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壯志未酬卻駕鶴西歸,李嚴萬念俱灰而含恨九泉,劉備永安托孤的兩位蜀漢重臣競相離世,蜀漢政權(quán)的命運走到了十字路口,另一場權(quán)利之爭的大戲即將如火如荼的上演,毫無疑問這場大戲的主角就是魏延。古往今來“魏延謀反”事件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的認為魏延是罪有應(yīng)得,有的認為魏延是含冤而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各執(zhí)一詞。我們在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探討時,不能只對其結(jié)果爭論不休,而是要對其過程刨根問底。只有弄清楚其過程與結(jié)果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才能了解歷史的走向,更好的為當代人汲取寶貴經(jīng)驗。
魏延
“魏延謀反”之始末
公元234年秋八月,諸葛亮突然病重,秘密與楊儀、姜維和費祎等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安排死后退軍的調(diào)度,任命楊儀為三軍臨時統(tǒng)帥,姜維為副將,令魏延殿后阻擊敵軍。諸葛亮還特意囑咐:“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大軍便自行出發(fā)?!蓖?,諸葛亮去世,楊儀密而不發(fā)喪,派費祎去打探魏延的意向。果然魏延不服從楊儀調(diào)度,還想聯(lián)合費祎共同謀劃奪取楊儀兵權(quán)。費祎假裝同意魏延的計劃,卻借機逃之夭夭。
魏延發(fā)現(xiàn)費祎欺騙了他,而全軍都在按照楊儀的部署依次撤退,便勃然大怒,統(tǒng)領(lǐng)本部人馬搶在楊儀撤軍之前,延著褒斜谷率先南歸,所過之處燒絕棧道。魏延和楊儀在回軍的途中,又各自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禪以此事詢問董允和蔣琬,他們兩個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蜀漢四相
由于歸途棧道被魏延燒毀,楊儀命人開山通道,日夜兼行,緊隨魏延其后。魏延先到,占據(jù)南谷口,并派兵迎擊楊儀大軍。楊儀派出王平抵御魏延,王平斥責先魏延和他的部下說:“丞相尸骨未寒,你們怎么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虧,便不愿為他賣命,四處逃散。魏延見大勢已去,帶著兒子和少數(shù)親信向漢中方向逃亡,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并夷滅三族。蔣琬奉后主劉禪之命,率領(lǐng)衛(wèi)軍北赴漢中調(diào)查此事,剛走出幾十里,魏延被殺的音訊傳來,蔣琬終止調(diào)查,又率軍返回了成都。
以上便是“魏延謀反”的大致過程,仔細品讀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諸多令人不解之處,比如: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秘密軍事會議為什么沒讓魏延參加呢?魏延在撤軍的途中把所有的棧道都燒毀了,楊儀是如何緊隨魏延其后的?魏延與楊儀在回軍途中各自上表說對方謀反,為什么董允和蔣琬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呢?就是由于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才導致很多人都懷疑這是楊儀自導自演的一場陰謀??磥硐胍宄虑榈恼嫦?,我們還得先從諸葛亮臨終前的軍事會議說起。
諸葛亮及眾將領(lǐng)
諸葛亮為什么臨終前不讓魏延參加軍事會議
魏延是蜀漢的開國元勛,為蜀漢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劉備在世時就被封為鎮(zhèn)北將軍,這比當時趙云的職位還要高。后來北伐建功,又被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jié),晉封為南鄭侯,官職和權(quán)力都僅次于諸葛亮的丞相。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參加諸葛亮臨終前的軍事會議,確實讓人容易浮想聯(lián)翩。甚至有些人懷疑諸葛亮是猝死的,臨終前根本就沒召開過什么軍事會議,所謂的臨終遺命都是楊儀自導自演的。我們先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據(jù)《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身歿之后退軍節(jié)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fā)。
