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縣程村之“兩程故里”牌坊
筆者在行萬里路,尤其是行走海峽兩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匾額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從人文始祖之地太昊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到臺灣的文化地標(biāo)——臺南的文廟;不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搬運去的臺北博物院,幾乎是“無處不匾、無室不匾”。
裴高才在太昊陵黎黃陂題“象天法地“匾額前
在破萬卷書方面,筆者爬梳古代文獻,不論是國家典藏、方志,還是民間譜牒或筆乘,亦有同感。我往往會用相機抓拍下來,帶回家上傳電腦反復(fù)把玩。因為一塊古樸的匾額,往往會反映一個歷史人物或一個家族的故事,展示著歷史文風(fēng)、時政、地理、歷史以及書法藝術(shù)的變遷,也是我們研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實物例證。
同時,千年古邑黃陂也是一個“匾額文化之鄉(xiāng)”。現(xiàn)存的“唐木蘭將軍坊”、雙鳳亭道光石碑等一批頗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常常讓人留連忘返。也曾到文博專家、八旬老翁黎世炎先生,黎黃陂博物館的彭云清府上“訪古”……
黎世炎向裴高才展示藏品
黎翁數(shù)十年不變的陋室,猶如一間民間博物館,從臥室到書房擺滿了古玩。不經(jīng)意間我看到茶幾后面擺放著一塊兩米多長、一米來寬的舊木板。我猜想,這也許又是一件老古董。果然不出所料,他笑瞇瞇地告訴我道:這是他花了一年的薪金從麻城淘來的清代榜眼郎劉彬士所題壽匾。一提到劉彬士的名字,我會聯(lián)想到清代“文武三榜眼”的奇聞軼事,而我腦海里則浮現(xiàn)出在臺北故宮查閱《清史稿》中的劉彬士原始檔案的情形。
《清史稿》載:浙江巡撫劉彬士奏折:海塘沙水情形
那是我與臺北故宮女掌門馮明珠在臺北故宮首次相會時,當(dāng)我向她求證是黃陂哪個村子?她不加思索地回答:“我老家是黃陂馮家滂。幼年時家父曾告訴我馮家的字派,至今仍記得'太祖光明,任重道遠’八個字?!庇捎诋?dāng)年的清宮珍貴檔案大都被運到臺北故宮收藏,而她又是在此校注《清史稿》中嶄露頭角的,我就請她談?wù)勄鍖m中關(guān)于武昌首義的記載,并希望看看《清史稿》中黃陂“文武三榜眼”的原始檔案。她滿口應(yīng)允,隨即吩咐秘書讓文獻處調(diào)閱檔案,而后與我侃侃而談清宮秘史趣聞。
我打開“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1886號”卷十五《劉彬士列傳》顯示:劉彬士,乾隆三十五年至道光十八年(1770-1838),字輔文,號筱圃、筠圃,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人。乾隆五十九年湖北鄉(xiāng)試第三十八名舉人嘉慶四年考取宗學(xué)教習(xí),嘉慶六年(1801)辛酉恩科會試第二十名進士、殿試一甲二名(文)榜眼及第。自此,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官、會試同考官、兵科掌印給事中、提督湖南學(xué)政、光祿寺少卿、禮部侍郎、刑部左侍郎、浙江巡撫、刑部尚書等職。
左起裴高才于臺北故宮同馮明珠院長交流
劉彬士著述《藝經(jīng)堂時文存稿》、《劉筠圃司寇日記節(jié)略》、《海塘紀(jì)略》、《春山堂詩文》等。而且劉家是一門兩進士,其子劉誠倬,號稚筠,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進士,曾任山西澤州知府。
我記得在清同治《黃陂縣志·人物志》中,對劉彬士為官之道多有贊譽,稱其為人謹(jǐn)厚,動止遵禮法,父老多器重之。他雖身居高官,卻不以結(jié)納植私黨,不以參劾沽真名,無苞直之私,無聲色之好。執(zhí)掌文衡(科場主考官)多年,他唯才是舉,忠愛自矢,喜怒不形,享有“盛德君子”之譽。
另一方面,我從劉松余兄收藏的“敦睦堂”《劉氏宗譜》上,也曾欣賞過劉彬士的序文。這篇寫于道光元年(1821)的序言,敘介了明初黃陂縣令劉拱宸(字守中)從江西奉命前來治陂,到落地生根、開花結(jié)果的事略,既言簡意賅,又文史兼?zhèn)?,文末還蓋有“劉彬士”與“筠圃”兩方篆書印章。
劉彬士“敦睦堂”《劉氏宗譜》序言的落款
劉彬士在序文中寫道:“守中先生,自明初宰陂邑入陂籍,善政炳炳勒于石,遺事煌煌載于志,子孫蕃昌,科名相繼,誠為西陵巨族。予幼與公之裔孫等同考交游,久既習(xí)聞其事,謁鄉(xiāng)賢、名宦二祠,復(fù)見廟食馨香焉。而譜之法則自五世觀察公訪江右而來,取而讀之,祖系明,先德著,疏戚定,同異昭,其為例也?!?/span>
劉氏序文的語言生動活潑,充滿了激情。他說:“閱世家大族譜派,少有詳明若此者。茲因付梓板刻,赴京索敘于余。余寄身臺閣公務(wù),旁午于退食,自公之余重閱譜諜,益覺原原本本,條分而縷析,脈貫而絲聯(lián),不禁欣然起舞,曰:'美哉。”
清代榜眼劉彬士題“雙壽同珍”匾尾款
這里的“西陵”即黃陂縣舊稱,“名宦”是指劉拱宸事略曾入選清雍正《湖廣通志》卷四十三“名宦志”?!锻ㄖ尽吩疲骸皠⒐板?,字守中,吉水人。洪武二年,以賢才薦知黃陂縣。性廉潔。邑民郭俊英掘地得黃金極多,以三斤十二兩進,拱宸正色卻還之。時文廟傾頹,與廣文周賢合力捐建補葺,二程讀書處訪得裔孫名祖川者,令其守護。暇即訓(xùn)課士子,一時人才蔚起。在任七年,士民紀(jì)其善政十二條于石,以志不忘。后以老乞休,貧不能歸,遂家于陂?!?/span>
劉彬士“敦睦堂”《劉氏宗譜》序言的落款中標(biāo)明“同宗”,未道其承接或世系關(guān)系。而“同宗”有同一家族或同姓兩層含義,所以劉彬士與劉拱宸是否一脈相承,有待進一步考證。
(《書屋》 2017年6期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