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七、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的確良”,為何突然消失?它換了個名字

服飾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百姓的生活情況和精神狀態(tài),當然,也關乎著經濟發(fā)展水平。

如今走到街上,時尚界也可謂是“百家爭鳴”,可觀看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影視作品,卻不難發(fā)現:人們的審美確實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不過總體上依舊有一種很難表達的共通性,其實,那叫做“的確良”。

那么,七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的確良”,為何突然消失了?因為它換了個名字。

“的確良”的開始

一切的一切,還要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那段日子說起。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工業(yè)基礎總體來說比較薄弱,吃穿用等各方面都趕不上幾億人改善生活的具體需求。

從一些老照片和老舊資料都能看出,那會的人們穿的都是粗布衣,生活的重心還是在于“吃”,能“養(yǎng)家糊口”的家庭,在當時都算非常不錯了,紡織品也異常緊缺。

1954年9月,全國開始啟動了棉布計劃定量供應,各地也開始按照人頭發(fā)放布料,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家里想要買什么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等等,都需要憑票去購買。

那會的國家,還缺乏對于天災的也應對措施,就在一切看上去逐步步入正軌的時候,1956年我國遭遇了水災,棉田也遭遇了減產,紡織品的供應越來越緊張,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得不強化“憑票買布”的措施。

那會規(guī)定:童裝和五寸以下的布料按實收布票;蚊帳布料按兩斤折收布票,蚊帳成品的頂布、邊布和衣著都按實收布票。

那個年代,每個家庭幾乎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布料不夠,錢也不夠寬裕,穿布衣得精打細算。

而且,棉布都會出現一個共同的問題:容易損壞。

“補丁”也就成為了那個年代特有的標記,一般人家的孩子從年頭到年尾都很難穿得新衣裳,爸爸媽媽穿舊了的衣服給孩子穿,而哥哥姐姐穿舊衣服就給弟弟妹妹穿。

百姓們穿的和吃的,都得依靠地里面長出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辦法。

毛主席曾對周總理說:“我們能不能搞點化纖?不要讓老百姓們穿衣服這么千辛萬苦?!?/p>

“的確良”就是化纖的一種,早在50年代就開始在國際上流行開來。

這種叫法聽起來非常奇怪,可確實有它自己的由來。

這種面料,最先在廣東地區(qū)流行開來,按照廣東話的叫法,它有一個極為瀟灑的名字:的確靚。

然后這種叫法被傳到了北方,就成為了“的確涼”,大家卻被這種叫法給誤導了,因為穿上了“的確涼”之后并不會感覺到涼快,隨后,人們就稱呼它為“的確良”。

“的確良”穿在身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優(yōu)良特點,不僅不吸汗不透氣,可是它卻非常好洗,干的也很快,比棉布更加結實,老百姓稱呼它為:易洗又易晾,一件頂三件。

到了60年代,“的確良”開始在京津滬地區(qū)小批量生產,那會的國人還沒有從石油到化纖的生產能力,靠的也主要是進口。

北京生產的冰山牌漂白“的確良”,天壇牌襯衫等等,少量在大城市出口轉內銷的“的確良”料子成衣等都是排隊搶購的緊俏貨。

有了市場和優(yōu)點,國家才最終注意到了“的確良”,到了70年代,國家就開始花大手筆去引進石化裝備,發(fā)展化纖工業(yè)全產業(yè)鏈。

在上海金山石化大廠陸續(xù)建成以后,曾是高檔產品的“的確良”才逐漸普及開來,正式走近了老百姓。

在1971年,毛主席來到南方視察。

途中,他利用起閑暇時間,和幾位隨行人員攀談了起來,工作人員說,他們走訪的時候,看到其中一位扎著小辮子的服務員說:

“我們昨天休息的時候到商店,排了好長時間的隊,等了一個小時,才買到了自己特別喜歡的'的確良’布,那種布做衣服還是做褥子都特別好,不僅質地輕薄,還有青春的味道,可惜就是太緊俏了?!?/p>