這里明確指出了楊儀、費祎和姜維等將領(lǐng)都參加了諸葛亮的軍事會議,還安排了魏延和姜維兩個人分別斷后,如果說這是楊儀自導自演的一場戲,費祎和姜維等將領(lǐng)怎么會心甘情愿的配合他呢?楊儀的號召力還沒有達到能讓蜀漢將領(lǐng)集體膜拜的程度。
楊儀
另外,在諸葛亮死后,蜀漢大軍的撤退不但有條不紊,還在半路設(shè)伏擊退了司馬懿的追兵。
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引《漢晉春秋》記載: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司馬懿),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由此可見楊儀統(tǒng)領(lǐng)的蜀漢大軍上下一心,眾志成城,這一切可不是楊儀自導自演能做到的。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么不讓魏延來參加這場重要的軍事會議呢?我們先看魏延自身有什么問題。
據(jù)《三國志魏延傳》還記載:
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仗著自己功高勞苦,不把其他官員放在眼里,所有人都對他避讓三分,只有楊儀對他毫不客氣,魏延便因此記恨楊儀,兩人關(guān)系如同水火。
另外據(jù)《三國志費祎傳》也記載: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祎常入坐其間,諫喻分別。
每當楊儀與魏延在一起開會時,兩人都會爭論不休,魏延爭論不過便拔刀揮向楊儀。楊儀打不過魏延,只能在一邊哭哭啼啼。幸好費祎出面勸解,才能使得尷尬的會場得以平靜。
費祎
那么魏延與諸葛亮的關(guān)系如何呢?
據(jù)《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于潼關(guān),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已才用之不盡。
(魏延)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魏延每次遂諸葛亮大軍出征,都請求分兵數(shù)萬與諸葛亮兩路進軍匯于潼關(guān)之下,而諸葛亮卻制止不許。魏延便認為諸葛亮膽怯,常常感嘆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魏延雖然功勛卓著,但是性格高傲,與蜀漢將領(lǐng)的關(guān)系處理的一塌糊涂,就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與楊儀勢如水火。即使這樣,魏延還寄希望將來能夠代替諸葛亮掌管蜀漢。
此時,諸葛亮的第一要務(wù)就是確保蜀漢大軍能順利撤回,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wù),不僅需要出眾的指揮調(diào)度能力,還要能夠百分之百執(zhí)行自己遺命。雖然魏延能力出眾,但是諸葛亮知道其不會百分之分遵循自己的遺命,故將魏延排除在臨終前的秘密軍事會議之外。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都是以楊儀為隨軍長史負責謀劃調(diào)度,給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說明楊儀的確才能出眾,有掌管三軍的能力。楊儀跟隨諸葛亮多年,一直受到諸葛亮的重用提拔,對諸葛亮也是俯首貼耳,因此,諸葛亮認為楊儀是保證蜀漢大軍順利撤退的最佳人選。
楊儀領(lǐng)軍
魏延早就對丞相之位垂涎三尺,諸葛亮在世時魏延雖然心懷抱怨,但是絕不敢有非常之舉。然而諸葛亮死后恐怕再沒有誰能夠鎮(zhèn)得住魏延,所以諸葛亮臨終前說:若延或不從命,君便自發(fā)。諸葛亮非常清楚,此時魏延想干什么已經(jīng)沒人能阻止了。
既然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有可能會作亂,為什么不提前解除魏延得兵權(quán)呢
一、諸葛亮治蜀是嚴格遵循法家思想的,在法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講求人贓并獲,不能以“誅心論罪”,即懷疑某人可能會犯罪而提前懲罰他。魏延此時不但沒有罪,反而有功,隨意加罪魏延,會破壞了諸葛亮依法治蜀的原則。
二、諸葛亮正與司馬懿兩軍對峙于渭水南岸,此時貿(mào)然解除魏延兵權(quán)是兵家大忌。當年曹操與袁紹對峙于官渡,袁紹貿(mào)然加罪許攸,結(jié)果造成許攸叛逃曹操,才有了后來的烏巢之禍,最終導致袁紹大敗。諸葛亮不會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
諸葛亮
