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就在設計和規(guī)劃北部邊疆的防御制度,這種制度創(chuàng)于洪武,成于弘治,定于嘉靖,貫穿了明朝的始末,稱為九邊九鎮(zhèn)。當然形成的時間以及具體的都司衛(wèi)所說法有異,但主要是集中在永樂之后在原九鎮(zhèn)的基礎上增加的長城防御重鎮(zhèn)和大量的屯兵衛(wèi)所。
如《明史兵志三》曾敘述道: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tǒng)以后,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
這批重鎮(zhèn)(都司)建明最初時有四個,貫穿整個洪武朝陸續(xù)增加至九個,即;北平、大寧、遼東、宣府、大同、山西、陜西(延綏)、寧夏、甘肅。組成了依托于萬里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寧夏甘肅連通哈密衛(wèi)的漫長北部防線。
在長時間與北方游牧部落的戰(zhàn)斗中,朱元璋由最初的以功臣悍將率兵(如徐達,藍玉等)負責征戰(zhàn),逐漸轉為將自己的諸子設為北部要地的宗藩之王,赴國加以鎮(zhèn)守。宗王學習軍事知識,培養(yǎng)指揮能力,戍邊御民,屯田練兵,將來子孫綿延分地駐守,達到永為中央屏障的目的”。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 亦稱二鎮(zhèn),是為九邊”。
“自東勝以西至寧夏、河西、察罕腦兒,東勝以東至大同、宣府、開平,又東南至大寧,又東至遼東,抵鴨綠江,北至大漠,又自雁門關外,西抵黃河,渡河至察罕腦兒,又東至紫荊關,又東至居庸關及古北口,又東至山海衛(wèi),凡軍民屯種地,毋縱畜牧。其荒曠地及山場,聽諸王駙馬牧放樵采,東西往來營駐,因以時練兵防寇。違者論之。” ——朱元璋
自秦、晉、燕、寧、遼等九位親王逐漸成長起來, 他們被朱元璋選中,陸續(xù)就國于北防重鎮(zhèn),在不斷地學習和實戰(zhàn)中逐漸挑起了戍邊抗敵的重任,被稱為九大塞王。
洪武二十三年晉、燕兩王北征獲勝,朱元璋著手放權于晉王、燕王這些年長的皇子,讓他們頂替功臣老將擔負起邊防重任,統(tǒng)軍出征、巡邊、筑城、屯田、練兵的重任。并選拔將領,率軍出擊。
秦、晉、燕、寧、遼等戰(zhàn)斗力強悍的塞王和駙馬都尉開始慢慢的替代功臣將領,在北邊防務體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他們?開衙建府,配備甲兵萬人,并統(tǒng)一節(jié)制宗國內的駐軍,谷、代、肅、慶等王由于都在洪武后期陸續(xù)赴國,初出茅廬,所以就國開始也都由“兄長之國”代為節(jié)制。
邊“建亙邊陲,北平天險為元故都以王燕”。
朱棣元至正二十年生,洪武三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二十歲),朱棣就藩燕京北平,開始參與軍事活動。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將為邊患,詔晉王、燕王朱棣各率師往征之。”
“潁國公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為左副將軍,懷遠侯曹興為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全寧侯孫恪為右參將,從燕王節(jié)制”。
這次北征擊敗蒙軍并招降元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 朱元璋再命燕王朱棣“選北平都司并護衛(wèi)騎兵之精銳者六七千人或萬余人,間以乃兒不花等所部軍士(來去是夢)列為隊伍,各裹糇糧,命北平都指揮使周興為總兵官,遠巡塞北,搜捕殘敵,以弭絕邊患?!?/strong>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當晉王病逝之后,燕王朱棣成了明朝北部邊防中最為重要的支柱,明太祖朱元璋把北部邊陲防御的重任寄托于朱棣。
