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日本股市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開始了崩盤,這次股市崩盤成為日本經濟多米諾骨牌倒塌的開始,接踵而至的是房地產的崩盤和長達二十年的經濟衰退,直到現(xiàn)在,日本仍然未能完全從這次崩盤中恢復過來。
無數(shù)的人流離失所,生育率嚴重下降,直到現(xiàn)在很多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仍然不得不在外打工補貼家用。
那么日本經濟危機的歷史背景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日本二戰(zhàn)戰(zhàn)敗之后,接受了美國的單獨占有,美國一開始還將日本作為自己的敵對國,但緊接著的美蘇冷戰(zhàn)的開始讓美國重新布局國際戰(zhàn)略。
美國為了遏制蘇聯(lián)在亞洲的勢力,將日本作為自己在亞洲的橋頭堡和代理人,對日本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
美國不僅免除了日本的戰(zhàn)爭賠款,更在60年代的朝鮮戰(zhàn)爭時期,從日本訂購了大量的軍事訂單,幫助日本利用軍工迅速完成工業(yè)化升級。
現(xiàn)在的三菱、豐田等企業(yè)公司,都是在朝鮮戰(zhàn)爭時期通過生產武器完成的崛起,后來才在此基礎上向汽車領域進行了轉變。
也許是二戰(zhàn)時期,核武器給日本留下的心理陰影太大,日本政府對科技發(fā)展十分重視。
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到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從美國大量購買新興技術專利,花重金挖科技人才。
由于美國對日本的扶持態(tài)度,大量人員、技術、資本都源源不斷地涌入日本,促成了日本60-80年代的工業(yè)化大發(fā)展。
日本由于二戰(zhàn)損失了大量人口,為了鼓勵生育,將女性結婚年齡降至13歲,并在一段時間內規(guī)定一家要生育五個孩子。
而且日本在7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為經濟發(fā)展儲備人才資源。
日本在1968年,二戰(zhàn)之后僅僅用了23年,就成為了經濟規(guī)模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在日本經濟騰飛的過程中,銀行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資源調配作用。
日本政府先是規(guī)定了固定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同時不允許銀行之間相互競爭,確保了銀行的利潤和居民對銀行的信心,繼而提高了居民儲蓄率,為工業(yè)發(fā)展做好了資金來源的儲備。
居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再給企業(yè)提供貸款的這種方式,這種方式稱之為間接融資。
在日本經濟騰飛的過程中,企業(yè)融資方式以銀行貸款為絕對主要的方式,銀行是日本的金融樞紐,這個趨勢直到90年代才發(fā)生改變。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金融市場卻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變化,曾經作為資金籌集主要方式的銀行貸款正在被證券融資取而代之。
在證券融資的背景下,銀行的生存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日本的金融業(yè)從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也開始由間接金融轉向直接金融,銀行的地位明顯下降。
在1965年,以間接金融方式向大企業(yè)提供的資金在資金供應總額中的比重曾經高達80%,到了1983年,這一比重降低到 55%。
越來越多的大企業(yè)開始通過在國內和歐洲貨幣市場上發(fā)行債券融進資金。
尤其在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業(yè)化基本完成,企業(yè)該買的設備都已經買了,沒必要繼續(xù)往設備上再投入資金。
企業(yè)開始大量償還銀行貸款,銀行體系內的資金急劇擴大。
和這個國家其他的企業(yè)一樣,日本的銀行一直受著嚴格的監(jiān)管,不允許參與投資任何除了國債以外的證券,當時日本的銀行是真的有錢沒地方花。
再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勢,美國由于70年代的石油危機,國內發(fā)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遏制住通貨膨脹,美國政府在1979年到1984年不斷提高市場利率,導致全世界熱錢涌入美國,推高了美元匯率。
飆升的美元雖然讓讓美國出口大幅下降,但是卻讓美國民眾手里的錢更值錢了,這成為80年代初期日本的工業(yè)品大幅出口美國的歷史背景。
1983年7月15日任天堂的紅白機正式上市,首批制造了47萬臺主機,不到兩個月就銷售一空,任天堂的股價更是在3個月內暴漲40倍。
超級瑪麗不僅是我們的童年記憶,也是美國80后的童年記憶。
1985年,日本靠著出口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對外凈資產達到了1300億美元。
至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工業(yè)產品銷售到了全世界各個角落。
與朝氣蓬勃的日本不同,因為美元升值而導致出口持續(xù)下降的美國卻在承受著財政赤字、貿易赤字等一系列問題。
終于在1985年9月22日,在美國政府的策劃下,美國、日本、聯(lián)邦德國、英國、法國在紐約的廣場飯店召開了“廣場會議”。
很多人后來認為這次會議是日本經濟衰落的起點。
會議決定,五國共同大規(guī)模干預外匯市場,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xié)議”,目的就是使美元按照美國的意愿進行貶值。
至于為什么大家都聽美國的,當然是美國的拳頭硬。
對美國來說,這次聯(lián)合干預的結果非常成功,特別是日元兌美元的匯價大幅度的急劇上升。
1985年9月日元兌美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50日元,在當年年底就上升到1美元兌200日元以上。
到1988年初,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的水平,在2年中,日元升值了1倍多?! ≡趶V場會議之后,由于日元急劇升值,出口減少,經濟形勢開始悄然惡化。
為了對沖出口的下降,日本政府立刻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政策,開起了印鈔機。
日本中央銀行貼現(xiàn)率從1986年1月起連續(xù)降低5次,由 5%降低到1987年的2.5%,這是戰(zhàn)后以來的最低水平。
1987年,日本貨幣供應量增加率達到10%以上。
隨著利率的大幅下降,住宅投資增加,房地產成了盤活經濟的好棋,從1987年年中開始,日本經濟進入短期恢復階段。
日本政府沾沾自喜自己的英明決策,但是他們不知道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了,短暫的恢復也成為日本最后的瘋狂。