三、諸葛亮是從八月開始突然病倒的,同月就去逝了,可見諸葛亮病情之重,隨時都有可能一命歸天,魏延與諸葛亮大軍是分開駐扎的,如果解除魏延兵權(quán)的消息剛傳出去,諸葛亮恰巧此時也死了,那魏延會乖乖聽命嗎?很可能會反咬楊儀一口,事實上就在兩人回軍的途中還紛紛上表指責對方謀反。當年劉邦在臨終前命陳平和周勃去斬殺呂后的妹夫樊噲,幸虧陳平多了個心眼,沒有當場行刑,而是把樊噲押回長安再讓劉邦發(fā)落,恰好就在押送樊噲的途中劉邦死了,呂后大權(quán)總攬。要不是陳平多了個心眼,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
綜上所述,即使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可能會生亂,也不會輕易解除魏延兵權(quán),此時最重要的是把蜀漢北伐大軍順利撤回漢中,至于魏延的本部兵馬只能讓其自生自滅了。但是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魏延不只是生亂,他還差點葬送了蜀漢的北伐大軍。
諸葛亮
魏延從和平奪權(quán)逐漸走向武力奪權(quán)的深淵
諸葛亮死后楊儀派費祎去試探魏延的意圖,果然魏延不服從楊儀號令。
據(jù)《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曰: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官親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
這段話把魏延的真實意圖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很明顯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諸葛亮的接班人了。
“府官親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魏延是堅持北伐的,其實不然,魏延作為久經(jīng)沙場的將領(lǐng),不會不明白,軍中主將突然病故,必然會造成軍心不穩(wěn),此時不可能繼續(xù)北伐作戰(zhàn),魏延之所以提出要繼續(xù)作戰(zhàn),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想通過“北伐作戰(zhàn)”奪取楊儀的兵權(quán)。在整個北伐大軍中,論帶兵打仗、沖鋒陷陣,魏延絕對是不二人選,如果繼續(xù)作戰(zhàn),北伐大軍的指揮權(quán)自然會落到魏延手里,等到大權(quán)在握后,魏延同樣會找理由撤軍。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這句話說的就更透徹了,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怎么會給楊儀斷后呢?更不會聽從楊儀的指揮,這可是赤裸裸的抗命!
起初,魏延還是想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奪取楊儀的軍權(quán),于是想要聯(lián)合費祎一起廢掉楊儀的統(tǒng)兵之權(quán)。費祎是丞相司馬,主要負責傳達丞相軍令,諸葛亮臨終前費祎也在場,而且魏延自認為與費祎關(guān)系不錯,每當楊儀與魏延大鬧會場時,都是費祎出面調(diào)解,想必是沒少拍魏延馬屁。論帶兵打仗魏延的確是出類拔萃,但是論官場政治魏延恐怕要差之千里。此時的費祎絕不會與他聯(lián)手,平時高傲自大,目中無人,關(guān)鍵時刻哪還會有人投懷送抱?費祎假裝同意魏延的計劃,隨便找了個理由就跑了。
魏延大怒
當魏延知道費祎欺騙自己后,意識到和平奪權(quán)已經(jīng)不可能,便一怒之下走向了武力奪權(quán)的深淵。魏延統(tǒng)領(lǐng)本部人馬搶在楊儀之前撤退,沿途燒毀棧道,妄想阻止楊儀統(tǒng)領(lǐng)的北伐大軍撤回漢中。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大怒,攙儀未發(fā),率所領(lǐng)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儀等搓山開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后。
這里有個疑問,既然魏延把棧道都燒毀了,楊儀怎么就能緊隨其后呢?史書上只記載“儀等搓山開道,晝夜兼行”,也沒有提到如何修復棧道,這也是很多人認為“魏延燒毀棧道”一事是楊儀杜撰的重要原因,那么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何如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在楊儀大軍回漢中的褒斜道上不只有一條路。我們讀史書時會發(fā)現(xiàn)古代在山區(qū)行軍打仗似乎都要經(jīng)過棧道,便主觀的認為棧道是唯一的道路。其實不然,在沒有修建棧道前,褒斜谷就存在著諸多蜿蜒崎嶇的小路,據(jù)《華陽國志》考證,早在石器時代,褒斜谷一代就有通行的道路。后來武王伐紂時,蜀人就從褒斜古道到達秦川,后沿著渭水至黃河到達孟津與周武王會師。由于開鑿棧道需要有堅硬的工具,在精良的鐵制工具出現(xiàn)前,是無法大規(guī)模修建棧道的。直到戰(zhàn)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鐵器的大規(guī)模使用,才使得修建棧道成為可能。
