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荊紫關地處三省交界處,境貫丹江,道扼隘口,西漢時始為草橋關,元為荊籽口,明為荊籽關口,清為荊子關,民國初取荊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為“紫”,荊紫關之名遂延續(xù)至今。
群山環(huán)抱的荊紫關座落于丹江河畔。這里的古碼頭、古建筑和古街道無一不留下歷史的痕跡。據(jù)中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便有了供人貨上落的碼頭。當時,荊紫關處于秦楚兩國交界之地,管轄權(quán)常常在朝夕之間發(fā)生變化。據(jù)說“朝秦暮楚”的成語即出自該處。
當?shù)貙в谓榻B了此關得名的另一個版本:當時楚王命太子荊子鎮(zhèn)守此地,故稱荊子關。后來,當荊子關成為商賈云集的地方之后,一些盼望發(fā)財?shù)纳倘藶榍蠛谜最^,便將“荊子關”中的“子”改成紫氣東來的“紫”了,這便是荊紫關名字的由來。由于荊紫關“西接秦川,南通鄂渚”,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不僅春秋時期的秦楚“丹陽之城”發(fā)生在這里,漢高祖劉邦也是取道荊紫關進入咸陽,然后雄踞關中奪取天下。在荊紫關內(nèi)的一座小石橋邊,導游又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歷史故事。西漢的王莽篡權(quán)以后,劉秀帶了幾十人逃到這里,正要系馬橋頭準備做飯之時,探子飛報王莽追兵已到,劉秀倉皇上馬才逃得一命……多少動人的歷史故事,就像荊紫關畔的丹江水,靜靜地流淌著,仿佛在向后人講述歷史演變的滄桑。
漫步在五里古街上,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居然保留著700多座完好的清代建筑。如此集中地保存了眾多的古建筑,這在中國都是比較罕見的。古雕刻、古壁畫和古彩繪在這里比比皆是,特別是古街道上的山陜會館、平浪宮、禹王宮、清真寺和關門等建筑錯落有致,樸實典雅,古香古色,很容易引發(fā)游客們的思古之幽情。
走出荊紫關不遠,便是名聞天下的“一腳踏三省”的白浪老街了。一段短短的街道,居然分屬于河南省淅川縣、陜西省商南縣和湖北省鄖縣管轄。特別是三省交界之處聳立著一座三角形的省界碑,每面都分別鐫刻著“河南”、“陜西”、“湖北”三個省名。據(jù)說到了這里,掏出手機打電話,無論打哪一個省都是長途。
離開荊紫關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丹江環(huán)繞的荊紫關仿佛在殷勤揮手相送。只有關前的古柏樹像歷盡滄桑的老人,將游人送出很長的一段路程,依舊屹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