毛主席樂了,他知道百姓不僅有基本的穿衣要求,還有審美把控,他說:“百姓喜歡,那我們就多生產一些?!?/p>

這次回到北京之后,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百姓的穿衣問題,他對周總理說道:“我從長沙回來的時候,了解到群眾特別喜歡'的確良’布,我們也要多搞一些才行。”

周總理考慮到現狀,對毛主席說:“主席,我們現在還沒有自己生產化纖滌綸布的技術能力?!?/p>

毛主席接著說:“我們自己搞不了,就弄點國外的嘛?!?/p>

總理說:“好,主席說的,我們馬上就招辦?!?/p>

在1972年,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經過層層審定報送給了周總理,呈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的批示很簡單:馬上就辦。

最后,各部門經過了多方論證,將四大化工化纖中最大的一套化纖項目建在了遼寧,遼寧方面馬上提上日程,最終將項目建在了遼陽。

那會,走進遼化工地,隨處都能聽到緊張的廣播聲音:只要骨頭不散架,就要拼命建遼化。

提出這個口號的,是遼化建設301部隊26分隊的副排長黃雪官。

他身上代表的,同樣是一種建設精神:在1973年,黃雪官的胃病已經發(fā)展到了嚴重出血的地步,由于病情惡化,連續(xù)動了三次手術,面對現實,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將要如何,而是如何戰(zhàn)勝疾病,繼續(xù)去工作。

時間走到了1975年年初,當部隊的施工工作進入到了非常緊張的階段時,他徹底在醫(yī)院待不下去了,給醫(yī)院方面打了一份申請報告,要求立馬歸隊,醫(yī)院無可奈何,也被他的執(zhí)著所感動了,在出院證上寫下了“全休治療”。

1975年國慶節(jié),在建廠指揮部組織的“大型詩歌朗誦會”上,有同志大聲朗誦: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設遼化多光榮!

1979年1月,這里生產出第一批“的確良”纖維原料,再到1981年9月試車成功,總歷時7年4個月,這里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化纖基地。

遼化每年能生產出7.4萬噸化纖原料,這相當于430萬畝棉田的產量。

這是非常驚人的,若是這里的化纖原料全部都被織成“的確良”,那么可以保障全國人均“七尺布”。

這是毛主席的英明決策,和無數個“黃雪官”奮斗下的結果。

“的確良”下的視覺沖擊

“的確良”的出現,確實在“一瞬間”就改變了國人的審美。

遙想五六十年代,中國沒有“時尚”的概念,顏色只有藍、黑、灰三種,被外媒形容成“藍螞蟻”、“灰螞蟻”。

“的確良”的出現,也讓所有人都意識到:竟然能有一種衣服,不會起“死褶”,還能如此鮮亮。

街頭也逐漸產生了一種色彩,一時間,年輕人想要洋氣一點,就一定會去省錢購置“的確良”布料。

70年代中后期,“的確良”就漸漸普及開來了,姑娘們穿上了碎花裙子,走起路來裙角飛揚,男士們則更加喜歡“的確良”的襯衫,不少人還將下擺扎進了褲腰里。

在《北京日報》中,還能找到那個年代的回憶。

在1994年9月《北京日報》文章《回望那個年代》當中,就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一條表姐舍不得穿的“的確良”長褲,一件媽媽的“的確良”上衣,讓我湊足了行頭,后來好多年,都是我炫耀和臭美的資本。

在廣大農村地區(qū),若是有人能夠獲贈一件“的確良”,往往也會珍藏起來,不到逢年過節(jié),還舍不得穿。

最盛行的時候,“的確良”布料也非常搶手,很多商店剛剛進貨,消息一旦出來,馬上就會被搶購一空,為了買一塊“的確良”的布匹,人們往往需要排隊好幾個小時,有些地方竟然還出現過柜臺被擠碎的情況。

不過,在70年代,中國還沒有市場經濟的概念,企業(yè)按照上級下達的計劃和任務進行生產,而不是按照需求去生產。

進入80年代,一切就開始走向“煥然一新”。

這一時間段,棉花也走向了連年增產,滌綸混紡布的產量和60年代末相比,增長了30多倍,紡織品已經能夠滿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

