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墻施工
(1)導墻的作用是作為挖槽機的導向、容蓄泥漿及防止地表土的坍塌。
(2)導墻一般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導墻斷面一般為『形、』形或〖形,厚度一般為150~250mm,深度為1.5~2.0m,頂面高出施工地面50~100mm,并應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
(3)導墻宜建在密實的黏性土地基上,導墻背后應使用黏性土分層回填并夯實,以防漏漿。
導墻施工
導墻施工完
泥漿池
成槽施工
砼澆筑
鎖口管起拔
2)槽段開挖
(1)對于軟質地基,宜先用抓斗式挖槽機械,對于硬質地基,宜選用回轉式或沖擊式挖槽機械?!?/p>
(2)挖槽前,應預先將地下墻劃分為若干施工槽段,一般槽段長度為3~7m?!?/p>
(3)挖槽過程中,應保持槽內始終充滿泥漿。
3)泥漿的配制與使用
(1)泥漿的作用在于維護槽壁的穩(wěn)定,防止槽壁坍塌,懸浮巖屑和冷卻、潤滑鉆頭?!?/p>
4)清底換漿
(1)在槽段開挖結束后、灌注槽段混凝土前,應進行槽段的清底換漿工作,以清除槽底沉渣,直到沉渣厚度符合設計要求為止。
5)鋼筋籠的制作與安放
6)施工接頭
(5)使用接頭管時,要把接頭管打入到溝槽底部,完全插入槽底。接頭管宜用起重機吊放就位。起拔接頭地,宜用起重機或起拔千斤頂。接頭管的拔出,應根據混凝土的硬化速度依次適時地拔動,待混凝土灌注完畢2~3h后完全拔出。過早拔出接頭管會使混凝土坍塌或開裂,過晚拔出接頭管會導致拔出困難或不能拔出。
7)水下混凝土灌注
(8)灌注水下混凝土時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
① 開始灌注時,導管底端到孔底的距離一般為0.3~0.5m;
② 開灌前儲料斗內必須有足以將導管的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混凝土中0.8m以上深度的混凝土儲存量;
③ 混凝土灌注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2m/h;
④ 導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以下2~4m,不宜大于6m,并不得小于1m,嚴禁將導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
⑤ 專人每30min測量一次導管埋深及管外混凝土面高度,每2h測量一次導管內混凝土面高度。
(9)在一個槽段內同時使用兩根導管灌注時,其間距不應大于3m,導管距槽段端頭不宜大于1.5m?;炷撩鎽鶆蛏仙?,各導管處的混凝土表面的高差不宜大于0.3m。混凝土應在終凝前灌注完畢,終澆混凝土面高程應高于設計要求0.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