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明靖難功臣朱能

大明靖難功臣朱能
 

收藏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中文名: 朱能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懷遠(今屬安徽)
出生日期: 1370
逝世日期: 1406
職業(yè): 成國公,追封東平王
主要成就: 真定之戰(zhàn)、鄭村壩之戰(zhàn)、伐安南
謚號: 武烈
         1.東平王--朱能(1370-1406)   朱能 (1370~1406) ,字士弘,懷遠(今屬安徽)人。中國明朝將領。初襲父職任燕山護衛(wèi)副千戶,守衛(wèi)燕王朱棣宮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從燕王征漠北,驍勇善戰(zhàn)。   建文元年(1399),與張玉計斬監(jiān)視燕王的張昺、謝貴,為燕王發(fā)動靖難之役立下首功。接著,隨燕王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之戰(zhàn)中擊敗耿炳文部,又率敢死士30 騎追擊,俘獲3000余眾,升都指揮僉事。在鄭村壩(今北京東)之戰(zhàn)中,率左軍與諸將協力作戰(zhàn),又擊敗李景隆部。二年,在白溝河(在今河北雄縣境)大戰(zhàn)中任前鋒,擊敗都督平安部。燕王在東昌(今屬山東)被圍,他殊死搏戰(zhàn),從重圍中將其救出。四年,燕師連失大將,加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諸將請休軍,他堅決支持燕王繼續(xù)南進。在靈璧(今屬安徽)大戰(zhàn)中,率部俘平安以下10萬余眾,乘勝渡淮水,跨長江,直逼京師(今南京)。朱棣稱帝后,朱能升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永樂四年卒于軍中。   字士弘,安徽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wèi)副千戶。   能嗣職,事成祖籓邸。嘗從北征,降元太尉乃兒不花。   燕兵起,與張玉首謀殺張昺、謝貴,奪九門。授指揮同知。帥眾拔薊州,殺馬宣,下遵化。   從破雄縣,戰(zhàn)月漾橋,執(zhí)楊松、潘忠,降其眾于鄚州。   長驅至真定,大敗耿炳文軍。   獨與敢死士三十騎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突南軍,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降三千余人。   成祖以手札勞之,進都指揮僉事。從援永平,走吳高,襲克大寧。   還,將左軍,破李景隆于鄭村壩。   從攻廣昌、蔚州、大同,戰(zhàn)白溝河,為前鋒,再敗平安軍。   進攻濟南,次鏵山。南軍乘高而陣,能以奇兵繞其后,襲破之,降萬余人。   從攻滄州,破東門入,斬首萬余級。東昌之戰(zhàn),盛庸、鐵鉉圍成祖數重。張玉戰(zhàn)死。   事急,能帥周長等殊死斗,翼成祖潰圍出。   復從戰(zhàn)夾河,譚淵死,燕師挫。能至,再戰(zhàn)再捷,軍復振。   與平安戰(zhàn)藁城,敗之。   追奔至真定,略地彰德、定州,破西水寨。將輕騎千人掠衡水,獲指揮賈榮。   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既而王真戰(zhàn)死淝河,燕軍屢敗。   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zhàn)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   成祖亦叱諸將曰:“任公等所之!”   諸將乃不敢言。遂引兵南,敗平安銀牌軍。   都督陳暉來援,又敗之。遂拔靈璧軍,擒平安等,降十萬眾。   累遷右軍都督僉事。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拔盱眙,下揚州,渡江,入金川門。   九月甲申論功,次邱福。   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與世券。   永樂二年兼太子太傅(從一品),加祿千石。   四年七月詔能佩征夷將軍印,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由廣西、云南分道討安南,帝親送之龍江。   十月行次龍州,卒于軍。年三十七。   能于諸將中年最少,善戰(zhàn),張玉善謀,帝倚為左右手。   玉歿后,軍中進止悉諮能。   能身長八尺。雄毅開豁,居家孝友。   位列上公,未嘗以富貴驕人。善撫士卒。卒之日,將校皆為流涕。   敕葬昌平,追封東平王,謚武烈。   洪熙時,配享成祖廟廷。   注:   九月甲申封,第二,勛號同前,祿二千二百石,世襲。   永樂四年十月卒于軍。   追封東平王,謚武烈。   2.平陰王--朱勇(子)   子勇嗣,以元勛子特見任用。