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堯
首都是一個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定都一事向來都是軍國大事核心要務(wù),一旦確定之后一般都不會輕而易舉的遷都。然而在大明王朝,定都一事卻歷經(jīng)了六位帝王才最終確定,期間歷時六十余年,幾乎占據(jù)了王朝五分之一的時間,這在歷史上也實屬罕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dǎo)致明朝的首都如此“難定”呢?
偏安的南京和無奈的鳳陽
起兵江淮的朱元璋,最終開創(chuàng)了由南向北統(tǒng)一天下這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跡,而南京,在歷經(jīng)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以及南唐等一系列南方朝代的都城后(期間還做過同樣偏安南方的南宋的陪都),也終于迎來了第一次大一統(tǒng)王朝的都城時代。朱元璋在南京城建上沒少下功夫,至今威嚴聳立的南京明城墻就是最好的證明(據(jù)說當(dāng)時的首富沈萬三貢獻了城建費用的三分之一)。然而朱元璋對南京卻并不算滿意,作為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的首都,這里明顯過于偏安江南一隅,此外,之前在此建都的都是些短命的小朝廷,這當(dāng)然也不能讓這位“治隆唐宋”的帝王滿意。于是,朱元璋讓太子朱標帶隊考察都城選址,如開封、長安、洛陽等等,朱標馬不停蹄地考察了多座前朝故都,但朱元璋的心目中,其實最想建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鄉(xiāng)鳳陽。
于是,朱元璋不惜耗費無數(shù)人力物力,要將鳳陽建設(shè)成大明王朝的新首都。然而即使是現(xiàn)在,要將一座小城建設(shè)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大都市也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世紀工程,更不用說是在幾百年前,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以致于開工六年后,朱元璋不得不下詔停工罷建,鳳陽也成了一座巨大的“爛尾項目”。到朱元璋死后,鳳陽僅僅只是保留一個“中都”的名號而已了。
天子守國門的北京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繼位,然而,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歷經(jīng)四年慘烈血腥的“靖難之役”終于登上了皇帝寶座。朱棣上臺后不久,就開始謀劃另定國都的大業(yè),在他看來,北京才是大明最合適的都城,首先這里是自己自燕王時代起就經(jīng)營多年的“老巢”,各方面都可靠;其次這里可以穩(wěn)固北方邊境,進而北伐蒙古勢力,也就是“天子守國門”(朱棣時期曾五伐漠北);最后這里曾是元朝首都,有一定的城建基礎(chǔ)。于是,朱棣開始大興土木建設(shè)北京城,北京也繼之前的南京、鳳陽之后變成了一個“大工地”。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城基本建設(shè)完畢,朱棣立刻宣布遷都北京,并讓太子朱高熾(后來的明仁宗)留守南京。
還都南京卻戛然而止
朱棣死后,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yún)s走上了與其父皇不同的道路。長期在南京居住的他選擇了還都南京。朱高熾不僅讓太子朱瞻基(后來的明宣宗)赴南京留守(和他當(dāng)年一樣),重新修葺南京宮殿,還收回了北京六部的印信,并重新加印“行在”,這等于是在宣布北京成了“陪都”。然而就在仁宗緊鑼密鼓地準備“還都”南京的時候,南京卻接二連三地發(fā)生了地震,讓仁宗只好一再推遲計劃,不料,仁宗在上臺僅十個月就駕崩西去,臨終遺詔還念念不忘要還都南京。而南京,也失去了這最后一次“逆襲”的機會了。
最終定都北京
對于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來說,當(dāng)年南京的多次地震依然讓其心有余悸,而自幼就跟隨祖父朱棣多次北伐蒙古的經(jīng)歷,也使得其對北京這座北方都城更有好感。但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尊重,朱瞻基下令“暫緩遷都”,但其實朝野上下都是心照不宣罷了。
等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繼位之后,則正式宣布北京為大明帝國的首都,而南京為陪都。至此,歷經(jīng)六位皇帝,長達六十余載的大明國都之爭終于落下帷幕,北京最終笑到了最后。而明朝特有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tǒng),也從明代宗朱祁鈺死守北京逼退瓦剌,一直延續(xù)到明思宗朱由檢在北京自殺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