從1982年開始,國家也陸陸續(xù)續(xù)對一些紡織品減收或免收布票,敞開了供應。

原本無比金貴的布匹現在卻“家家有余”,“的確良”也變得經濟實惠。

1983年9月26日,《北京日報》也印發(fā)了《還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嗎?》的內參。

記者在取得了大量市場一手材料之后,提出了取消布票的建議,到了這年的年底,商業(yè)部發(fā)了通告,宣布從這年的12月1日開始全國免收布票,到1984年也不再需要印發(fā),通行了30年的布票終于走向了廢止。

由于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績,市場經濟的背后也同樣是生產水平的提高,當人們有了新的選擇,那么一切就不一樣了。

不過,“的確良”的記憶都停留在大家的腦海之中。

人們都覺得:“的確良”的衣服確實非常耐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記得,這種衣服很少被人穿破,穿到最后,也只是衣領的后面被磨破了一點點罷了。

可到了80年代的中期開始,這種曾風靡一時的衣服種類漸漸走向了沒落,成為了一段“短缺時尚”之中的特有記憶。

原因,也不難理解。

作為化纖面料,它本身就有著天然的劣勢。

和棉布相比,它最大的劣勢就是其化工合成造成的弊端,在平日的穿著當中,“的確良”確實不會對人造成太大的影響,不過一旦遇到干燥炎熱的天氣,那么這種面料就會產生靜電,此外,它的透氣性也很差,沒有棉花制成的衣服舒適。

這就造成了,大家都漸漸感覺到,“的確良”冬涼夏悶,不保暖也不透氣排汗,穿著非常難受。

到了下雨天或者炎熱的夏天,這種面料的衣服又會貼在身上,不舒服也容易“走光”。

在從“布衣”的發(fā)展過程中,“的確良”確實具備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也不可否認。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制衣面料技藝的不斷提升,更多新型面料開始沖擊原來的面料市場,“的確良”也在這種生產力發(fā)展下的市場沖擊中漸漸暗淡了。

因此,很多“90后”、“00后”壓根都沒有聽說過這種材質,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他們一定聽說過來自于母親的叮囑:記得買衣服,一定要買純棉的。

那么,“的確良”消失了嗎?

“的確良”并沒有在市場上徹底銷聲匿跡,它們只是被換了一種名字,人們提到它的學名自然不會陌生,叫做“聚酯纖維”,也叫做“滌綸”。

這樣一說,很多人就會瞬間明白“的確良”是什么了,即使在現在,還有很多企業(yè)的工作服裝都會用到這種面料。

在時尚“百家爭鳴”的21世紀,“的確良”確實被人忘卻了,市場上更加追捧的也是“自然面料”,比如棉質面料就是其中的一種。

“純棉”對于大家來說意味著安全和舒適,現在,大多數人買衣服的時候都會選擇到“純棉”,只不過在這背后的邏輯已經大有不同了。

此外,“合成面料”也同樣成為了大家選擇的類型之一,它兼具了純棉的透氣性優(yōu)勢以及聚酯纖維不易沾染毛發(fā)不起皺的優(yōu)勢,也有很強的實用性。

“的確良”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特有表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我們國家的國情,對于時尚的巨大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在如今服飾的市場競爭當中,“聚酯纖維”依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成為很多時尚設計師們廣泛使用到的面料。

參考

時髦莫過“的確良” 北京日報《溫故》編寫組編著. 溫故

張澩敏.中國第一塊“的確良”誕生記[J].中國石油石化

的確良——農民的服裝從此走向時尚 朱金海著. 留住鄉(xiāng)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七八十年代流行全國的“的確良”,為何突然消失?其實它改了個名
時髦莫過“的確良”上世紀60年代,買一塊“的確良”布,要按布票打折收取
曾在七八十年代十分流行“的確良”,為何如今看不到了?
七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的確良”,為何突然消失?只是換了個名字
七八十年代,有種穿不爛的衣服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
《的確良的記憶》 上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