歷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   永樂二十二年從北征。   宣宗即位,從平漢庶人,征兀良哈。張輔解兵柄,詔以勇代。   勇以南北諸衛(wèi)所軍備邊轉運,錯互非便,請專令南軍轉運,北軍備邊。   又言:“京軍遠戍,非居重馭輕之道。請選精兵十萬益之。”   又請令公、侯、伯、都督子弟操練。皆報可。   正統(tǒng)九年出喜峰口,擊朵顏諸部,至富峪川而還,為兵部尚書徐曦所劾。詔不問。   尋論功,加太保(正一品)。   勇赪面虬須,狀貌甚偉,勇略不足,而敬禮士大夫。   十四年從駕至土木,迎戰(zhàn)鷂兒嶺,中伏死,所帥五萬騎皆沒。   于謙等追論勇罪,奪封。   景泰元年,勇子儀乞葬祭。   帝以勇大將,喪師辱國,致陷乘輿,不許。已,請襲。   禮部尚書胡濙主之,又以立東宮恩得嗣,減歲祿至千石。   天順初,追封勇平陰王,謚武愍。   儀及子輔皆守備南京。   注:   永樂六年七月壬子襲,甲寅加祿千石。   洪熙、宣德間,屢領行在軍府,累進太保。   正統(tǒng)十四年沒于土木。   追封平陰王,謚武愍。   3.成國公--朱儀(孫)   景泰三年五月丁酉襲,祿二千石。   天順二年正月加祿五百石。   天順七年二月守備南京。   成化二十二年加太子太傅(從一品)。   弘治九年三月卒。   4.成國公--朱輔(曾孫)   弘治九年十二月己酉襲。   十三年七月守備南京,領中府。   正德五年七月加太子太傅。   六年十月掌前府。   嘉靖二年九月己丑卒。贈太傅(正一品),謚恭僖。   5.成國公--朱麟(五世)   嘉靖四年三月辛酉襲,六月卒。   6.成國公--朱鳳(五世)   嘉靖八年九月壬寅襲。   九年,神機營坐營。   十五年七月己未卒。贈太保(正一品),謚榮康   7..定襄王--朱希忠(六世)   從世宗幸承天,掌行在左府事。   至衛(wèi)輝,行宮夜火,希忠與都督陸炳翼帝出,由是被恩遇,入直西苑。   歷掌后、右兩府,總神機營,提督十二團營及五軍營,累加太師(正一品),益歲祿七百石。   代郊天者三十九,賞賚不可勝紀。   卒,追封定襄王,謚恭靖。   萬歷十一年,以給事中余懋學言,追奪王爵。   弟希孝亦至都督,加太保(正一品)。   卒,贈太傅,謚忠僖。   注:   嘉靖十五年九月甲子襲,屢典軍務,累進太師。   二十六年八月加祿百石。   隆慶五年五月領后府。萬歷元年九月卒。   十月乙未追封定襄王,謚恭靖。   十一年八月癸亥追奪王爵。   8.成國公--朱時泰(七世)   萬歷二年襲。九月卒。   9.成國公--朱應楨(八世)   萬歷八年二月己亥襲。   十四年自殺。   10.成國公--朱鼎臣(九世)   萬歷二十八年三月辛亥襲。   明年卒。   無子。叔應槐襲。   11.成國公--朱應槐(八世)   萬歷二十九年九月己酉襲,領左府。   三十八年五月壬申卒。   12.成國公--朱純臣(九世)   萬歷三十九年三月癸卯襲。   崇禎三年十一月戊戌加太傅(正一品)。   九年五月己酉總京營。   九月庚戌巡視邊關。   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薄京師,帝手刺純臣總督中外諸軍,輔太子。   敕未下,城已陷,為賊所殺。
朱能地下猶護主
  在懷柔北宅村北澤山將軍頂下有一片明代陵墓遺跡,石人石馬散落在田間地頭或農家墻、院內,當地人稱之為“小十三陵”,理由是北澤山與昌平十三陵屬于一個山系,十三陵是龍頭,北澤山是龍尾,而且這里恰恰埋葬著13位武將。論氣派,顯然沒有十三陵宏大排場。但此處三面群山環(huán)抱,就像一堵天然的圍墻,一面平地開闊平坦,山上的流水從北向南而流,將平地整個環(huán)抱起來,與明代福建派的風水選址觀點完全吻合。是誰有此眼光,而且有資格與朱家皇帝埋在一條山下呢?查閱史籍,知道這里埋葬的是成國公朱能一家。   朱能的父親朱亮,安徽鳳陽府懷遠縣樂河鄉(xiāng)人,也算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亮組織義兵保衛(wèi)鄉(xiāng)里,后率部整體投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后不久被調往北平,任燕山中護衛(wèi)副千戶,主要負責保衛(wèi)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朱亮長子,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繼任燕山中護衛(wèi)副千戶,曾經參與朱棣主持的北伐,活捉了元朝太尉朵兒不花。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tǒng)治下去,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大肆屠殺元勛功臣,國初名將殺戮殆盡;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并有軍事指揮權,于王府設護衛(wèi),護衛(wèi)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御元朝殘余侵擾的重任,護衛(wèi)甲士尤多。