棧道
公元前313年,秦楚兩國在漢中一代爆發(fā)戰(zhàn)爭,張儀欺騙楚懷王把當初答應(yīng)給楚國的六百里土地變成了六里,楚懷王一怒之下對秦國發(fā)動進攻,結(jié)果楚國大敗,秦國趁勢攻占了楚國的漢中地區(qū),設(shè)置了漢中郡。由于當時褒斜谷還沒有棧道,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都是通過古老的褒斜小路進行的。到了秦昭襄王時代,秦國頻繁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急需把蜀地的糧食運輸?shù)綉?zhàn)爭前線,由于蜀道艱險,運糧不便,秦昭襄王便令范雎開始在褒斜谷修建棧道,以保證蜀地糧草補給能夠迅速運往前線,從此以后秦國有了源源不斷的后勤補給,最終從戰(zhàn)國七雄中脫穎而出,這條棧道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自從褒斜谷有了棧道,人們就很少再走之前的褒斜小路,久而久之曾經(jīng)的褒斜小路幾近荒廢。史書上記載的“儀等搓山開道,晝夜兼行”指的就是楊儀率領(lǐng)大軍繞道褒斜小路,由于小路走的人很少幾近荒廢,因此楊儀等人只能劈山開路,晝夜兼行才能夠緊隨魏延其后。
魏延
就在魏延和楊儀撤軍的路上,兩人紛紛上表指責對方謀反,劉禪以此事詢問董允和蔣琬,兩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董允和蔣琬一直在成都,按說對前線的情況不是很了解,為什么會堅定的支持楊儀而反對魏延呢?難道是他們聯(lián)合楊儀一起誣陷魏延?
既然要上表稱對方謀反,肯定是要聯(lián)合更多的官員將領(lǐng)聯(lián)名上表,這樣才能增加可信度。而魏延身邊只有自己的本部人馬,能聯(lián)名上表的自然也只能是魏延的本部下屬。反觀楊儀率領(lǐng)的是北伐大軍的主力,身邊有費祎、姜維、馬岱、王平等諸多官員和將領(lǐng)共同上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延是在興兵作亂,楊儀是在執(zhí)行諸葛亮遺命。
另外,魏延平時目中無人,仗勢欺人,與蜀漢官員之間的關(guān)系搞得一塌糊涂,董允和蔣琬自然也不希望將來魏延成為蜀漢的掌權(quán)者。蔣琬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的熱門人選,而魏延又是蔣琬掌權(quán)的最大障礙,正好趁此機會利用楊儀除掉魏延,使自己日后少一心腹大患。
當魏延得知楊儀率領(lǐng)的大軍緊隨其后,便在南谷口設(shè)伏,妄想阻止楊儀大軍回蜀??上ё罱K落得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的下場。蔣琬奉命北上調(diào)查“魏延謀反”一事,結(jié)果蔣琬剛走出成都幾十里便傳來了魏延被殺的消息,便隨即返回,蔣琬掌權(quán)的最大障礙已除,此時北上已經(jīng)毫無意義,他要留在成都準備對付即將歸來的楊儀。
蔣琬
楊儀把北伐大軍平安的帶回蜀漢,又誅殺了興兵作亂的魏延,自以為功勞巨大,應(yīng)當代替諸葛亮執(zhí)掌朝政。讓他沒想到的是,劉禪居然命蔣琬做了尚書令、益州刺史,掌管蜀漢實權(quán)。自己卻被明升暗降,雖然貴為中軍師,但無所統(tǒng)領(lǐng),終日無所事事。
據(jù)《三國志楊儀傳》記載:
而亮平生密指,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楊戲在《季漢輔臣贊》對楊儀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
威公(楊儀)狷狹,取異眾人;閑則及理,逼則傷侵。
“狷狹”就是偏急狹隘的意思。意思是說楊儀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容易走極端。這么來看楊儀的確不太適合做接班人。然而楊儀也絕不是滿足于現(xiàn)狀的人,竟然對登門拜訪的費祎抱怨:“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辟M祎將此事密奏,第二年楊儀就被廢為庶人,在被貶的路上,其“性狷狹”的毛病又犯了,上書誹謗朝廷,言語甚為激切,遂被逼自殺。
魏延死于“性矜高”,楊儀死于“性狷狹”,兩人都是由于性格缺點而功敗垂成,都認為自己功高勞苦,應(yīng)該執(zhí)掌管蜀漢大權(quán),結(jié)果一個兵敗被殺,一個畏罪自殺,成為一對仕途的冤家!