朱元璋在生命最后階段,他對朱棣的諭中有言:“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周公猶告成王曰:詰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雖海內無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豈可不防,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 其任。秦、晉已薨,汝實為長,攘外安內,非汝而誰?……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
妻:燕王妃徐氏(徐達長女徐妙云,仁孝皇后)
子:世子朱高熾,高陽王朱高熙,朱高燧(靖難初未封郡王)
在洪武朝后期,在秦、晉兩王去世后,朱棣成為大明北方邊陲防御的核心,其宗族地位、軍事實力、戰(zhàn)爭經驗、人脈背景(諸王皆弟侄)、格局城府在太祖諸子中無出其右者。
當然真正讓朱棣忌憚的也不是沒有,比如下一位。
邊“東歷漁陽,盧龍,出喜峰包大寧,控葆塞山戎以王寧”。
朱權,洪武十年五月出生于金陵(比朱棣小二十歲)。洪武二十四年,朱權被封為寧王。一年后?,十五歲赴國,居大寧(今赤峰寧城縣)。寧藩的戰(zhàn)略位置最為突出,背靠長城,飲馬草原,控喜峰口外,東連遼王于遼左,西接代王于宣府,激戰(zhàn)于長城之外。
朱權率甲兵八萬,戰(zhàn)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wèi)騎兵均驍勇善戰(zhàn),無論敵人還是兄弟都對其十分“懼怕”。
寧王朱權誼以善于謀略著稱,晉王朱棡以擅長統(tǒng)帥全局著稱,燕王朱棣以善于指揮攻戰(zhàn)著稱,晉燕寧三王無疑是塞王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三位親王。
晉王薨后,朱棣比較忌憚的是朱權,他的八萬甲士和朵顏三衛(wèi)的蒙古騎兵一直是朱棣想拉攏和得到的對象。
靖難之初,為了拉攏寧王朱權,燕王朱棣連哭帶詐,連哄帶嚇地絞盡了腦汁,最終裹挾著朱權參與了南征。后來朱棣登基,改元永樂后,強悍的寧王不僅沒有平分天下,反而被他四哥削去軍權,改封南昌。被卸磨殺驢后他再無心過問軍政,以詩書為伴了結終身,其子郡王封國皆在南方。
寧王系皆由嫡長子承襲王位,五世寧王朱宸濠正德十四年造反,削爵伏誅,寧國除國,改由寧府郡王奉嗣先王,萬歷年間改由中尉奉祀。
妃張氏,兵馬指揮張?zhí)┲悠呷?,因封國和圖片無關就不具體展開了。
邊“東度渝關,跨遼東西并海,被朝鮮聯開原,交市東北諸夷以王遼”。
洪武十年二月生, 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日朱元璋就封一歲的朱植為衛(wèi)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日改封遼王,十四歲就藩廣寧州,時遼王府未建,朱植駐大凌河北,以樹柵為營,厲兵秣馬。東鎮(zhèn)高麗西征蒙古,屢立戰(zhàn)功。
建文削藩燕王靖難,建文帝朱允炆將朱植召回南京以防止其聯合燕王起兵,朱植封地被改為荊州。朱棣攻入京師登上帝位后,因為其“站隊有問題”。永樂十年(1412年)削其護衛(wèi),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
朱植有子二十,次子朱貴烚襲遼王位,余子皆封郡王,郡國皆封于南方。
邊“西按古北口,瀕于雍河中更上谷,云中,鞏居庸,蔽雁門以王谷。
朱橞 ,洪武十二年生,洪武二十四年封為谷王。統(tǒng)領上谷諸郡,駐宣府鎮(zhèn)。朱橞就國宣府后,面對上谷地區(qū)極大的軍事壓力,朱橞大力擴建宣化府城墻和城池,建立防御縱深,構筑長城,戍邊屯田,威懾敵軍。
建文削藩導致燕王靖難,谷王朱橞奉詔帶兵三千赴京師護衛(wèi)金川門。朱橞前往京師(南京),臨走時為防不測,令守城官兵將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遠三門封堵,只留東西南北各一門以圖固守。燕王兵臨南京城下時朱橞又見大勢已去,開門納降。朱橞因獻城有功,永樂改封朱橞宗國為長沙。后其自恃獻金川門有功,驕橫霸道,奪民田,侵公稅,私練甲兵,勾結蜀王欲行謀反。最終于永樂十五年被廢為庶人,宣德三年在獄中去世。
王妃周氏,兵馬指揮周鐸之女
長子朱賦灼
次子朱賦?