其中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燕王曾多次出塞征戰(zhàn),打敗元朝殘余勢力的軍隊,所以倍受重視,有權“節(jié)制沿邊士馬”,軍中大將皆受其節(jié)制,甚至特需可以自斷軍中小事,大事才向朝廷報告。但朱元璋低估了諸位“孝子”的政治野心,致使藩王勢力日漸膨脹,呈尾大不掉之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沒有從其他兒子中另外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是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專權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后,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并下令取消親王節(jié)制文武將吏的權力?;首鍍炔棵苡纱搜杆偌せ?。   燕王朱棣早就對朱元璋不立自己為繼承人不滿(朱標死時,二子、三子已死,四子朱棣是事實上的長子),于是密謀反叛。朱能是他的三個主要助手之一,另外二個是謀士姚廣孝和大將張玉。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朱能等人的協助下,誘殺了中央派來監(jiān)視自己的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迅速占領北平九門,起兵叛亂。朱能因功晉升指揮同知。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guī)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zhàn)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起兵后,朱能首先領兵攻占北平以東的薊州,進而攻占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與此同時,其他部隊也先后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云等地,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后顧之憂,便于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朝廷已經沒有大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30萬伐燕。八月,南軍進至河北滹沱河地區(qū)。朱棣軍在中秋之夜發(fā)動突然襲擊,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朱能在此戰(zhàn)中率先攻破雄縣東門,并追擊到月漾橋,活捉南軍大將都督楊松、潘忠等,繼而一鼓作氣追趕南軍到莫州,斬獲無算。當時耿炳文大軍尚有數萬,而且已經于滹沱河北岸擺開陣勢,明顯是敵眾我寡。朱能見南軍連敗,士氣低落,于是冒險率領30多個敢死軍士,躍馬疾呼,沖入敵陣,南軍氣餒,紛紛后退,自相踐踏,損失慘重。三千多南軍繳械投降。耿炳文無奈,只好率殘部退守真定城內,閉門不出。   建文皇帝得到耿炳文戰(zhàn)敗的消息后,召其回京,改任李景隆為大將軍。李景隆雖然是名將李文忠的后人,但自幼嬌生慣養(yǎng),只會紙上談兵,沒有真本領。九月,李景隆進至德州,收集潰散兵卒,調集各路軍隊,號稱50萬,進抵河間府。此時江陰侯吳高奉建文皇帝命令,率兵從遼東南下進攻永平。朱棣為爭取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不理睬李景隆,而是親率大軍回援,朱能跟隨前往,趕走吳高,殺獲很多。隨后,朱棣又兵指大寧,控制了寧王朱權,把寧王手下精銳的朵顏三衛(wèi)軍士收歸己有。   李景隆聽說朱棣主力離開北平,于是率兵過盧溝橋,抵北平城下。朱棣長子朱高熾在姚廣孝的幫助下,拼死守衛(wèi)。李景隆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都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經率千余精騎,殺入張掖門,但后援遲遲不至。李景隆貪功,命令瞿能停止前進,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乘機休整,連夜往城墻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   十一月,朱棣帶兵回師至北平郊外,在鄭村與李景隆軍遭遇,朱能大敗南軍。又進攻南軍大營,再獲勝利。