
2019年末,搜狐新聞·教育進行《2019中小學生父母教育心態(tài)及消費調查》,本次調查歷時1個半月(截止2019年12月24日),近2萬用戶參與,從當前中小學生家長對課后輔導班選擇、課外輔導滿意度、教子心態(tài)及觀念等方面進行了解,期望能夠從多維度呈現(xiàn)當前中小學生家長教育心態(tài)和消費習慣,以給大家啟示。
·搜狐新聞·教育問卷受訪者基本特征
- 受訪者身份:60%是小學生家長;初中生家長占比22%;18%為高中生家長
-受訪者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內占5.1%;3000-5000元占比超13%;5000-10000元的占比36.5%;10000-30000元的占比超32.4%;月收入3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近13%
-受訪者地域:39%來自三四線城市;一線和二線城市分別占19%和27%;來自五線及以下地方的參與者占比為15%
-受訪者學歷:超40%為大學本科學歷;近15%為研究生學歷;超24%為大專學歷;有20%為高中學歷
·拋開大宗消費,平均每月給孩子花3000元左右,報班開支最大
搜狐新聞·教育2019中小學生家庭消費調查數據顯示,拋開如參加夏令營等大宗一次性消費,超40%的家庭每月為孩子的花費在1000-3000元,近 20%的家庭每月給孩子的花銷在3000-5000元,每月為孩子花費5000-10000元的家庭占9.2%。此外,4.9%的家庭每月為孩子花費超萬元。當然,在看這組數據的背后,需要尤其注意受訪者的地域情況。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至少在人生的關鍵節(jié)點上比較優(yōu)秀,所以對孩子的各方面發(fā)展都非常上心。搜狐新聞·教育在本次調查中對中小學生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具體開銷也做了調查,其中學科類課外輔導消費占總花銷的70.7%;諸如音樂、舞蹈、體育、編程等素質類課外輔導占比48.4%;在衣食、玩具等生活開銷占比45.9%;此外,夏令營等游學項目、電子產品分別占比14.3%、5.6%。
高達66.6%受訪者稱孩子在進行英語課外輔導,有58.4%的受訪者表示孩子在補習數學。參加藝術、體育類輔導項目的孩子占49.3%,37%選擇了語文課外輔導項目。此外,有8%和6.8%的受訪者表示孩子在課后選擇了編程和科學課程。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隨著孩子的年齡變大,孩子參加興趣類輔導班的越少。這也不難理解,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絕大多數孩子還是不得不漸漸減少不能立竿見影且和考試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培訓。
"你了解比較多的教育機構是什么?"根據家長投票,依次是:新東方、英孚、vipkid、高思、好未來、精銳、51talk、猿輔導、一起教育和瑞思。
在調查中,有63.7%的受訪者認為參加課外班對孩子的學業(yè)成績稍微有所提升,認為提升明顯的家長占17.7%,還有18.6%的家長覺得成績沒變化。
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各地開始實行課后“三點半項目”。在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30 %的孩子參與了學校課后“三點半項目”, 七成孩子沒有參與。也有近20%的家庭讓孩子放學后去上托管班。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剛上學就焦慮,超90%的家長被作業(yè)難到過
“焦慮”是當前父母的普遍狀態(tài)。調查結果顯示,會為孩子的學習而焦慮的家長占33.8%,有50.7%的家長處于有時焦慮但有時又釋然的矛盾狀態(tài)中,15.5%的家長則認為養(yǎng)孩子要順其自然,不會焦慮。
在孩子一二年級剛入學就開始焦慮的家長占30.4%,20.8%的家長因孩子上三四年級學業(yè)增加而產生焦慮,因五六年級孩子要面對小升初而焦慮的家長占19%,21.6%的家長由于孩子要面對中考而焦慮,等到孩子要高考的時候感到焦慮的占比為8.2 %。
“小時候沒好好上的學,有了娃后就得全補回來”,這種感受當了父母后才會深刻體會到。在搜狐新聞·教育此次調查中,81.6%的家長表示有被孩子的作業(yè)難倒的經歷。
“當前中小學生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焦慮情緒,恰恰反映了他們對更高質量、更公平教育的關注和迫切需求,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文雯在接受搜狐新聞·教育采訪時從社會發(fā)展角度分析了父母焦慮的原因。
文雯分析到,新時代里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和實際獲得有所差距,同時,當前社會發(fā)展多元化,尤其社交網絡發(fā)達,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別人家的孩子”就成了很多父母焦慮的根源。此外,中國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和轉型中,比如高考、減負等教育新政相繼出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文雯建議家長要及時了解和適應新的規(guī)則,只有從本源上了解焦慮產生的原因,才會在孩子教育中多一些自信和從容。
“這樣一個調查數據并沒有讓我感到吃驚。我們在多年的管理中遇到的情況可能比這個數據結果還要高些”,杭州市春暉小學校長田冰冰在看到搜狐新聞·教育此次調查結果時說,城市的壓力指數不同,家長的焦慮指數也不盡相同 ,父母要有迎著焦慮往前推進100米的勇氣,而非站在原地吐槽。