三子朱賦焮
邊“若代,谷之西,晉之北”
洪武七年七月十八日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封豫王,封國南昌。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府,受晉王節(jié)制。
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屬代王朱桂最為兇殘荒淫,為非作歹,禍害地方。建文元年,被廢為庶人。為朝廷征戰(zhàn)建立功勛沒有?幾次??,不學無術巧取豪奪確實?“一門靈”。他于正統(tǒng)十一年(公元1446年)病死于大同,算是壽終正寢,終年七十三歲。俗話說“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相比較他大哥朱標的短壽,他卻成了朱元璋兒子里活得最長的一個。
正妃:徐妃,魏國公徐達之女。
朱遜煓,封代王世子,謚號“悼戾”,追封代王,謚號“戾”。
諸子中郡國之號并不是完全是實際封地。
朱遜火民,封廣靈郡王,謚號“榮虛”。
朱遜火寧,封潞城郡王,謚號“僖順”。
朱遜煁,封山陰郡王,謚號“康惠”。
朱遜燂,封襄垣郡王,謚號“恭簡”。(國號襄垣,別居蒲州)
朱遜烇,封靈丘郡王,謚號“榮順”。
朱遜炓,封宣寧郡王,謚號“靖莊”。
朱遜焴,封懷仁郡王,謚號“榮定”
朱遜熩(夭折)
朱遜熮,封隰川郡王,謚號“懿安”。
朱遜燔(夭折)
“雁門之南,太原其都會也,表里河山以王晉”。
朱棡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出生,洪武三年封為晉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十歲就藩太原,是最早就國的宗王之一。
朱棡長得威武雄壯,長須虎目,聰明有余但城府不深(智高情低),性格又直又爆,飯沒吃好就把廚子拉出來,差點打死,之后還讓廚子接著給他做飯。朱元璋聽說這事兒都替他后怕,把他召回來教訓了一頓。
但朱棡作為軍隊的統(tǒng)帥還是很優(yōu)秀的,有威儀善統(tǒng)帥,能掌控大局, “帝急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并塞居者皆預 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筑城屯田”。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命晉王總宋國公馮勝等所統(tǒng)河南、山西馬步軍士出塞,勝及潁國公傅友德、開國公常升、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等馳驛還京,其余將校悉聽晉王節(jié)制?!?/strong>
三月,“命宋國公馮勝、 潁國公傅友 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衛(wèi)將校悉聽晉王節(jié)制;北平屬衛(wèi)將校悉聽燕王節(jié)制。 凡軍中應有軍務,一奏(成敗皆空)朝廷,一啟王知,永著為令?!?/strong>
論統(tǒng)帥軍隊和作戰(zhàn)能力以及宗族地位,朱棡與朱棣在伯仲之間,朱棣的城府和能力略勝于朱棡,但以朱棡的實力,也絕不是朱棣能輕易拿下的對象。
可惜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己未,朱棡病逝,太祖諸子中再無人可以制約燕王矣。
妻:謝妃,永平侯謝成之女。
長子:朱濟熺,襲父爵晉王,謚號“定”。
次子:朱濟燁,封高平郡王,謚號“懷簡”。
三子:朱濟熿,襲父爵晉王。
四子:朱濟炫,封慶成郡王,謚號“莊惠”。(慶成是殿名,朱元璋聞朱濟炫出生,太祖方御慶成宴,賞賜王號慶成郡王,最能生的一位,有子近百)
五子:朱濟煥,封寧化郡王,謚號“懿簡”。
“逾河而西,歷延慶、韋靈又逾河北,保寧夏、倚賀蘭以王慶”。
朱栴,洪武十一年出生于京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洪武二十四年,朱栴被冊封為慶王,封地慶陽(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赴國(紅字)。授權慶王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wèi)軍務,負責鎮(zhèn)守塞上疆土。
同年又奉命“自慶陽徙居韋州”古城,“居之九年”,并在那里結婚生子。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再奉命“移居寧夏(今寧夏銀川市)”,長住36年。
洪武二十三年晉王和燕王北征之時,那時慶王朱栴還沒到銀川,所以在軍事上也沒有太大的建樹。
“王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問學博洽,長于詩文”可以看出慶王朱栴是個老實巴交愛做學問的王爺。
朱栴的一生就是不斷祈求改藩內陸的一生,他覺得“寧夏卑濕,水泉惡,乞仍居韋”。的確當時銀川還是邊塞之地,剛剛興建都司和王府,肯定不如溫暖舒適、繁花似錦的南方。結果他從洪武朝求到了永樂朝,又求了正統(tǒng),景泰,天順兩帝三朝,皆不許,到了成化五年,去世于銀川,他修建有一座具有極具江南風格的慶王府和流世了很多描寫寧夏的文學著作。
妻:正妃孫氏,指揮使孫繼達女
長子 朱秩熒 真寧莊惠王
次子 朱秩燽 靖寧王(靜寧王)
三子 朱秩炵 安化惠懿王
四子朱秩煃慶康王
五子 朱秩煉 岐山悼莊王
六子 朱秩炅 安塞宣靖王
“兼殽隴之險,周秦都圻之地,牧垌之野,直走金城以王秦”。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一月生,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十一年五月賜璽書曰:“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strong>