北平城中軍隊也乘機出擊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建文帝為大臣所蒙蔽,反而獎勵了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杰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朱棣命令張玉、朱能等率軍十余萬迎戰(zhàn),首先占據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三日后南軍才趕到。戰(zhàn)斗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zhàn)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朱能作為前鋒,首先擊敗南軍都指揮平安部。次日,朱能又率領左哨軍,連續(xù)沖破南軍營柵,并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舍。南軍在平安的率領下于濟南城外的鏵山居高臨下擺開陣勢。朱能派奇兵繞道南軍背后,突然襲擊,取得勝利,收降萬余人。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建文帝改用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于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打敗,大將張玉死于戰(zhàn)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朱能率小股部隊殊死迎戰(zhàn),保護朱棣沖出重圍。東昌戰(zhàn)役是雙方交戰(zhàn)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由于建文皇帝不愿意承擔殺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軍不敢致朱棣于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晉升都指揮同知。   東昌大戰(zhàn)后,朱能又于建文三年(1401年)跟隨朱棣參加了夾河戰(zhàn)役。此戰(zhàn)中,燕軍大將譚淵戰(zhàn)死,先敗了一陣,朱能領兵趕到,獲勝,軍威復振。朱能進而又在藁城三次擊敗南軍,追殺到真定,進而攻占彰德、定州。又襲破西水寨,打敗駐守衡水的南軍?;钭街笓]賈榮。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朱能繞過守衛(wèi)嚴密的濟南,攻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進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設伏兵,大敗十余萬南軍。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zhàn)于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此戰(zhàn)失利后,燕軍士氣低落,很多將領建議撤軍。朱能勸阻朱棣說:“兵家勝敗是常事,怎能因為一時的小挫折就氣餒呢?當年劉邦屢戰(zhàn)屢敗,項羽屢戰(zhàn)屢勝,可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殿下您舉兵以來獲勝很多,此次失敗不足多慮。還是應該以江山社稷為重。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只能整兵前進,怎么可能撤回繼續(xù)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進攻靈璧。在這次決戰(zhàn)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道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于靈璧。此戰(zhàn)中,南軍合兵60萬依潼山而陣。朱能率李遠等從四面展開合擊,大敗南將平安的銀牌軍。南軍都督陳暉來援救,再遭敗績。南軍投降者達十余萬眾,陳暉等南軍將領30多人被俘。   此時,朱棣已經獲悉南京城空虛的情報,于是決定不再和南軍主力糾纏,而是從南軍防守薄弱的泗州為突破口,渡過淮河,攻克盱眙,下揚州,自瓜洲強渡長江,直取南京。六月十三日進抵金川門,守衛(wèi)金川門的李景隆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靖難諸將中,張玉和朱能最為重要。張玉在東昌戰(zhàn)死,朱能成為第一功臣。論功封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永樂二年(1404年),兼太子太傅。   安南國黎蒼在明初奪取了國王陳氏的王位,并于永樂元年(1403年)騙取了朱棣的冊封。后來陳氏子孫到明朝鳴冤,朱棣派人前去核查并送陳氏后人回國繼承王位,不料被黎蒼伏兵所殺。朱棣大怒,決定出兵討伐。   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朱能被任命為總兵,征夷大將軍,率兵80萬討伐安南。