日本經濟最瘋狂的時期發(fā)生在1986年到1990年。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業(yè)出口能力雖然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日本人手里的日元可以換來更多的美元。
結果就是,美國的資產在日本人看來一下子便宜多了。過去那些在日本人看來根本買不起的東西,一下子唾手可得。
于是,手里拿著大把鈔票的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大肆購買。甚至當時日本人自信的說,“美國正在變成日本的第四十一個縣”。
當時一棟美國大樓打算賣給日本人。美國人報價4億多,雙方談妥,等著日本人付錢交割。日本人忽然拿來了新的合同書,上面寫的價格是6.1億。美國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員解釋說,他們的老板頭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紀錄里看到,歷史上單個大樓出售的最高價是6億美元。他們想要打破這個紀錄。
到了1989年,日本人購買美國資產達到了頂峰。這一年的6月,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購買了美國娛樂業(yè)巨頭、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三菱公司以14億美元購買了美國財富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松下60億美元買下美國環(huán)球影業(yè)。
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qū)幾乎一半的房地產。
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
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業(yè)總共進行了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購案,其中有18起的并購對象就是美國公司。
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東南亞的很多小國家也受日本投資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與日本在海外的一擲千金相對應,日本國內也處在風光無限的時刻。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人口不斷向大城市集中,但是大城市土地供應卻不多,這種矛盾越來越突出。
同時,銀行與企業(yè)之間、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相互持股十分普遍,導致上市流通的股票很少。
有錢沒地方花的銀行以及擁有巨額資金的企業(yè)都把資金投向了房地產和股票。
在資金供應充裕的情況下,日本的地價和股票價格開始飛速上漲。
1987年1月,東京證券交易所證券市值總額突破300萬億日元,日經指數(shù)1月突破2萬點,6月突破2.5萬點。
在1987年10月17日全球的"黑色星期一"大風暴中,日本股市只是短暫下沉后就率先"復活",并且?guī)尤蚬墒谢嘏?/p>
之后,日本股市一直強勢上升。并在1989年12月19日達到38915點,較1985年最低點上漲了3倍多。
到1990年,日本的土地總值達到美國的兩倍,也就是說,如果把日本賣掉,可以買兩個美國。
僅東京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金融業(yè)受到年輕人的狂熱追捧。金融相關的專業(yè)成了最難考,學費也最貴的專業(yè)。一家金融公司,在1990年,甚至一次性的給一位員工發(fā)出了300萬的年終獎。
然而,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日本政府當時也對過熱的經濟產生擔憂,所以從1987年開始逐步提高市場利率,到1989年底,已經提高到了4.25%,泡沫開始破裂。
從1990年1月開始,日本股票價格急劇下跌。到4月份的時候,大約暴跌了30%。
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shù)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市值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三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
1994-2017年的23年間,日本經濟僅僅增長了30%左右,年化約1%,和七八十年代的5%乃至8%的增長水平相比,天壤之別?!?/p>
泡沫經濟崩潰后,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急速下滑。銀行的大部分房地產貸款都變成了不良資產。
在1993的時候,銀行還是完全有能力處理不良資產的。但是無論是銀行自身,還是政府,都不愿意立即著手解決問題。
銀行擔心公開不良資產問題會降低信用,經營者會被追究責任。
政府擔心銀行喪失信用,引起經濟全面崩潰。
他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拖,期待著經濟自我恢復,地價和股票價格上漲,或者出現(xiàn)新的科技技術,不良資產問題就可以隨之迎刃而解。
但是,事與愿違,地價和股票價格繼續(xù)下跌,銀行為了處理不良資產,只能出售股票,繼而引起經濟形勢繼續(xù)惡化。
日本宇宙信用組合、兵庫銀行、太平洋銀行、阪和銀行先后破產,無數(shù)人流離失所。
1990年泡沫經濟崩潰以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日本政府大量發(fā)債借款來進行基建投資。
1992年8月投入的財政資金為11萬億日元,1993年4月投入了13萬億日元,1994年又投入了15萬億日元。
與此同時,日本央行繼續(xù)降低銀行貼現(xiàn)率,開啟核動力印鈔機,1995年銀行貼現(xiàn)率已經降低到了0.5%。
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推動下,日本經濟在1996年開始逐步恢復,經濟增長率超過3%。 但是,由于此前政府發(fā)債規(guī)模太大,日本政府1996年的借款總額達到500萬億日元,說白了就是國家欠了太多錢。
日本政府這時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在經濟剛剛復蘇還沒企穩(wěn)之際,錯誤的認為經濟已經恢復,于是開始提高稅收。
1997年 4月,日本政府把消費稅從3%提高到5%,廢除了每年減輕2萬億日元所得稅措施,大幅度提高醫(yī)療費和社會保險費,削減公共投資。
于是,剛剛出現(xiàn)轉機的日本經濟從此開始一蹶不振。
甚至到1999年,日本政府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開始施行零利率政策時,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從低迷中再度恢復。
到現(xiàn)在,日本每年都會有數(shù)百名大學畢業(yè)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自殺。
誰能想到30年前的日本,因為人才嚴重的供不應求,大學畢業(yè)生去面試時,有時甚至可以收到幾千塊錢的大紅包。
世事循環(huán),令人唏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