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任命書,由梅旸春擔綱當時的大橋工程局總工程師,主持南京長江大橋設計并負責施工組織工作。
年輕時的梅旸春赴美國留學。回國后,作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主要助手,參與修建了錢塘江大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擔任武漢長江大橋副總工程師。
南京江面寬闊,水底巖層極其復雜,梅旸春面臨的第一道難題便是水下基礎工程。世界各地都難以找到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而水下基礎對一座橋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立橋之本。
朱海濤 中鐵大橋局高級工程師 時任南京長江大橋技術人員
一座橋梁,70%靠水下基礎,技術問題就是橋墩基礎的問題。如果基礎不穩(wěn)定,靠不住,或者下沉,那整個橋就不行。
梅旸春查閱大量資料,赴南京長江實地調(diào)研,并邀請全國專家一起研討,終于形成了基本思路。
武漢長江大橋水下基礎使用的管樁直徑是1.55米,而南京長江大橋的管樁直徑要達到3米到3.6米。試驗墩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適用于南京長江大橋的管樁。
中國武漢豎有一座管柱紀念碑,它與蘇聯(lián)專家西林有關。周恩來總理曾經(jīng)說過,在中國的大橋建設事業(yè)上,西林是有功勞的。
武漢長江大橋建設期間,蘇聯(lián)援華專家組組長西林提出,把效率低、安全性差的“氣壓沉箱法”改為“大型管柱鉆孔法”。
武漢長江大橋水下基礎方案,最終改用“大型管柱鉆孔法”,比原計劃提前15個月竣工。西林到南京的時候,梅旸春正在為南京長江大橋1號墩沉井基礎的施工,絞盡腦汁。
1號墩地處古河道深槽,采用了沉井技術,施工前預計下沉深度要逼近甚至超過世界紀錄。可是,實際施工中,沉井下到一定深度就很難再繼續(xù)下沉了。西林根據(jù)經(jīng)驗覺得沉井無法達到預期深度,并建議即刻改用大型管柱鉆孔法。
梅旸春了解西林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對他的不同意見十分重視,行事更為慎重,組織技術人員不斷試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年過花甲又患有高血壓的梅旸春,每天守在施工現(xiàn)場,常常拄拐行走。
那么管柱和沉井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兩個施工方法,哪一個更適合南京長江大橋呢?
管柱法,是把許多根管柱建好,在上面修筑一個承臺,就像把一大把筷子捆在一起,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然而,由于南京長江大橋水下淤泥很厚,江底巖層有很多破碎帶,如果管柱下得太深,長度過大,就會引起橋墩頂端晃動過大,影響橋梁安全。
沉井法,相當于把管柱放在一個“杯子”中,再把“杯子”按到泥巴里去,到達基巖。這樣受力合理,不容易下沉。
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周密計算,梅旸春認為,對南京長江大橋來說,沉井加管柱比單純的管柱基礎穩(wěn)固得多。于是梅旸春向上級建議:采用沉井加管柱方案,并得到上級批準。
隨著沉井一截一截下沉,梅旸春懸著的心也一點一點放下,1號墩終于成功了,沉井下沉深度超過當時的世界紀錄。
1號墩的成功,讓梅旸春意識到:這個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每時每刻都會遇到新難題,必須集思廣益,讓每個人開動腦筋,大膽創(chuàng)新。指揮部對創(chuàng)新成功者,無論大小,一律獎勵。僅1960年,職工提出的建議就有15000多條。
梅旸春提倡每個橋墩建成后都要總結經(jīng)驗教訓,為下一個橋墩建設提供借鑒。南京長江大橋一共9個橋墩,用了4種不同的基礎方案,就是這樣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改進的。
曹楨是梅旸春的得力助手,原南京長江大橋技術設計處處長、水下基礎總設計師,他對7號墩施工方案的改進,為修建南京長江大橋立下汗馬功勞。
7號墩在江心,原計劃采用鋼沉井加管柱技術。在那個鋼鐵奇缺的年代,這么大的鋼沉井需要耗費巨量鋼材,曹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用鋼筋混凝土代替純鋼,并設計出相應的施工方案。
跟當初西林在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的提議一樣,曹楨提出的方案得到大橋指揮部領導的重視,7號墩的新方案送到原鐵道部鑒定委員會評審。
梅旸春十分理解創(chuàng)新者所要承受的壓力,他對曹楨的“薄壁鋼筋混凝土浮運沉井”方案非常重視和支持,組織技術人員一次次試驗、推算、討論。
最后,梅旸春力排眾議,選用了曹楨的施工方案。7號墩獲得成功,不僅節(jié)省了大量鋼材,還加快了施工進度。
1962年初春,就在橋墩相繼出水、大橋工地一片火熱的時候,總工程師梅旸春卻倒下了!當時的鐵道部迅速用專機派來北京、上海的腦血管專家,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并讓他的妻子兒女趕來南京看望他。
梅汝莉 梅旸春之女
我們?nèi)チ?,他特別高興,他希望我們到大橋上去看看。說了一句:“你們看了才知道,我們祖國有多么偉大?!?/p>
組織上安排梅旸春回北京治病,臨走前他執(zhí)意要去工地看一眼。誰知,這一眼竟成最后訣別。當晚,他便與世長辭,只留下一句話:“老天爺為什么這么惡,不讓我建完大橋?”
1985年,南京長江大橋榮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梅旸春,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橋梁泰斗,名列個人獲獎者之首。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者們,以“雖九死而猶未悔”的犧牲精神,用生命和熱血創(chuàng)造了曠世傳奇的人間神話。
征程漫漫,前路茫茫。等待他們的,還會有哪些始料未及的挑戰(zhàn)呢?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