大軍進至廣西龍州,朱能因病于十月初二日去世,年僅37歲。朱棣聽說后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并親自撰寫了祭文。下令葬于昌平州北澤山(今屬懷柔)。后來又追封為東平郡王,謚武烈,并贈上三代均為王爵。仁宗繼位,下令將朱能作為配祭人,立牌位于成祖的太廟中,享受后人的祭祀。   北澤山地處龍尾,朱能陵墓與成祖的長陵大約同時修建,暗含有在地下繼續(xù)為朱家天下守衛(wèi)的含義。   成國公的爵位可以世襲。在世襲的子孫當中,最出名的是朱勇。   朱勇(1391-1449年),字惟真,永樂五年(1407年)襲成國公。后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跟隨朱棣北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叛亂,朱勇跟隨宣宗出兵討伐。大軍出城后,朱勇建議兵貴神速,應全速前進。宣宗采納,大軍直抵叛軍盤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懾于威勢,出城投降。宣德三年(1428年),朱勇進封太子太保,主管明朝的中央軍——京營。以后宣宗每次到邊境巡視,朱勇都跟隨前往。   1435年,英宗即位。次年正統(tǒng)元年,命朱勇主持經筵——皇帝定期學習古代治國方略的一種形式。正統(tǒng)九年(1444年),朱勇統(tǒng)兵出喜峰口北進,在富峪川、熱水川兩次擊敗蒙古軍隊,進封太保。   英宗時期,明朝的軍事實力下降很多,軍政腐敗日漸嚴重。相反,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卻日漸強大起來。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農歷七月,瓦剌部在大汗也先的率領下,兵分四路大舉進犯。也先親自率領瓦剌主力部隊向大同一帶進軍,企圖首先攻占大同,然后進逼北京。駐守大同的明朝軍隊拼死抵抗,但連戰(zhàn)連敗,消息傳到北京后,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效仿祖先,御駕親征。   七月十六日,朱祁鎮(zhèn)帶領文武大臣,貿然起用50萬大軍親征,從北京、宣府浩浩蕩蕩向大同挺進。八月,朱祁鎮(zhèn)來到大同。王振本來以為只要顯示一下兵威,瓦剌就會退走。等親信郭敬把吃敗仗的經過一說,王振嚇得喪魂落魄,趕緊勸說英宗率師回京。結果,朱祁鎮(zhèn)和50萬明軍只在大同停留了3天,沒與瓦剌軍隊交火一次就離開了大同。   王振是蔚州人,想讓大軍繞經蔚州,從紫荊關回北京,順便邀請皇帝光臨他的家鄉(xiāng),抖抖自己的威風。明軍大隊人馬進入蔚州境內后,王振又一考慮,這么多兵馬來到他的家鄉(xiāng),必然會糟踏他的家園,破費他一大筆財產。于是,他又改變了主意,讓朱祁鎮(zhèn)從來時的宣府舊路撤退。朱祁鎮(zhèn)聽任他的擺布,繞道再返回舊路,結果,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給瓦剌軍隊造成追擊的好機會。朱祁鎮(zhèn)帶領明軍回到宣府舊路后,果然被瓦剌軍隊趕上。明軍慌忙應戰(zhàn),結果一觸即潰。朱勇和永順伯薛綬提兵四萬前去救援。與瓦剌軍隊相遇于鷂兒嶺(今河北涿鹿西北)。監(jiān)軍劉僧不了解地形,在大軍陣勢沒有擺開之前就貿然率部突入隘口。朱勇擔心劉僧出事,揮兵跟進,結果中了瓦剌軍事先設下的埋伏,大敗,朱勇戰(zhàn)死。   八月十三日,朱祁鎮(zhèn)帶領明軍敗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西)。瓦剌騎兵突然從四面沖擊過來,明軍潰不成軍,互相擁擠踐踏,死傷數十萬人,尸體橫堆,慘不忍睹。隨軍大臣、武將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等五十多人戰(zhàn)死身亡。作惡多端的宦官王振也死于亂軍之中,昏愚荒淫的朱祁鎮(zhèn)被瓦剌軍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后,于謙等人認為朱勇損兵折將,有罪于國,建議削奪爵位。直到1457年,朱祁鎮(zhèn)復辟,這才追封朱勇為平陰王。   朱勇以后,朱儀、朱輔、朱希忠等先后襲爵并主持中央軍務,至明末朱純臣,一共傳襲了13代,均葬于北澤山下。朱氏陵園建國初期保存尚好,“文革”中石人石馬等建筑被炸毀殆盡,只剩下一些殘余扔在田間地頭。當地的阮氏家族據稱世代為朱家守墓,或許是朱能當年討伐安南時的俘虜,可惜沒有充足史料可資證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朝為何要封“靖難六國公”,他們都有何種經歷?
明史姚廣孝 張玉(子輗軏 從子信) 硃能 邱福(李遠 王忠 王聰 火真)譚淵 王真 陳亨 (子懋 徐理 房寬 劉才)
成國公
明朝—張玉
沒想到朱棣對靖難之役有功之臣的封賞 實際排第一的竟是敵方主帥
明帝國的內戰(zhàn) :靖難之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