在緩解教子焦慮上,田冰冰建議父母要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加強陪伴,甚至可以尋找一個能夠為自己家庭教育當軍師的朋友或老師。在孩子小學的起始年級,父母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當陪伴者,陪伴育品德、育習慣,求改變。孩子中高年級時,父母需要逐步放手,并保持過程關注,有距離的陪伴和監(jiān)督,和學校共同推動孩子的成長進程。
·家長更希望孩子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成長,但“隨大流”卻是現(xiàn)實選擇
在中國的教育語境中,“努力付出,才能收獲回報”的價值觀深入人心。在搜狐新聞·教育進行調查的家長中,超過30%的家長認為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孩子就必須要從小吃苦。14.2%的受訪家長則贊同寬松教育,希望孩子在自然且自由的環(huán)境下成長。另外,有過半家長的教育理念兼具以上這兩種觀點。
在“您對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調查中, “身體健康和平安幸福”、“具有好的習慣和德行”、“考入名校成為精英”、“學一項技能未來踏實工作就可”四個選項只能四選三。
調查結果表明,73.4%受訪者對孩子最大的期待是身體健康,平安幸福;選擇具有好的習慣和德行占比68.5%;學一項技能未來踏實工作就可的家長為43.1%;希望孩子能考入名校成為精英的受訪者占比34%。
雖然父母們也有理性看待孩子成長的想法,但當拿自己的娃和別人的娃一比較,立馬亂了陣腳,“隨大流”便成了絕大多數父母的選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在接受搜狐新聞·教育采訪時說,孩子的發(fā)展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或許家長們會換一種心情。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讓人獲得幸福,讓孩子成為自己。今天的父母需要做有智慧、有真愛、做兒童友好型父母,把兒童權益放在孩子發(fā)展的首位。
·育兒即育己,超60%的家長為了更好教育子女而花錢提升自己
在中國家庭中,管孩子這事主要是媽媽在負責,而爸爸主要精力則是面對職場。從2019搜狐新聞·教育調查中也同樣反映了這一點。
在“孩子上什么輔導班誰說了算?”的調查中,大權在媽媽手上的為44.6%,而由爸爸為孩子選擇課外班的僅占12.2%。有超過40%的受訪者也表示,會把選擇上什么課外班的決定權交給孩子。
“母親在孩子成長中更多的是給予安全感,父親角色帶給孩子視野的拓展。如果父親多在孩子的選擇上面給予指導,能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知名家庭教育專家胡慎之對搜狐新聞·教育說。
教育孩子這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之一,但偏偏這項工作沒有學校來培訓,沒有現(xiàn)成的教科書可以去參考,沒有考試去檢驗。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也認識到:“只有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養(yǎng)出更好的孩子”。
在此次搜狐新聞·教育受訪者中,有64.1%的中小學生家長稱,為了更好的教育子女,他們會特地通過購買育兒書籍、參加講座等方式來學習。胡慎之談到,這一代中小學生父母有著“家庭是孩子成長土壤”的強烈意識,他們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不斷思考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對于子女的影響。同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把父母當榜樣,所以讓孩子有認同對象,這點相當重要。
中國父母為孩子的成長可謂不遺余力,就算沒有富甲天下也有傾其所有,勒緊自己腰帶去養(yǎng)育孩子。搜狐新聞·教育2019中小學生家庭消費調查顯示,有了孩子后,近半數家長縮減了在服飾上的開支,近44%的家庭縮減了旅行消費,在用車和住房上的消費也有大幅削減占比近29%。此外,為孩子而縮減的家庭和家長個人消費項目還有電子產品(22.3%)、家居用品(24.3%)。
·“父母條件”雖是影響孩子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陪伴”也相當重要
家庭經濟文化水平是決定一個孩子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給孩子帶來的差距也會隨著時間不斷擴大。在搜狐新聞·教育 “參與孩子養(yǎng)育的親人中,擁有的最高學歷”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40%為大學本科學歷,近15%為研究生學歷,超24%為大專學歷,有20%為高中及以下學歷。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經濟收入和閑暇時間越多,他們在教育上投入的資源也就更多,那么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相對來說就會發(fā)展得越好。
“家庭經濟文化水平是決定一個孩子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給孩子帶來的差距也會隨著時間不斷擴大,最明顯的差距表現(xiàn)在孩子的語言方面”,小步教育彭琳琳分析到,雖然家庭收入和父母文化水平的差距會給孩子發(fā)展帶來很大影響,但并不一定是家庭收入越高,孩子表現(xiàn)就越好。父母樂意學習養(yǎng)育知識、愿意花更多時間做有效陪伴等因素也是影響一個孩子發(fā)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