十五年八月,高皇后崩,與晉、燕諸王奔喪京師,十月還國。十七年,皇后大祥,復來朝,尋遣還。二十二年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以朱樉為宗人令。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陜。太子還,為之解(辯護)。明年命歸藩。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命帥平羌將軍甯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懼而降”。帝悅,賚予甚厚。其年三月薨,賜謚冊曰:“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謚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于秦,期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殞厥身,其謚曰愍。”
朱樉是明朝第一宗王,地位僅在太子朱標之下,統(tǒng)管宗族事務,他很有氣勢和威嚴,但品行不端,有失宗主身份,作為宗藩之首,秦王節(jié)制陜西諸將兵馬,并監(jiān)視諸王。他屢次率兵出征,還因露宿而中了瘴氣。
他在軍事方面的造詣不如晉燕兩王,但宗族地位最高,太祖命他統(tǒng)帥諸王,在洪武三年授封大典后朱棣還給朱樉行弟見兄的宗禮。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去世,如果秦王當時沒去世而維護建文政權,燕王亦不敢輕易造次。
妻: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次妃,寧河王鄧愈女。樉薨,王妃殉。
次妃:鄧妃,出身貴族,寧河郡王鄧愈之女。
長子:朱尚炳,襲父爵秦王,謚號“隱”。
次子:朱尚烈,封永興郡王,謚號“懿簡”。
三子:朱尚煜,封保安郡王,謚號“悼僖”。
四子:朱尚烐,封興平郡王,謚號“恭靖”。
五子:朱尚灴,封永壽郡王,謚號“懷簡”。
六子:朱尚炌,封康定郡王。
邊“西渡河,領張掖、酒泉。諸郡西尸,向嘉峪、護西域諸國以王肅”
朱楧洪武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生,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封漢王。洪武二十五改封肅王。洪武二十六年以陜西各衛(wèi)兵未集,命駐(來去是夢)平涼。六月初三日始就國于甘州。詔王署理陜西行都司甘州五衛(wèi)軍務。
三十年令督軍屯糧,遇征伐以長興侯耿炳文從。建文元年乞內徙,遂移蘭州。永樂六年,以捶殺衛(wèi)卒三人及受哈密進馬,逮其長史官屬。已,又聽百戶劉成言,罪平涼衛(wèi)軍,敕械成等京師。
兄弟們都已經躍馬揚刀指揮萬軍搏殺于戰(zhàn)場,可洪武二十六年朱楧才就藩赴國,主要是任務是督軍屯糧,打仗還是老將耿炳文去吧。
永樂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于蘭州慶王府,在位四十二年,壽四十四。謚號莊王。
妃孫氏,指揮使孫繼達女
子肅康王 朱曕焰
無庶子郡國。
從洪武四年開始,朱元璋命徐達常駐北陲,操練軍馬,修繕長城。之后藍玉,傅友德,湯和,王弼等將率軍鞏固晉北防御,并不斷開始主動出擊,尋敵殲滅。敕曰:自古重邊防,邊境安則中國無事,四夷可以坐制,今延安地控西北,與胡虜接境,虜聚散無常,若邊防不嚴,即未寇,而后逐之,則塞上之民必然受害”。
在大明強兵悍將的攻擊下殘元不斷北逃,邊防壓力逐漸減小,這些常年在外的征戰(zhàn),手握兵權和免死鐵券的開國功臣們逐漸膨脹起來。朱元璋看到兒子們逐漸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之時,“攘外”的重任已經后繼有人,朱元璋開始著手進行內部的大規(guī)?!案母铩薄?/p>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爆發(fā)胡惟庸案,結果李善長一家七十余口皆被處死,受牽連而死的達二萬多人。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滿頭白發(fā),一臉惆悵的看著小太孫朱允炆那稚嫩的臉龐,牙根一咬,嘴角一沉?!昂槲涠甓拢l(fā)藍玉大案,受牽連而死的達一萬五千余人”。
這一場對文勛,一場對武將的兩個大案將明朝開國公
侯伯和功臣幾乎屠戮殆盡, 剩下的朱元璋也沒打算放過。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穎國公傅友德賜死。十二月,定遠侯王弼坐事賜死,永平侯謝成坐事死。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宋國公馮勝喝了御賜酒暴卒,諸子皆不得嗣。
殺到最后除了病死的老將老帥只剩下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五大外戚)。
那根會刺到朱允炆小嫩手的“荊棘”被朱元璋拔了刺做成了權杖送給了建文皇帝。殊不知征戰(zhàn)多年,位高權重的燕王朱棣已經變成了“狼牙棒”,功臣武將皆屠戮賜死,留下如耿炳文這樣的老將和李景隆這樣的“公二代”去做統(tǒng)帥,哪里能與節(jié)制過如傅友德,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悍將的燕王朱棣對壘,戰(zhàn)術上可能互有勝負,但戰(zhàn)略上建文南軍必然失敗。
秦王,晉王都已經去世,寧王又被朱棣拉下水,剩下的幾個塞王除了一個谷王率幾千兵馬勤王外,沒有幾個人敢和(成敗皆空)朱棣抗衡,結果谷王還獻了城門成為了“靖難功臣”。其他諸王也不滿建文削藩,一個個坐壁上觀。
這可能是朱元璋預見到的,但是又管不了的,因為他實在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定下的宗室“親親之誼”會被自己孫子繼位的第一年就打破,連死帶廢的干掉了他五個叔叔。燕王朱棣打起了朱元璋賦予宗王的“內有奸佞,必正朝綱”的大旗,發(fā)動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南征,最終成就了永樂大帝。
來去是夢 成敗皆空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您的關注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