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二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其三
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fù)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漁歌子》,本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diào)。張志和曾經(jīng)做過較小的官吏,后厭惡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便放浪江湖,自號煙波釣徒,,每天與耕夫漁樵為友。此詞,是張志和在晚年時候的作品。
據(jù)張宗柿《詞林紀事》卷一引《樂府紀聞》所載:“張志和嘗謁顏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請更之,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雪間,作《漁歌子》?!庇纱丝梢姡私M作品可謂是作者后期生活及心境的真實寫照。
全詞共五篇小詞,構(gòu)成一個的整體,集中筆墨描寫了垂釣之地的自然風光景色、漁家生活的獨特場景,漁翁釣叟面對如此生活場境特有的心境。第一首詞用白描手法,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西塞山前白鷺紛飛、桃花滿目、鱖魚肥美的場境,如此美景,如此豐美的垂釣對象,使得垂釣之人心花怒放,流連忘返,故最后用“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作結(jié),“斜風細雨”本表明自然氣候條件有那么幾分不盡如人意,但一句“不須歸”則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垂釣者愉悅至極的心境,縱有風雨,卻絲毫不影響垂釣的心情,由此可見其對大自然美景及怡然自樂生活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
第二、三、四這三首詞描寫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集中展現(xiàn)江灣漁家的生活場境及心境:三三兩兩的舴艋舟隨意散布于江邊,舴艋舟上住著場面生活于此的漁父釣翁,他們風里來、雨里去,練就了一身縱棹乘流、自如地出入于江海中的本領(lǐng),不怕風雨,不畏江浪,雖然穿的是粗布衣,甚至以荷葉遮身,住的是狹窄的小船,吃的是一類菰飯莼羹鄉(xiāng)野之食,但卻其樂融融,面對這樣的生活,他們“不曾憂”“不嘆窮”“不覺寒”,反而悠然自得地踏浪江中,“笑著荷衣”、“宿醉漁舟”,凡塵俗世的得失與煩惱已被拋到了九霄云外,而與此同時,詞人還不忘忙里偷閑,騰出筆墨描寫江灣自然景色,或白浪濤濤,或楓葉飄灑,荻花滿野,或江風吹拂,江雪滿目,無論何種景象,都給人自然淳美之感。
最后一詞概寫巴陵漁父的垂釣生活,他們邊撐蒿蕩舟,一遍迎風高歌,樂此不彼于垂釣生活,甚至明月高掛中天仍不愿離去,尤其是“青草湖中月正圓”一句,生動描繪了水天相映、空靈澄澈的江鄉(xiāng)美景,把漁翁蕩舟垂釣的場面置于期間,宛若仙境,故詞人最后感嘆“樂在風波不用仙”!
總之,張志和的這組《漁歌子》詞,集中描繪了江鄉(xiāng)漁家的生活場景,心境以及江鄉(xiāng)美景,時間上從白天一直寫到晚上,季節(jié)上從春天寫到冬天,心境上由普通的不愿歸、不煩憂、不嘆窮、不畏寒寫到最終的不羨仙,實則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作者對自己對大自然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以及對恬淡自然生活的向往,真可謂是鄉(xiāng)村詞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