魏延楊儀
魏延之死完全是其咎由自取
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魏延謀反”事件,這本來是一場內(nèi)部權(quán)利之爭,然而魏延的行為卻遠遠超出了內(nèi)斗的范圍。
起初魏延大張旗鼓的先行撤軍,以引起魏軍的注意,自己率先到達褒斜谷后又燒絕棧道,目的就是想讓楊儀的大軍被追上來的魏軍消滅殆盡。當魏延得知楊儀大軍死里逃生后,又派兵在南谷口阻擊大軍撤回漢中。如果楊儀的大軍被消滅殆盡后,魏延的本部人馬就會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自己也就如愿以償?shù)某蔀榱酥T葛亮的接班人。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楊儀的大軍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竟然安然無恙。魏延的本部人馬在面對著死里逃生的蜀漢大軍時,知道跟著魏延不會有好下場,便紛紛逃散。此時的魏延眾叛親離,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楊儀率領(lǐng)的北伐大軍可是蜀漢的家底,是諸葛亮的畢生所托,魏延竟然為了一己之私,妄想通過葬送蜀漢大軍來滿足自己的權(quán)力欲。魏延此舉與謀反無異,最終被誅滅三族,身敗名裂一點都不冤。
魏延
當然也許會有人替魏延抱不平,認為魏延此舉是被逼無奈,畢竟楊儀心胸狹隘,又與魏延勢如水火,如果讓楊儀執(zhí)掌蜀漢大權(quán),魏延遲早會被楊儀鏟除消滅。
《三國志魏延傳》里也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這么看來是不是就意味著魏延奪權(quán)的行為可以被原諒呢?我們也不防思考一下,為什么楊儀掌權(quán)后會鏟除魏延,而不會鏟除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呢?蔣琬對楊儀的威脅絕不比魏延小,諸葛亮在世時就經(jīng)常公開夸贊蔣琬,為其日后能順利成為接班人而制造輿論宣傳。
據(jù)《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亮每言:“公琰(蔣琬)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yè)者也?!?div style="height:15px;">
魏延自以為功高勞苦而狂妄自大,位高權(quán)重而目空一切,諸葛亮深知魏延“性矜高”的缺點,不足以擔當大任,便早已把他從接班人的行列中排除。魏延與楊儀勢如水火,與同僚離心離德,所以楊儀誅殺他,費祎欺騙他,董允、蔣琬排斥他,軍士將領(lǐng)拋棄他,魏延之死完全是由其自身性格缺點所致。倘若魏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與人休戚與共、相敬如賓,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魏延對蜀漢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入蜀建功平劉璋,鎮(zhèn)守漢中阻曹魏,北伐破敵威海內(nèi),是蜀漢軍中的絕對主力??上в捎谧陨硇愿竦娜毕?,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一代名將魏延從位高權(quán)重到眾叛親離,從功勛卓著到興兵作亂,似乎只是一念之間,正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無論成佛還是成魔,都并非一朝一夕之決斷,長期積累的善與惡,才是決定成佛與成魔的關(guān)鍵!尋常的生活會讓人枯燥無味,平淡的光景會讓人恍惚漠然,孰不知我們?nèi)松某晒εc失敗,快樂與痛苦,都寄托于這平淡而不平凡的每一天,只要能夠認真對待每一天,我們就是人生的贏家。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性矜高”的性格缺陷,這再次驗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條亙古不變的道理。要想改變“不公”的命運,就必須改變“缺陷”的性格,要想改變“缺陷”的性格就必須有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用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天,才有可能改變“不公”的命運!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